第1章绪论
1.1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太原天龙山署名方山,不但风光攝旎,而且自然景观也让中外游客赞不绝口。早期有文献记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东魏的丞相高欢被这块宝地所吸引,在此修筑寺庙、开凿石窟,为天龙山的佛教和建筑史揭开了帷幕。天龙山石窟群的开凿井然有序,大小形状各具风格,其发展形成到今天的规模,历经了几代王朝,大约最早的开凿要始于东魏武定年间,在唐代开窟最多。天龙山的发展规模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天龙寺区,该区位于后山背面;第二区域是山脚下崖壁的千佛洞区;第三个石窟区域也是东西峰石窟的主区。其中主区里有25座石窟,大小不一的石佛雕像约500余尊,浮雕藻井壁画等就有1144幅之多。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东西峰的石窟主区。天龙山石窟继承了我国魏晋时期的建筑、雕塑技术,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文化,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另外,天龙山对以后各个时期的石窟建筑提供了经验,为隋唐石窟全盛局面开创了先河。因此,天龙山石窟是我国珍贵的艺术宝库,是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是这样定义的:他主要表现在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实际操作的应用,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天龙山石窟所具有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天龙山石窟不仅存留了大量的佛教石窟雕塑艺术,而且还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建筑艺术,这也使我们能够鉴赏到唐朝以前的建筑实物形象感,同时可以更好的预测出建筑由南北朝向唐朝的技术、艺术的转变。
…………
1.2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上个世纪初日本人关野贞发现了天龙山石窟,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调査。1921年他将调查报告发表于日本著名的杂志《国华》上。因此吸引了很多日本国内和其他国家的雕刻艺术爱好者的观光考察,并且详细了解和记录下了当时石窟的具体情景。然而不幸的是,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石窟的大量文物被日本人强行盗走,导致毁坏严重,以致很多研究项目难以幵展。大约1984年美术杂志第六期刊登的《天龙山石窟艺术》归纳介绍了当时石窟的主要情形,以及描述了雕像在没被盗走前的形象和艺术体态。之后,有中国学者李裕群在1991年发表的《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该报告收集了各个时期重要学者对于天龙山石窟的想法观念,并且研究了天龙山石窟现存状况。李裕群致力于天龙山石窟的研究,发表的著作有《天龙山石窟》一书,内容涵盖了对前人成果的叙述、石窟考古调查报告和不同历史时期有关的研究说明,对石窟周围的西山大佛、童子寺、姑姑洞和瓦密村石窟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说明,同时还刊登了石窟在遭到日本破坏前的照片和流散在世界各个地方的文物照片,其中所表述都有详细的资料可供参考。次年,也就是在1992年,同样出自李先生之笔的《天龙山分期研究》中,详细记述了天龙山石窟的形制、雕像造型图片和尺寸的大小。二十一世纪初杨刚亮发表的关于《天龙山石窟群现状调查与保护》中,根据考察的结果总结出了目前石窟维持的现况,而且重点叙述了关于第八窟病害的分析调查档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安全防范和石窟管理方法改进等多个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
第2章天龙山地区发展状况概述
2.1天龙山的自然概况
太原所在位置是山西的晋中盆地,三面环山,中有纷河自北向南流过。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西南的西山。这里有龙山、悬瓷山、蒙山等群山环绕,分布了众多的石窟和佛寺,如西山大佛、龙山姑姑洞石窟、瓦窗洞石窟以及童子寺大佛等。天龙山自古植被茂密,气候宜人,《太原县志》有云“此山松柏苍翠,树林葱茂,既具天然之生成,复有人工之修饰。圣境之佳,在环省诸山中实属罕见,且峰密秀美,泉声综涼,气候清爽,优雅绝俗,游者于此,辄有不忍即返者。”诸多北方石窟的自然环境都不及天龙山优美。加之紧邻晋阳古城,交通方便,是宗教修禅最为理想的栖身地。这里自古就是太原历史文化名山,也是太原重要的风景区之一。
……………
2.2天龙山石窟修建前后太原地区佛教的发展及特点
山西在东汉年间就受到佛教文化的感染。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晋阳作为军事重镇战事不断,社会的动荡不安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时人们开始崇拜佛法,修建寺庙,如建于东汉建安年间的普光寺。2据《太原县志》记载,约在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后赵有皇帝石勒是掲人,当时太原地区被后赵统治,为了巩固政权,缓和同少数民族矛盾,诏见天竺僧人佛图澄,在此广建寺庙。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佛图澄的弟子释道安入晋,讲经说法,研经析理,作《阴持人经注》。3通过他们多年的活动,佛教在太原逐渐兴盛起来。446年,太武帝下令灭佛,使得境内佛教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文帝即位后,重新兴佛法,此后太原的佛教传播兴盛起来,许多寺庙开始修建。到北魏永熙元年(532年),高欢在晋阳建了丞相府。晋阳作为陪都,实际上—直由高欢掌握政权,控制着晋阳的军事、政治、文化。高欢及其子高洋驾信佛教,在天龙山一带修建了佛寺和石窟。之后又在附近蒙山创建开化寺,开凿西山大佛。公元556年,受到高宗和皇后的重视,创建了龙山童子寺。此后佛教在太原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相继修建了天龙寺、悬瓷寺、开化寺、甘泉寺等。隋唐时期太原的佛教发展受到皇帝的重视。隋朝时杨广、杨俊、杨谅任并州总管时大力提倡佛教,修建寺庙,开凿大像,请高僧讲经和教住寺院。唐贞观9年(635年),唐太宗到太原玄中寺为皇后祈福。武则天时期,出于对家乡的留恋,尤其重视太原的佛教。《资治通鉴》有云“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怀义作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忙之。”正是在统治者的积极倡导下,太原地区佛教崇拜热情高涨,寺庙石窟的修建也进入了高潮期。天龙山石窟修建的这两百年间,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两百余年,从最初只允许皇族和贵族们信仰到流传民间,其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文化特点决定了天龙山石窟修建的源起和建筑特征。
………………
第3章天龙山石窟..........15
3.1天龙山石窟的选址.........15
3.2天龙山石窟形制.........15
3.2.1天龙山石窟的平面形制.........16
3.2.2天龙山石窟的立面龛制.........22
3.3天龙山石窟建筑细部.........24
第4章天龙山石唐的麟特点.........33
4.1天龙山石窟的开凿时间延续长.........33
4.2天龙山石窟建筑形制和装饰受到外来文化.........34
4.2.1建筑形制中的外来文化因素.........34
4.2.2建筑装饰中的外来文化因素.........35
4.3建筑形制的本土化特点.........35
4.4天龙山石窟的建筑创新.........37
第5聿天龙山石窟的价值.........38
5.1天龙山石窟艺术别具一格、推陈出新.........38
5.2天龙山石窟建筑艺术具有历史研究价值.........39
第5章天龙山石窟建筑的价值
5.1天龙山石窟艺术别具一格、推陈出新
天龙山石窟艺术是中国艺术发展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天龙山石窟的浮雕装饰以及造像都极具艺术价值。例如十六窟门两侧八角柱的狮子座。这里的狮子只雕出了前身,伏卧在柱下,神情憨厚,眼大鼻宽;天龙山石窟最富有活力的是唐代塑像,菩萨头梳高发髻,眉细嘴小,面相丰满圆润,细腰窄臀,下身突出,上身斜缠天衣。头两侧冠带从双肩搭下,飘然下垂。形似唐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典型风格。在建筑形制方面,天龙山第八窟是我国目前所知的唯一一座带有前廊的中心柱石窟,也是天龙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窟。其余的小型窟室,每个窟室都设有低坛,坛中央不放置佛像,未曾修建中心塔,既不属于塔庙窟,也不属于佛坛窟,是天龙山特有的石窟样式。这些特别的形制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具有创新地位与作用。
………………
结论
天龙山石窟是我国石窟艺术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构成。天龙山石窟在继承汉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在原有的建筑风格中融入异域文化,别具一格。本文从天龙山石窟的分布、历史分期、石窟形制、内部布局、建筑细部特征研究等方面,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分析,总结了天龙山石窟的建筑特点和创新之处。通过对天龙山石窟的考察研究,发现天龙山石窟开凿时间长,经历了五朝文化的洗礼。其形制有小型禅窟、中心塔柱窟以及大型的摩崖石刻。本文研究了天龙山石窟选址方面的传统文化因素,印证了风水学“藏风得水”的观点,就天龙山石柱、斗拱、藻井、浮雕等具体化的建筑细部展开分析讨论,如保存相对完好的第八窟,仿木结构窟檐、斗拱,拥有前后室,并且修建出四柱三间的佛殿形式。斗拱的做法上,创造性的出现了“四瓣内凹”的做法,是山西境内最早使用这一做法的,此后的五台山南禅寺四瓣内凹式斗拱也是从天龙山借鉴而来。从这些细微的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天龙山建筑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