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前后妇女性激素变化与血浆脂蛋白水平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9675 日期:2025-11-01 来源:论文网

【摘要】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前后妇女性激素变化与血浆脂蛋白水平的关系,了解性激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三组妇女共76例,分别测定FSH、LH、PRL、P、E2、T、TCH、TG、HDLC、LDLC、apoA1、apoB水平。结果 绝经后妇女E2水平较绝经前期及围绝经期妇女明显下降(P<0.01),后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绝经后与围绝经期妇女的FSH及LH均较绝经前期妇女明显升高(P<0.01),绝经后期较围绝经期组升高更明显,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绝经前期与围绝经期妇女的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绝经后期与绝经前期相比,TC、TG、LDLC、apoB水平升高,HDLC水平下降(P<0.05)。绝经后妇女E2与TC、LDLC水平呈负相关,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围绝经期前后妇女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与血脂异常改变有关。

【关键词】 围绝经期 性激素 血浆脂蛋白

  妇女随着年龄增长,经历不同的生理阶段,体内性激素发生很大的变化,生理代谢系统也发生变化,各种疾病随之增多,尤其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绝经后明显增加。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绝经后妇女的冠心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比绝经前高4~5倍[1]。为探讨女性激素变化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我们测定了76例绝经前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性激素六项及血脂六项,了解性激素在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76例妇女均无内分泌及心血管疾病史,无服降血脂及类固醇激素药物。根据生理阶段分组,绝经后期组32例(47~81岁),绝经1~36年;围绝经期组17例(44~56岁),既往月经规律,出现不规则月经或闭经<1年;绝经前期组27例(20~51岁),正常育龄行经妇女。

  2.标本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于清晨7~9时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l两管送检,2小时内分离血清,一管留本院检验科检测血浆脂蛋白,另一管送合作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核医学科检测性激素六项。绝经前期及围绝经期组有月经者选择月经后13天内采血,于冰箱冰冻保存,集中检测。

  3.性激素六项检测方法

  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孕酮(P)、雌二醇(E2)、睾酮(T)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使用由美国进口的贝克曼ACCESS2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测定,各项目试剂盒质控正常,批内变异<6.5%,批间变异<9%。

  4.血脂六项检测方法

  血清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测定均采用氧化物酶终点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利用Friedwald公式LDLC=(TC1)/(5TGHDL) 计算。使用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S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测定,质控使用LANDOX质控血清,批内误差<7.2%,批间误差<9.8%。

  5.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1.性激素水平变化

  围绝经期组与绝经前期组相比较E2水平有所下降,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绝经后期E2水平显著低于绝经前期组及围绝经期组(P<0.01);绝经后期组与围绝经期组FSH和LH水平均显著高于绝经前期组(P<0.01),而绝经后期组较围绝经期组升高更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围绝经期组与绝经前期组PRL和T水平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绝经后期PRL和T水平明显低于绝经前期组及围绝经期组(P<0.05);而三组相比较P水平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各项检测结果见表1。表1 三组妇女性激素六项测定结果(略)注:※与围绝经期组比较P<0.01;※※与围绝经期组比较P<0.05。

  2.血脂水平变化

  绝经后期组出现异常脂质改变,与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前期组相比较TCH、TG、LDLC、apoB明显升高,HDLC明显下降(P均<0.01);apoA1下降不太明显(P<0.05),而围绝经期与绝经前期组上述血脂水平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项检测结果见表2。表2 三组妇女性激素六项测定结果(略)注:※与围绝经期组比较P<0.01;※※与围绝经期组比较P<0.05。
  
  3.性激素与血脂的关系

  经多元回归分析及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脂蛋白的变化仅与六项性激素中E2有较明显的关系,E2与TCH、HDLC、LDLC、apoA1、apoB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2、0.658、-0.791、0.573、0.526 (P均<0.05) ,而与TG无相关性(r=0.174,P>0.05)。

  讨 论  

  1.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的FSH和LH水平明显高于绝经前期妇女,但E2水平则无显著性下降,提示此期妇女的卵巢合成和分泌雌激素的能力已降低,但卵巢细胞功能尚能代偿,经FSH和LH对卵巢细胞的作用加强后,使其合成和分泌能力代偿性增强,表现为血液中的雌激素浓度维持在正常水平,而绝经后期妇女雌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前两期的妇女,FSH和LH水平显著增高,与妇女的生理变化相符[2]。
  
  2.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合成和分泌卵巢激素的量也逐渐减少,从而使体内性激素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引起许多生理功能紊乱,心、脑、血管病变增多和骨质疏松等问题[3]。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绝经后妇女冠心病(CHD)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绝经前期妇女CHD的发病率与同年龄组男性比较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约为1∶4,但绝经后期妇女的发病率却与男性趋于一致。研究表明[4],脂代谢系统、糖代谢系统等的异常改变可引起CHD发病率增高,脂质的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TCH、LDLC、apoB升高,HDLC、apoA1降低,这些变化成为绝经后妇女CHD发病率增多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TCH、LDLC、apoB水平明显升高,HDLC降低,均与E2水平的降低有较强的相关性,也说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是血脂代谢紊乱及CHD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3.雌激素对心血管功能有保护作用[5],表现在:①保护血管内皮系统,增加血管舒张因子的活性,具有舒张血管,改变微循环的功能;②阻断钙离子通道,调节血管平滑肌对α2肾上腺素的效应,增加前列腺素合成;③通过改善血管壁胶原和弹性蛋白比例,保持血管壁弹性;④参与BL代谢的调节。因此,雌激素从多个环节抑制粥样斑块的形成,降低斑块的脆性,减少斑块破裂、阻塞所引起的合并症,促进冠状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研究结果表明[6~7],给予绝经后妇女行雌激素替代治疗(ERT)可有效的防治CHD的发生,这为绝经后妇女的ERT提供了理论依据。
  
  4.根据文献报道[8],雌激素有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绝经期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的妇女比未接受替代治疗者的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降低50%~70%,由此可以看出,绝经期妇女血脂的异常改变与雌激素缺乏有明显关系,尤其是绝经后妇女E2水平严重降低可能导致脂代谢异常,是绝经后妇女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绝经期女性,尤其在已发生冠心病及有冠心病危险的高危人群,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能会对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建建,许春平,曾 波,等.绝经后女性性激素、血脂变化与冠心病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453-454.

  [2]刘涵涛,林亚梅.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20):139-140.

  [3]王 颖,包 艳.绝经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与骨质疏松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5):660-661.

  [4]布庆侠,徐 军,许玉霞.绝经女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Lp(a)与性激素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7,47(1):40-40.

  [5]李连香,陈亚琼.雌激素受体和绝经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4):214-216.

  [6]王凤英.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的性激素替代疗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10):589-635.

  [7]程金华.绝经后妇女性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7(11):1092-1093.

  [8]陈晓丽,安思训.妇女绝经后冠心病患者性激素和血脂变化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42-444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