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它属于活动课范畴,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因为它不仅仅是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不同于游戏与活动,因为它不仅仅是只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进行情绪体验,而没有“知”的指导。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也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注重“理”的讲授、只注重“情”的体验或只注重“行”的训练,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将“知、情、行”有机结地合起来。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创设各种情境性的活动,提供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情绪体验与具体行动中受到感染和锻炼,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知情行的有机结合呢?本人在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感受、感知、感悟”的教学模式。
一、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地用于组织和实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机构改革和课堂教学规律的把握,因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是某种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特定环境中、特定条件下的特定表现形式,是这一理论得以发挥实践功能的中介,从而使特定条件下的教学结构和功能得到统一。“感受、感知、感悟”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围绕活动展开的学习,模式需要教师通过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将内容逐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在逐步呈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感悟生活,感受问题情境,然后以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模式,归纳总结,让学生自悟自得,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1.该模式的建立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作为理论指导,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和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优化情绪品质,增进心理健康。
2.该模式的建立必须依据活动的特点,防止两种倾向。
(1)防止学科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科课程学的是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是一种“了解—体验(应用)”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恰好与其相反,是一种“体验—了解”的课程。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形态,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显然也应区别于其他学科。
(2)防止德育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强调接纳和无批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育模式的建立必须重视个人体验,重在沟通、疏导,必须是无滤过认知的,无批评的。
二、模式的实施策略
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感受、感知、感悟”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学生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通过亲身感悟,以达到实际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它的实施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境设定,体验情境,认识自我。
第二阶段:移步换景,感知参与,调适自我。
第三阶段:再现情境,自悟自得,展现自我。
以上整个教学过程具有一种潜在的活力,这种活力源于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互感,是一种多向的交流,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充满兴趣。同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教师只是在必要时加以引导,这种让学生自感、自践、自悟自得的方式当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整个教学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知、情、行的有机结合。
以上三个阶段有一定的顺序性,但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也不一定拘泥于这样的顺序,总之,这三个阶段可通过三种基本活动途径来完成:
1.认知式。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应。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是积极的;反之,情况则相反。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想像、思维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故事联想式。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引入故事,同时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经验。
(2)讨论—澄清式。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争论性问题展开专题讨论或辩论。
2.情境式。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情境分为以下几种:
(1)氛围式。利用录像、录音、电影等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或感受环境之优美、或感受人物之心态起伏。
(2)角色—体验式。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心理问题,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活动方式有:
哑剧表演。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场景,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
空椅子表演。由一个人表演。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学生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空着,但假设坐着另一个人,让该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增进学生对对方的了解,改善与对方的交往。
角色互换。与前者相似,但参与的人是两个以上。比如,辅导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一个学生扮演帮助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或角色。
(3)游戏式。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它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虚构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的特点,通过游戏能使学生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竞赛中找到观点,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而且在这种团体活动中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进一步产生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
3.行为训练式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
(1)示范。这是一种借助模拟来习得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辅导教师自己或选择某方面行为优秀的学生作为示范,示范对象在学生中具有权威的形象,学生模仿他们的良好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行为。
(2)奖赏。利用实物如糖果、文具、分数等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其某种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其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鼓励尤为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奖赏”,当自己某方面经过努力做得不错时,自我鼓掌、喝彩,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奖励自己一个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3)惩罚。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中这是要慎用的一项活动。但巧妙地运用惩罚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游戏犯规时可罚掉一次参与机会等。
(4)契约。在活动中,师生双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正而可信的契约。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何种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几个积分;何种不良的行为表现要扣掉几个 积分;多少积分就可换取何种强化物,或享受某种特权。这份契约使教师明确教育训练的各阶段重点,使学生明确知道训练要达到具体的目标。
在活动中,上述几种活动形式是交叉运用的,并且由此还可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动形式。无论哪种活动形式,都在有机地服务于主旨,有助于实现活动目标,且都是通过感受体验,通过感知训练,最后达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感受、感知、感悟”模式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了知、情、行的有机结合。
三、模式的特点
1.对象的全体性和个别性
整个活动模式的设计和过程都是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面对全体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和特殊发展,既不能使个别差异消失在全体之中,也不能只注重个别而放弃全体。它要求教师要有“同感性的理解”、“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等一般操作原则,设身处地以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互相倾听,分享和思考不同的意见。
2.学生的主体性
在活动目标的确立、设计及实施中均可由学生参与,教师把学生摆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当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时,学生在活动中才能积极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形式的活动性
“感受、感知、感悟”教学模式不同于纯知识传授课型,而是将知识融于活动中,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学生在活动中,能不断接收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他要考虑如何作出反应,这就使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伴随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在情感上会有愉悦的体验,参与自主意识将提高,使活动变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
4.过程的体验性
“感受、感知、感悟”教学模式重在学生活动的过程及过程体验,模式优化了活动过程,以学生情感的激发、起伏、变化、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情感的共鸣,以及共感技术的运用。
总之,对于教学模式的选用,教师应由没有教学模式进入到有教学模式;由掌握运用现成的教学模式到走出模式,取得教学上的自由;最终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lpc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