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气氛 方法 榜样 宣泄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存在严重失衡和错位的现象屡屡可见,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的过激行为,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面对这种现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在语文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巧妙疏导心理,构架学生心灵的彩虹
1、疏导心理。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目的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健康心理的结合点,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2、学中疏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素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例如:《一定要争气》一课,描述了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故事;《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歌颂了牛顿不怕嘲笑、刻苦钻研的精神。
3、听中疏导。陶行知曾说:“运用朋友的关系,彼此自由交换学识,比摆架子好得多。你要了解学生的问题,体谅学生的困难,处处都显示出你愿意帮助学生求学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大胆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虑,及时解释、引导、点拨。
4、写中疏导。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正面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所思、所虑、所忧。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达到用“我手写我心”,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从而在作文中优化心理素质。
二、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着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三、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的心育内容。例如:教师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中,一定能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丰富内容,收到心育的实效。
四、 精心设计教学,展现学生活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使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只有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走进儿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儿歌和类似儿歌的小短文。这种课文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小学生喜闻乐见,若再加上动作表演,手口并用,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对学习语文产生愉悦心理,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最后,我引用《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了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了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了自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了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了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了什么是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促进小学生人格优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日昌 主编《小学生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2]沃建中 主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自我篇》.科学出版社。
[3]吴增强 编著《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李正坤 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lpc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