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7359 日期:2023-07-28 来源: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教学目标 实训教师 心理学

  论文摘 要:心理学揭示心理规律及机制和本质。实训教师把心理学渗透到实训教学的整个过程:实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导入、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及教学反思等所有环节,从而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使实训教师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实训教学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技职学校的灵魂在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关键在于实训教师素质。技职学校实训教师所承担的责任是艰巨的。实训教师的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实训课上的技能训练效率。这就迫使实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而更好地培育具有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传统实训教师的教学立足于传递信息和知识技能。新时期技职学校的实训教师应注重学生实习的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这一现状迫使实训教学必须“学”重于“教”。因此,如何尽可能地关注学生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实习教学、如何判断教学对象、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实际掌握技能的水平,这些都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从而迫使实训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探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实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渗透到实习教学全过程。
  一、巧设教学目标,趣设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实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中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学习效率的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因此,动机的合理化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实训教师从职业标准(职业素质)分析入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教学目标,趣设教学导入,充分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既定的学习目标。
  二、巧用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教师是引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是一项长久的研究课题。实训教师如果将心理学原理巧妙地运用于实训教学中,有助于实训教学的高效开展。美国心理学家多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所拥有的各种智力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则可能在解决某些问题时显得很出色。在实训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智力贯穿于各个过程。教师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充分注意到实践活动是智力水平提高的基础。
  在实训教学中,要培养和完善学生做出决定,并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实训教师经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满足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训学习中找到快乐,从而提高实训教学水平。实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学的成就感,进而和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使实训教学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为了使上述过程顺利完成,必须恰当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结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这样的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意志活动。根据心理学中意志活动的特点,实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过程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意志力在实训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体现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实训教学与普通教学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实训教学更注重的是技能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训教师如何通过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演示,使这些知识和技能转化成学生的技能是实训教学中的关键。学生掌握了某种任务所要求的特定动作方式,并且把这些动作方式固定下来形成动作系统时,我们就可以说掌握了某种技能。掌握技能必须有一段时间的练习,使得学生的感知、运动控制和判断力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劳动工具和活动对象有效地、协调地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动作,必须在形成、速度和力量三个方面配合恰当。例如:钳工要在一块钢件上钻一个直径3毫米的孔,必须使钻头尖对准样冲眼,手动进给的速度在钻入和钻出时要略慢些,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折断钻头。学生刚开始操作时往往会出现问题,练习熟练后,就能形成一套正确的钻孔动作系统。如果以后再去其他机床加工,比如立式铣床时,就会比没有钻孔经验的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掌握立铣床的操作技能。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技能的迁移现象。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lpch.cn   目前,许多实训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还不具备多元的操作技能。因此,有时在教学中难以举一反三,有时对技能重要性理解不深。在教学过程中人为地删除一些内容,特别是基础技能的训练,这是不足取的。如教学大纲中有錾削这一课题,要让学生进行锤击的训练。许多学校都已不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虽然理由多样,但笔者认为主要是对技能的迁移现象不重视。钳工在进行装配作业时,常常要用手锤或铜棒对零件进行敲打,特别是敲打时落点的准确性、轻重等对装配的效率、质量影响很大。这一技能需要在錾削课题实训时进行专门的训练,而不应该在装配时再进行学习。

  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已掌握的行动方式的系统。技能指个体已固定下来的行动方式,而能力并不是指行动方式本身,概括地指一个人在活动中明显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例如,钳工根据装配图组装出一台镗床,这是一种技能。如果这个钳工对于其他一些复杂的机床,如车床、铣床等都能按图装配好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他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训教师可以说观察力、记忆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都很强,但是某位教师具备数学能力和机械能力的话,就能够设计出合格的机器(产品)。对学生能力如何评价,要看这个产品所包含的内在的技术含量、加工达到这些技术要求所应付出的技术劳动含量有多少。
  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适应性,找到合适的操作姿势
  现代机床(车床)的机械操作系统,如果要找一个合适的人去操作,这个人肯定是一个“畸形人”:其身高大约在140厘米左右;肩宽却在有64厘米;而且两臂手伸时的幅度要达到235厘米之大才“合适”,显然找不到这样的“普通人”。因此,普通人在操作普通车床时会感到不轻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学会去适应机器。如何让学生适应机器?怎样使学生将来在工作时的动作既省时又省力且产品质量高呢?从指导学生操作技能的角度说,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动作的熟练性,减少动作的多余性、无效性为主,需要实训教师掌握一些较为普遍的动作经济学原则。
  1.平衡原则
  避免单手作业。左右手的运动以相反或对称方式进行操作时,身体要处于平衡状态。
  2.优势原则
  考虑工作中个体的差异及习惯。如左力者与右力者的配合。有些学校对左力者在学习钳工时不加以干涉,这是不对的。左力者不适合做钳工,现有的许多工具及机床都是为右力者设计的。另外,在装配、维修过程中需要俩人的配合时,学生一左、一右的如何作业?值得思考。
  3.节律原则
  周期性的、有一定规律性的顺序动作(如拧成组螺钉),必须训练成规范化的动作。
  4.非单调性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动作有节凑时,也要兼顾到使动作有一定的新奇性和变异性,以避免单调。
  5.其他原则
  还有实际工作中的如直腰原则、屈肘原则、站立原则、工作台高度、工具物料的放置等等都是实训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操作时对操作者身体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操作者工作心理的考验。只有分析了解清楚,才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总之,学生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在教学导入点上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求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持续较快发展。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来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通过心理学在实习教学中的运用,来提高动作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立.劳动心理学概述.杭州:浙江劳动学会,1980.
  [2]张一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邓泽民.职业教育实训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4]李红.实用劳动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lpch.cn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