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逆反心理 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逆反心理也存在于大学生群体当中,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方法,可以为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帮助大学生摆脱逆反心理的困扰。
在我国经济、文化急剧变革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结构也随之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特殊群体,能够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的冲击。但由于他们从心理发展的水平来说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使得社会的变革与冲击在他们心灵中产生的影响最明显、最强烈。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从而准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品德、个性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与否,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人的主题意识日益增强,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凸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如何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巫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客观外界物的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与主观愿望相反的感觉,从而引起的反向心理运动,它是心理过程的逆运动,是作为一种心理类型或层次而存在的。这一界定强调了主体对客体反映的情感、思维、意志的心理表现,避免了偏于描述性和侧重于本质阐述界定的局限性。以此出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则是大学生这一社会主体由个体的需求出发,对自我和社会的期待与现实对个体的规范要求错位,从而对其所处局部或整体的文化、社会环境所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与逆向“认知—一接受”态度。他们的身心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为其心理基础,他们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是其产生的外部机制。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群体的逆反心理,具有自己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性逆反心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的逆向心理,它的发生并不受制于客观事物的性质,也不特别依赖于情境的影响,主要决定于主体的思维水平。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一直在校园中生活,人生阅历简单,还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认识的感性成份多,感情色彩浓,这就容易产生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表达方式的直接性人的行为举止受一定的心理的制约,一定的心理表现为一定的行为举止。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在面对会导致厌烦、否定的事物、观念和行为时,会自发产生一些平常心态下不大可能出现的观点和行为。当代大学生在逆反心理的表达方式上显得更为直接,容易感情用事,有时振奋激昂,有时盲目狂热,或发火,或争吵,甚至做出破坏性的行为。
3、逆反心理表现的随意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并非事事逆反,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表现的比较理智、客观,而在另一时刻另一环境中则可能表现出逆反情绪和逆反行为。此外,同一逆反心理的不同大学生,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也有差别。
4、逆反心理的盲目性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对任何事物往往不加具体分析,无论正确与否,一律盲目加以抵制,或是反其道而行之;只要自己想干的,无论正确与否盲目坚持,随心所欲,不考虑后果,行为为情感情绪所支配。
5、逆反心理的抵触性任何逆反心理都与某些社会行为规范、道德要求有一定的相悖性。因此,处于逆反心理状态的大学生常伴有纪律松懈、言行不负责任等表现,有少数学生会出现违纪现象,严重者会导致违法。
6、逆反心理的顽固性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由其主观武断得出的结论、观点一经形成,就内化为他的思想结构的一部分、一般带有一定的稳定性,作用时间相对较长。在此期间常表现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拒不接受别人不同观点,固执己见。
三、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日益高涨,各种社会思潮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心理感知发生了一系列的整合和裂变。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法的恶习、陈旧迂腐的生活习俗、低级趣味的文艺作品、不健康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乘虚而人。这些现象对于一些分析批判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来说,是极具诱惑的。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指导和教育,就会陷人危险的沼泽,从而激活逆反心理的种子。
第二,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一个家庭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谐的生活氛围、严格的管理制度,家长既善于关心爱护孩子又善于指导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那么,这样的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正常和健康的。一个家庭若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生活方式不健康,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袒护或唆使孩子体验不良行为,则会为孩子的不良心理的产生提供思想基础和方便,导致孩子心理产生一种“合理感”或“侥幸心理”,一旦这样的孩子受到规范行为的制约时,心理一下接受不了,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不自觉的抵制,从而形成逆反心理。大学生虽然大都远离父母,但父母在早期给予他们的家庭教育,对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可谓息息相关。在不良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滋生逆反心理。
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受大环境的影响,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强烈,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但是,高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注重形式、内容单一、强调理论灌输而忽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不够。这就使得学生的个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压抑,产生挫败感,自尊心受到损害,往往容易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第四,从认知发展来看,逆反心理多出现于青年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由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这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随着青年大学生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的独立意识愈发强烈,开始用自己的观点衡量是非。这是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和认识发展条件。
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预防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负面心理,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来说,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可以为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供一些借鉴。
第一,大学生要学会利用“自我教育法”。所谓“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如果人们都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良好的社会风尚也就随之形成。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突出了自我教育的重要地位。大学生要自觉运用“自我教育”来克服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就要积极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自觉地用法律、纪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要学会用理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保持沉着、冷静,用高度的忍耐力和克己精神来约束自己,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限制在一定的规范之内。这对于预防逆反心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运用“实践教育法”,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谓“实践教育法”,就是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正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共进步。实践教育,对于改变大学生只会读书,不会生活;喜欢依赖他人,自主意识薄弱;书生气十足,社会经验缺乏的状况,是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教育法有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和社会考察等多种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熟,并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健全的心理素质,塑造自己的良好个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疏导教育法”也可以为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供一定的借鉴。这种方法,十分强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思考的积极性,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自觉性。面对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启发他们运用正确的理论独立思考,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开展讨论,鼓励他们各抒己见,交换思想,统一看法,共同得出正确结论;正面说服,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使这些学生明辨是非,抵制错误;运用正面典型,激励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与之比较对照,自觉学习和仿效。
第四,心理咨询法,对于预防和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来说,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帮助咨询对象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能够引导咨询对象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热情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摆脱不良心理的影响。针对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人员可以通过个别面谈、心理测试、团体咨询等多种方式,引导这部分学生摆脱逆反心理的困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将会不断变化。预防和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既需要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提高自身修养。又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根据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时代特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消除心灵上的肿瘤—逆反心理,对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对于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浅谈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与消除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心理学论文,免费心理学论文,心理学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心理学论文,心理学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