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艳红 魏亦军 高智军
[摘 要]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是当前教育所不可忽视的。对河北省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表明,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困难、家庭文化水平低以及认识上的偏差等。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改善经济状况,保障社会权利;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第三,学校要做好教育引导、预防救助工作。[关键词]社会;弱势群体;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群。为了研究之便,我们把弱势群体归为贫困、残疾、单亲、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弱势群体子女即指上述各类人群的子女。弱势群体子女由于其父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中的弱势,经常置身于“困苦”环境,加之其心理抵御能力差,很容易引发一些心理疾病或者社会问题。中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关注并有效地解决中小学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既是家长、学校也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运用SCL-90自觉症状量表和自编学生与家长调查问卷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现状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从河北省经济发达县区、中等县区以及欠发达县区分别抽取好、中、差小学、初中、高中各3所。从中共抽取弱势群体子女2731人,同时随机抽取非弱势群体子女(对照组)879人,合计发出问卷3610份,收回有效学生问卷3145份,家长问卷3500份。最后,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处理。
一、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现状分析
综合SCL-90自觉症状量表和自编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
(一)弱势群体与非弱势群体之间
调查结果显示:弱势群体子女各组与对照组(非弱势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非常显著,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弱势群体子女各组;而在弱势群体子女内部各组之间,贫困生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其他弱势群体子女各组。其中,对照组SCL-90量表总分的平均数为144.7分,远远低于弱势群体子女各组,也低于总分临界值160分,表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弱势群体子女。弱势群体子女各组之间,贫困生组SCL-90量表总分的平均数为166.9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也高于临界值160分,表明贫困生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最差。
(二)不同性别弱势群体之间
不同性别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女性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男性弱势群体子女。研究表明: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恐怖因子分和总分上,不同性别弱势群体子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抑郁因子分和恐怖因子分的性别差异又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在恐怖症状方面,女性弱势群体子女因子分超过临界值两分的人数比例为28%左右,而男性则不到20%;SCL-90总分超过临界值160分的人数比例女性为47%,而男性则不到43%。
(三)不同年龄弱势群体之间
不同年龄段的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级别学校弱势群体子女SCL-90总分超过临界值160分的人数比例分别为小学10%左右,初中超过40%,高中(或中专)则接近60%。
(四)不同等次学校中弱势群体之间
调查结果显示:好、中、差三组不同学校等次弱势群体子女SCL-90量表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和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另外,差异非常显著的因子分和总分的平均秩次由低到高依次为“差学校” “中等学校” “好学校”。这说明差学校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最少,好学校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最多,中等学校介于差学校与好学校之间。学校的等次对弱势群体心理状况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二、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困难是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人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的根源。调查显示,有19.66%的弱势群体家庭月收入在300元以下,其中残疾人家庭和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最低;弱势群体家庭月开销在300元以下的占33.18%:500元以下的占63.9%,可见弱势群体家庭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弱势群体经济上的低收人性、生活上的贫困性决定了他们在于女的教育支出上就会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最为严重的是,生活富裕的家庭与弱势群体家庭的强烈反差令弱势群体子女羡慕、嫉妒,继而自卑、仇视。“学校等次越好,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则越差”这个调查结果也恰恰说明强势与弱势的贫富对比会使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失衡。因为所谓“好学校”是社会财富、社会地位、社会文化集中体现的地方,而这些也正是弱势群体子女所缺乏的,在这种强势的包围中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自我封闭,这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家长文化水平低是造成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经济贫困往往导致知识贫困,“知识贫困是一切贫困之源”。调查显示,各类弱势群体子女家长的文化程度都较低,70%以上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可以从各个方面影响家庭环境,从而影响下一代的智力和心理的发展。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创造财富的能力相对就差,家庭生活就会拮据;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家庭氛围的意识就差,常常不能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庭中的冲突、愤怒、攻击就在所难免;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就不会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脾气暴躁,情绪不稳,打骂子女便会经常发生。生活在缺乏文化氛围、情绪紧张、教育方式不当环境中的弱势群体子女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
(三)认识的偏差是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尽管调查显示,弱势群体子女各组与对照组之间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非常显著,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弱势群体子女各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并不是对照组没有任何心理问题,也不是弱势群体子女都有心理问题,恰恰有许多弱势群体子女非常健康、非常优秀。所以,上述社会的和家庭的因素固然重要,也只是一个外部条件,弱势群体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当他(她)们感到自己与周围同伴在物质生活上的显著差异时,由于缺乏正确地认识常产生低人一等的感受,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并逐渐远离伙伴,陷入孤独痛苦的心境,从而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发展。”调查显示:有26.64%的弱势群体子女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与对照组的19.6%差异非常显著。这说明弱势群体子女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我们认为,对自我的认识偏差即根植在人们头脑中的不合理观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对此进行了精辟的解释。见图1。
ABC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并不是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而是由不合理观念B所产生,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认为:“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相对来说,弱势群体子女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折能力差,且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不能正视自我和接纳自我,这直接导致了其心理问题的产生。
另外,学校教育的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如:片面地追求教学质量、升学率,造成学习气氛过分紧张;重视尖子生,轻视后进生;教师不尊重学生等。这些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学习、惧怕考试、孤独、自闭等心理。同时,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与认识不清、专业心理教师和对学生心理辅导的缺乏也使得存在心理问题的弱势群体子女数量得不到有效控制。
三、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弱势群体是需要特殊关爱和援助的群体,他们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怀,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尊重,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举全社会之力。
(一)改善经济状况,保障社会权利
经济的障碍严重阻碍了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可为发展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要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首先要改善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从经济上扶助弱势群体,但是总体而言,在资源分配和权利赋予上,更多的是按照社会主流人群的主观意志排列组合,尽管这样会使弱势群体获得一些资源,但是所占比重很少。要真正改善弱势群体的地位和处境,必须赋予弱势群体更多的社会权利,并赋予他们发挥这些权利的公平机会,发展他们在使用这些权利时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援助弱势人群。
(二)重视家教育,办好家长学校
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办好家长学校是提高弱势群体子女家长文化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政府要支持学校和社区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弱势群体子女抚养人接受教育,并对他们实行免费培训,全面、系统、深入地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素养,使广大弱势群体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和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要做好教育引导、预防与救助工作
学校是培养人的主阵地,各级学校都要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做好教育引导、预防与救助工作。
第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要有心理健康和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为此,学校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增长相关知识,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第二,纠正认识偏差,根植合理观念,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一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辟心理健康专栏和网页,成立心理咨询室等途径,针对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其保密性和针对性为学生所欢迎,特别是成功地运用现代化网络教育转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二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进课堂,通过讨论、交流、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正视自己的弱势地位,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为了激发弱势群体子女的斗志,教师可以介绍弱势群体子女成才的案例,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三,为弱势群体子女寻找心理支持。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正是在集体的比较中产生的,他们需要与自己具有共同性质的小团体求得心理的平衡。所以,各学校可以将具有共同特点的弱势群体子女组成小组,在这些小团体中,让他们寻找与自己相近的心理感受,寻找相近的沟通语言和沟通方式,寻找相互间无障碍的心理支持。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把弱势群体划定在一个小圈子里,在为他们寻找支持的同时更要教育弱势群体子女主动将自己融入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在广泛接触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