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青少年的私域不断被家长和学校挤压,他们的童年面临的情况是一种在禁闭中的守望。手机已成为青少年自己理想的地盘。本文着重探讨手机对于青少年私域建构的作用。
【摘 要 题】青少年成长与社会发展
【正 文】
家长为了塑造他们理想中的成年人,对孩子进行无处不在的监控,强制地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并侵入他们的私人空间。例如,监控孩子的交友、不征求孩子的意愿而为孩子报名参加补习班或请家庭教师、检查他们的日记本等等。每个家长都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他们面前是透明而没有秘密的。我国的青少年就是在这样一种“禁闭”中成长的。
那么,青少年将到哪里去再造他们的私域呢?具有隐匿、流动和非面对面等特征的网络空间提供青少年逾越社会规范与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因为网络空间可以保证不会有人监视,也不用太顾忌社会规范的压力,而且又可以随时撤退。能够承载网络空间的物质载体有两种:其一是电脑,其二是手机。通常来说,电脑由于其体积庞大、价钱较高、隐匿不方便,因此通过电脑进入网路世界,将受家长现有的监控方法的限制。而手机由于它体积小,携带方便,隐匿性较高,通过手机进入自己的网路世界,可以不被父母和学校老师轻易的发现,因此,手机变成了青少年建构自己私域的最佳工具。通过手机,青少年改变了他们的沟通方式,从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人、机之间的交流,使空间日益集中于个人化,无形中使自己的私域在手机中得以建构起来。
一、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通过“手机”作为切入点,来阐释当代青少年虚拟的私域的建构。本项研究主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因此采用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本研究共设计了分别针对有手机与没手机的中学生两套问卷,即A、B卷。
(一)调查总体与样本量。本项研究根据BJ中学生手机使用人群生活的家庭、社区背景与学习环境差异性随机选取了HD区的A中学、CW区的B中学和CP区的C中学。进一步,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操作的可行性,我们设定目标总体为:B中学初二、高二年级,A中学初二、高二年级,C中学初二、高一和高二年级,共七个年级人群的总和。综合考虑精确度、费用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等因素后,我们将期望的样本量确定为360名学生。
(二)抽样方法。本项研究采取的抽样方法是分层、整群、二阶段抽样。抽样框由各学校提供,是所有初二、高二年级按班级的全部学生人数,基本抽样单位是“个人”。每所学校选取120人,然而综合考虑各校的实际情况,在C中学和B中学,初二样本分配量为40人,B中学高二样本量为80人,C中学高二和高一样本量为80人。A中学的初、高中不加区别,共选样本120人。每一所学校中,在抽中的学生中随机选取10名初二——高二年级使用手机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三)资料整理。三所学校共发放问卷360份,三所学校实际回收到的有效问卷350份,回收率高达97%。我们应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350份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其中我们依据被调查者的入选概率,对每一份问卷加权处理。从样本中抽取的30位使用手机的学生,我们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入调查访谈对象生活经历中围绕手机发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并如实地做了记录。
二、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使用情况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多数人拥有手机。一般来讲,在初中时段与高中时段,年纪越高,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就越高;女生使用手机的比率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手机拥有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户口的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然而其拥有率并不十分明显地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那么,手机拥有率与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会否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呢?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B中学非住校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非住校生与住校生的手机拥有率差别较大。而A中学的情况与B中学非常不同,两者相差不大。可见学生是否使用手机与学生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因学校而异。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住校 不住校
男 女 高二 高一 初二 独生 非独生 农村户口 城市户口
B中学 A中学 B中学 A中学
有手机
(61.5) 47.4 52.6 75.7 33.3 49.9 24.2 88.1 44.7 83.6 65 35.1 61.5 67.9
注:C中学抽取样本中没有住校生。
2. 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
从手机的使用时间分布来看,80%的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已经在一年以上。其中手机使用时间为1—2年的学生占50%,2—3年的占23%,还有8%的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在3年以上。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手机的使用时间集中在1—2年之间。
从使用过的手机数量分布来看,到调查时间为止,有44%的学生只使用过一部手机,有56%的学生使用过两部及两部以上的手机。
从手机的来源来看,学生基本上都不使用别人用过的手机。有77.5%的学生目前使用的手机是当初新买的,22.5%的学生目前使用的是别人用过的手机。
从手机的价格来看,现用手机的平均价格为638元,而大多数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价位在1000——2000元。然而手机价格差异很大,标准差为1120元,最高的手机价格为6000元。
从手机所选的通讯网络来看,大部分学生手机入的是“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入神州行的学生最多,占总数的44.5%,入动感地带的占29%。这可能是由于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可能更适合青少年的消费特点,并具有某些优惠。可是,71.2%的学生并没有申请套餐服务。
从手机的日常花费来看,一个月学生的平均手机费用为97元,男生的费用比女生高,相差27元。一般情况下手机每月费用状况为:50元以下的占36.9%,50—100元的占31.8%,费用在101—150元的占14.6%,150元以上的占16.7%。
从短信费用来看,多数学生手机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的50%以上。手机使用者中,每月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50%以上的学生占72%,每月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70%以上的学生占40%。短信费用之高,是中学生手机使用的一个特征,这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
从手机费用的来源来看,大多数学生是靠父母支付手机费,全部靠父母解决的占63%,部分靠父母的占25%,手机费的支付完全靠自己解决的只占10%。
从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来看,学生每日在手机上花费时间1小时以内的占69%,1小时以上的占31%。
(二)不同层次的意义
1. 交往的意义
从问卷回馈的情况来看,在问及“你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有35.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可以及时与朋友同学联系”,还有32.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有事可以随时告诉父母”,两者之和为67.7%。在问及“如果此时没有手机,你会有什么感觉?”时,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联络会不方便”。可见,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沟通和交流的需要。同时,交流的方式、内容和频率又因为交流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与父母的交流
在有了手机之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某些改变。有34%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使用手机与父母沟通,有40%的调查对象表示偶尔用手机与父母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与“面谈”相比,有25%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与父母说一些以前不敢直说的话”,有22%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说一些直接表达亲情的话”,16%的调查对象认为“感觉比以前更亲密”。总体上来说,利用手机这种沟通方式,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内容增加,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会有所改善,向自己父母的表达应该更真实,也更及时了。
从与父母交流的内容来看,半数以上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