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问题与解决方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8811 日期:2023-08-14 来源:论文网
摘 要:视唱练耳教学主要包括视唱听写、乐理及听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融和,相互影响,这门课程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在音乐道路上必须要学习的课程,它可以给学生带来非常全面的练习。本文主要探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视唱练耳;听觉训练;音乐;职称论文
视唱练耳我们称之为基本乐科。教学包括四项内容:视唱、听写、乐理、听觉分析。这四项内容互为配合。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音乐专业基础课,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走进音乐世界的必由之路。它将对学习者进行视唱技能、音乐听觉及音乐素质的全面训练。通过学习,能掌握音乐语言诸要素,提高对音乐的表现与理解能力。就像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曾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那样,作为与物理声学、心理学接壤相关的音乐心理学,也会主动地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甚而形成对音乐美学乃至整个音乐艺术认识的新的思考方式。听觉是声波物理特征的反应,听觉心理的培养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乐音的存在方式及其认识与音乐声学及一般声学理论直接相关,因此,我们可以由视唱练耳基础入手,将探讨教学中听觉训练存在问题。
1视唱练耳教学的目标
听力、视唱与音乐基础知识这项教学内容属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通常是首先进行乐理知识的学习,注重的是从学谱出发的知识技能,因此常常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学生可能在乐理考试中拿取高分,但缺乏基本节奏、音准的表现能力,乐理成了单纯的知识和机械的计算。在乐理的学习内容上,也往往是要求还没有什么实践体验和积累的学生学记许多枯燥的概念,既不能引发学习的兴趣,也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本课程把听力发展放在首位,而且贯穿于各项学习内容的始终。因为“传统”教学法目前尚未成为正式的专用名词,这里指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开始以来至今仍被采用的教学法,以区别于近年来引进的各种国外音乐教学法。关于视唱练耳,“传统”数学法多采用“唱歌教学”,在“视唱”与“听觉训练”的关系上、应该突出强调“听”的作用和培养。音乐知识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是听觉的感受和实际体验。听觉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发展对各种音乐要素要具备精细而敏锐的感觉和反应。[1]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法》课程,主张整个教学内容都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从表演分析、试讲、创作(论文、曲调)等几个方面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及教学示范能力。即通过视唱或听觉作品而进行创作表演;通过对音乐材料、教学方法的感知和分析;通过试讲和论文、创作曲调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音乐学习。这些音乐实践活动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强调对音乐知识“教与学”的理解。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既是学者,又是教者;既是欣赏者、表演者又是创造者。
听觉的发展需要具有注意力分配的能力、要能够敏锐地听到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听到主要声部和其他声部,听到不同的音色、表情和变化等等,才能够充分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和思维把连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需要音响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的综合作用,才能掌握音乐的全貌。以上各种听觉能力的发展都需要有系统的训练。
听觉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感受、理解音乐基本要素和创造性地运用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
2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问题
常用的视唱练耳教学主要是由普遍到特别,教学的知识由教师直接转化给学生,视唱练耳教学强调的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训练,发展的是认知能力,其趋向于严格死板而不是灵活通融[2]。旋律听写训练是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又一重要内容,要求在听到一句或几句旋律之后,能在五线谱上把它记写下来,学习目的是训练音高感、节奏感、节拍感等多种音乐感觉,增强音乐记忆,练习记谱等多种能力,旋律听写应与视唱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这样既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又可作为检验学生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的标准,所以它的训练步骤和视唱训练步骤应该同步。
第一,歌谣、诗词和歌曲一样,也有节拍、重音和节奏,有声调轻重、快慢和高低的变化。儿童的音乐教育必须从本国的话言韵律、音调入手。歌谣、诗词朗读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的价值、对于培养儿童的基本音乐能人、感知音乐要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儿童时期的音乐活动是音乐、语言、律动、舞蹈综合的音乐行为,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始自歌谣。
这里对于初学的幼师、中师学生来说,结合语言朗读体验节奏要素同样具有实际意义,也为他们未来的工作积累一定经验。这项活动中.首先进行了结合了语言节奏的听觉模仿和书奏记忆练习。
第二,初学阶段使用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对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给以一个相应的音节发者,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经过一定的练习,会使学生对音节符号、发音与相应的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采用这种方法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具有可读性,改变了通常教学中只有在联系了音高时才能听到节奏时值的情况,使用音节违法可进行口诀、手拍的单项节奏练习。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的系统介绍应放在稍后进行、首先要结合语言、音乐和律动使学生获得感觉和体验。
第三、稳定的律动、节拍是构成节奏的基础,它们对于节奏起着内在的组织作用。建立稳定的节拍感是培养节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应该充分调动身体津动、和乐动作参与体验,才能逐渐建立稳定的拍感。这是我们以往教学中往往强调不够的一个方面。因为如果没有稳定的拍感,就不能在个人和集休的音乐活动中保持速度的均衡、统一,也不能很好地处理速度渐快、渐慢的变化和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问题的解决方法
节奏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节奏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所有的节奏都应该通过身体的协调动作、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从实际音乐中获得对于节奏的印象和经验,逐渐建立节奏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人的身体里。使用字母谱视唱是为了在进入正式读谱之前,练习音高与基本节奏的结合,积累准确歌唱与视唱的经验。
3.1视唱练习教学中要调动听觉
视唱练习首先要调动听觉。避免只是为了认谱而唱,关闭了听觉、忽视了音准相对音乐曲分析。所以最开始的视唱可以采用:
第一,先听教师唱或是乐器弹奏,学生先不看谱,凭听觉记忆进行背唱。
第二,背唱时,先请学生拍击出旋律的节奏,再结合音高背唱。
第三,启发学生分析这段旋律有几个句子,它们之间是相同、重复的,还是不同、变化、对比的。这是启发、帮助学生从感性上积累对于音乐结构的体验,也有助于音乐记忆,对于今后的旋律听记也是重要的准备工作。
第四,再进入看谱视唱。除了集体唱、个人唱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进行分句接唱,锻炼内心听觉,同样也积累了对音乐句式结构的感性体验。
第五、凡是带有歌词的曲调、视唱曲目,都应在歌唱了旋律之后再结合歌词歌唱(多段歌词时可适当减少段落)。这是培养学生体验旋律与语言的结合、启发音乐的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3]。
3.2视唱曲目教学中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
为已熟悉的歌曲、视唱曲目设计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是通过旋律的节奏和固定节奏型的配合、对比,培养、发展多声听觉和多声部节奏能力的有效方法、也使节奏练习更加丰富、有趣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练习时,可先拍击几次固定节奏型,初步形成印象后,再加入歌唱。可采用看节奏谱的形式,但更应重视只凭记忆的练习形式,这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听觉专注和音乐的记忆力。
固定节奏型可由教师提供,更应启发学生的创编。设计时应考虑与旋律的对比,形成此起被伏的效果。此外,还应注意节奏型单位与音乐句式的关系,例如,两小节为一个单位的节奏型,就不适用于三小节为一个乐句的旋律。
建立稳定律动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练习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所使用过的音乐也应该使学生有重复聆听的机会,因为只有熟悉的东西才能在听觉中形成印象,产生美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
3.3听觉训练的记忆集听、读、写、唱等多项训练为一体
在视唱练耳课上我们结合大量的谱例对音乐的各要素进行解剖分析究其所以。它不等于单纯的听音识谱,如果是这样,那只是完成了听觉训练的一部分,忽略了音与音之间的距离感、色彩感、协和度等。
听觉训练的记忆集听、读、写、唱等多项训练为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又要避免重复枯燥。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领会音乐作品的内容、风格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4]。
节奏运动往往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相对应,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因而节奏不仅包含运动时间的长短—时值,还包含运动幅度的缓急速度等因素。对节奏各因素的敏锐感受和准确表达即可认为是良好的节奏感。它是形成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的条件和基础。
结论
总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听觉、记忆和想象训练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听觉训练是教学中的必要条件。教师通过相关听觉的生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了解,根据课程的特点分析教学内容,才能因材施教。并且还需结合听觉训练和音乐基础知识的推理判断,同时将其与音乐内容的情感和表现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本身的听辨能力有所上升。让所学到的听觉能力广泛应用到音乐表演、创作和欣赏这些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杨子、冯广映. 听觉训练方法与技巧[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 12.
[2]罗小平、黄虹. 音乐心理学[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苏美兰. 视唱练耳训练法[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3):93.
[4]赵宋光著. 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12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