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教育;思维定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粗浅认识。
一、落实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仍是当今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导致学生不会学、学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是:
1.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景下学生学得知识、形成能力,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感过程。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要形成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必须做到:第一,对数学教学倾注满腔热情,去唤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第二,要善于利用数学的内在魅力和艺术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勇于探索数学知识的激情。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积极的褒奖和鼓励,要注意给学困生以“偏爱”。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和谐的情感氛围,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2.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逆向思维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让学生展开发散思维,不断灌输“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科学认识观。对一些不太复杂的课题,可通过学生自学,师生换位,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这样一次成功尝识,增加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能力。
3.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注重课堂教学而不注重实践,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让学生带着知识、能力走向实践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自制立体模型教具,让学生认清图形结构,理解图形内在联系。在学了面与面平行后,让学生用刻度尺检查长方形工件的相对两个面是否平行,方法有哪些?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壮态,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实现兴趣的自我培养,增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笔者给高一的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两个部分,两个平面、三个平面将空间最多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最少分成几个部分?学生马上开始讨论,比、画发言相当积极,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参与率100%,那节课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教学效果好,有的同学课后还在讨论四个平面、五个平面的情况,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见,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冲破思维定式,大胆质疑和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青少年学生乐于表现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但由于独立判断、自我探究、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单纯或单角度的思维定式,努力创设情境,转换角度,让其认真思考,突破从众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书本、教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创新,教师要多给学生留有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同时,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