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直观性的运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5123 日期:2024-01-25 来源:论文网

   摘要: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树立正确人生观及历史观,我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了各种直观性的教学方法,如合适的实物教具、直观的绘图手段、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及形象化语言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减少了课堂上的枯燥、乏味,增加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关键词:历史教学 直观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中,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亦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历史素质和正确历史观的重要任务。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依据本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并运用直观性原则,培养、训练学生自觉地提高观察事物的准确性和识别能力,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一、选择合适的实物直观教具
  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实物教具,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如在讲“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课时,我选用“哑铃”这一实物直观教具。因为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刘邓大军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这样,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并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二、注意绘图的直观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我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图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符号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绘图的直观手段可以形象地表达实物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点,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几乎在每堂课都要使用小黑板和彩色粉笔,在小黑板上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我认为,绘图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例如:我讲“香港地区”时,绘出香港地区示意图,对照图来讲解英国侵占香港地区的三个重要步骤。第一步,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第二步,1860年中英签订《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第三步,1898年英国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通过这幅示意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香港地区的范围和对英国侵占香港地区的三个步骤能够一目了然,非常轻松地理解并接受了所学的知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是从感知教材开始的,学生对教材感知的好坏、深浅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直观教学,对所学的知识,直观感知得也就越丰富、越典型、越深刻,它所形成的概念也就会越迅速、越明确、越可靠。例如在讲“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雷锋”时,我组织学生看录像。使学生对雷锋的生平、事迹有了全面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使学生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品德得到了升华,在学习和生活中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四、注意教师形象化语言
  学习历史和学习自然科学有一个不同之处。学习自然科学的人们探讨一些自然界的物质变化过程,往往可以借助各种手段在实验室直接观察演变过程和结果。但是,历史是不可能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不可能通过实验而“再现”历史,因此就要通过教师的形象化语言,注意用词的形象化和直观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准确的历史术语,创造一个特定的历史意境,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环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加深其认识。例如,讲“南泥湾”时,我这样进行描述:当初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连绵起伏,那里草莽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经过三五九旅的艰苦改造,使原来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的陕北好江南。这样的描述再加上一首经典老歌《南泥湾》的演唱,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亲身目睹了南泥湾的变化,又仿佛正徜徉在如今的“陕北好江南”,欣赏着那迷人的景色。这样,不仅诱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丰富想象,而且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接受的知识是十分丰富的,这有赖于多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历史教学中直观性的运用,不失为一剂良药,只要运用得当,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