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莫大的好处。一是要立足课内,培养创新思维。二是要放眼课外,让语文“活”起来。
关键词:创新 能力 激励 语文 培养 课内 课外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莫大的好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呢?
一、立足课内,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最具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它使语言充满灵气、智慧、哲理。“雪化了,变成什么?”答案很多,“变成水”、“变成泥”均是常见思维,唯有那“雪化了,变成春天”的回答最妙,它由这白雪的融化感受到春天的脚步,感受到春的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这就是对创新思维的最佳诠释,它使语言具有流动的美感,难怪章熊先生大力提倡语言教学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的确是深化教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战场,唯有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时刻“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与愉快”,才能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1.激趣移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成功的最大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要激起其学习兴趣。
形式多样的提问,是活跃兴趣的催化剂,是吸引学生的磁石。如:《紫藤萝瀑布》的女作家宗璞从紫藤萝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了它的美好的品性,由重见紫藤萝的盛开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慨,并借此表达了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我们可以就紫藤萝提出一组问题:紫藤萝是一种什么样的花呢?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连续设问,激发兴趣,牵引思维,由浅入深认识到《紫藤萝瀑布》不仅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而且又是一首深沉的歌,是它把眼前的美好与过去的黑暗连系到一起,正如作者所言,那是一种压在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在这里,学生通过环环相扣的思维,明白了紫藤萝花的内涵。另外,课堂中也要适当运用“逗”的艺术,好胜和求趣是学生的共性心理。而“逗”正是利用学生好胜和求趣的心理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主要是用挑逗和引逗的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把他们推向探索创新的境地。如《荷花淀》预习提示明确写道:本文分三部分,1.夫妻话别;2.敌我遭遇;3.助夫杀敌。我就针对此问题发出了挑逗性提问,“谁可以比课本提示概括得更好?”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逗上来了,短暂的速读之后,就有人提出了“与夫话别”“遭遇敌船”“助夫杀敌”。我马上对“与夫话别”和“助夫杀敌”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强调角度要全部一致。几经讨论之后,学生们很快就提出了“探夫遇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鼓舞。”语文教学作为艺术,必须以情感为灵魂,使教与学之间、主导与主体之间形成情感交流,它是动态流程,要想使创新思维的浪花踊跃、奔腾,教师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学生走出“听众”,走进人物,与人物同呼吸、共爱憎。
3.引发思维。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只有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发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设计教学各环节,要紧扣“学生最近发展区”,“与学生心智线路相通”,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引发思维的培养,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求异思维。求异思维又称为发散思维,是指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多角度探求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能改变学生机械的听、记状态,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对于“风中的小草”,我们可以赞美“它坚韧、刚强,不顾自身弱小,顽强地对抗西北风”,也可以从反面立意,“做人要有主见,不能随风倒”。我们要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2)想象思维。想象思维是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类进行创新及其活动的重要的思维形式。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思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只有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性的独立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飞向智慧的乐园。比如在讲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的过程中,随着教师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乡生活图景。
再如《小橘灯》中小姑娘送“我”下山,坚定乐观地说“那时,大家都好了”,就此引导学生想象几十年后小姑娘一家的生活,这便是对学生创新思维、想象思维的综合考验、强化。
二、放眼课外,让语文“活”起来
刘国正先生曾把课内、课外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双翼,展开双翼才能腾飞。只有走进生活,课内、课外紧密相连,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给创新思维提供驰骋的空间,学生透彻的感悟,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有生活就有语文,教师应本着“处处留心皆语文”的意识,在生活中拓展语文空间,将生活引入课堂,诱发创新思维。只有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迎来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