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我们也看到许多传统课堂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高谈阔论,情绪高涨。数学课象科学课一样,做起了实验;学生常制作一些工艺品、小制作等。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如计算能力差、易出错,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严密等等。这些与传统课堂情景和“效果”形成鲜明对照,让许多学生家长忧心忡忡。学生到底学到些什么?其实,新与旧的分歧,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较传统教学应有根本的变革。结合使用新课程的实际,本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合作者,数学课堂上应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智慧的指路人。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智慧的火花。
二、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途径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外,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可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归纳等。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立足社会需求,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七年级上学期,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解决好这一难点,我把校运动会上两学生争夺1500米长跑比赛冠亚军情节,让两个同学演示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学生亲自经历在静态中研究动态问题、在动态中找出静态规律的研究探索过程,明确了行程问题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收到很好效果,当学到“百分数”一节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对外卖早点与商店小吃点价格作比较研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96%的学生参加了社会调查的全过程,88%的学生写出小论文。学生论文的内容广泛,也比较深刻,是老师远远没想到的,其中涉及到物价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卫生问题、文化问题、历史问题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查阅了各种资料,积极交流,互帮互助,百分数的知识掌握和灵活应用得到有效强化,而最主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亲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展示与合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首先,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 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同时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关注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 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 “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有调查反映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成就10%的精英(高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有少数的学生则完全放弃学数学。这就是以往所说的“上课昏沉沉,回答问题慢吞吞,考试得几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个人的差异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每个人都学到自已想学的知识。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丰富多彩
幻灯、多媒体制作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同时代替了教师用粉笔去表现数学,避免了语言的贫乏所带来的尴尬。例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象、圆锥曲线、简单几何体等等,用多媒体研究问题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如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CAI的演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简洁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对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教师“无为”学生“有为”的教学方式
教师“无为”学生“有为”的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习完成三个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变系统的接受知识为解决生活中的某一问题广泛索求相关知识,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只能是一个宏观上的引路者、旁观者、指导者。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教师“无为”学生“有为”呢?
1. 知识的系统性淡化,让学生有更宽广的时空在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吸取需要的知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2.灵活的利用教材,依据学生实际,给过于臃肿的数学基础知识减肥,避免老师因为赶进度而又恢复“教师主体、学生仆从”的传统教学模式。
3. “活化” 教学目标,使教学贴近生活,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视学生的学习状况动态地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
4. 教师要具备宽容的风度,不简单的否定学生主动探索的结果,经常地积极地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比如,对学生探索的结果应及时表扬、鼓励。对做得好的表扬:“你真行” “你真棒”;对做得不好的或错的也要鼓励 “你还需努力”,千万不要说“你真笨”之类的打击学生的话,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5. 具体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显拙(隐巧、露怯、呈愚)的艺术。一个貌视愚蠢的问题,一个大智若愚的设问,往往会“让学生大出风头,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促进 “教育民主”的形成。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体现。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新课程改革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