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论文网: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是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一章中就品鉴语言文字这一过程,也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经由何种途径可以达成这一目的呢?笔者拟从以下方面探究之。
一.扣住语境,体味语言
我们知道语文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联词成句实现形义情感之统一,离开特定的语境去解读词句,孤立肤浅,劳而无功。因为语言文字中隐藏着的情味、意蕴、理趣,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品咂出文字的清香淳朴、情感的酸甜苦辣。如曹禺的《雷雨》一文,鲁侍萍和周朴园彼此知道真相后,周朴园反复诉说自己的思念,再施以他那虚伪的骗局,用虚假的旧情软化侍萍。侍萍叹一口气,说了一句:“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如果不联系上下文,还以为是侍萍原谅了周朴园。其实这一句话的潜台词是:我早就认清你的真面貌,你别再骗我了。因此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辨析出关键词语及句子的深层含义,真正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文章的思想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审视教材的独特眼光,挖掘课文的精妙之处,让学生驻足鉴赏,潜心揣摩,领悟其中韵味,真正获得语言的智慧。
二.字斟句酌,揣摩语言
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阅读文本精妙之处,更应字斟句酌,拿出咬文嚼字的功夫去揣摩玩味,方可探出个中滋味。课文《鸟的天堂》中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中的“堆”字用得特别生动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如不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三.对照探幽,感受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让学生领悟精彩文本在用语用词上“无可移易”的道理,产生对语言的敏感,逐渐滋养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如《珍珠鸟》一课中“小家伙”一词出现频率最高,该词可否换成“珍珠鸟”?通过比较,学生达成了一致看法——不能换。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作品中字里行间流泻的对珍珠鸟那份由衷的情感。再譬如《姥姥的剪纸》一文中的“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等词,其实是想表现姥姥的“温顺”、“敦厚”,衬托她的心灵手巧、技艺精湛。所以比较其实是对语言的一种反思,一种站在语言之外看语言的方式。需要教师在熟悉言语作品和学生的基础上,发现言语开启点,设计出比较思路,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韵律,感知语言形象的魅力,极大地引发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和玩味兴趣,从而催生对母语的深厚情感,达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四.拓展补白,领悟语言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共性。
如教学《祝福》,有学生觉得文中有个地方不是很合理,是不是作者弄错了:祥林嫂比她的丈夫大十岁,而比她的婆婆只小了几岁。对于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祥林嫂可能是作为童养媳被贩卖到祥林家的,婆婆虽然只比祥林嫂大几岁,但依然具有对祥林嫂命运的决定权,体现了封建礼教对百姓可怕的统治力量。这是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突破,解惑之余,也让学生深入了解祥林嫂悲剧的深层原因。再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一重要情节,但作者略而不写,其实这就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言语空白点,可以引发学生运用想象对此进行填补,想象出贝尔曼是怎样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20来英尺的地方,怎样颤抖抖地调拌黄色、绿色在墙上完成他的“杰作”。通过空白的品味,学生对老贝尔曼的形象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获得饱满的审美感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旦抓住了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进行拓展、训练,学生便能更深刻地感悟文本,真可谓“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五.沉思默想,丰满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精美的语句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也不能用朗读的方法达到品味的目的,它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故乡》中中年闰土见到迅哥儿后“分明”“叫”的那声“老爷”,“老爷”可以用低沉的声调和缓慢的语气“叫”出来,可其后的感叹号和省略号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就不太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其中包含闰土内心的矛盾、闰土的恭谨温顺、叫过之后双方的沉默、空气似乎凝固、“我”内心的震撼、叫过之后双方内心的汹涌澎湃……这一切都难以表述清楚,即使表述出来也不完备周详,也因此破坏了那种含蓄神会的意境美,只能靠掩卷沉思、托腮默想来体会,只能靠心领神会、浮想联翩来品味。
六.反复涵咏,体验语言
“读”是语文课堂体现语文味的主要手段,许多文本景美、境远、情深,需要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通过默读、轻声读、个别读、互相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方法,特别是在语言精美处要驻足鉴赏,反复涵咏,直至领悟个中滋味。在教学杜甫《登高》时,中间有一处诵读,值得玩味: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此处的诵读,把握住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作者的身世凄凉、形单影只,感受作者的百感千愁,并及时释放到语言实践运用中去。此处诵读的效果应该高于单纯的文字分析。
七.独具只眼,感悟语言
文学作品,以其高远的主题,丰富的情感,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语言感染人。读者要想获得审美体验和愉悦,要在阅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感悟他的词藻美、结构美、理趣美。鲁迅在《社戏》中用满含深情的笔调描写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的江南美景,还有美景中让人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段江南水乡的童年生活经历,不仅铭记在作者心里,也会给每个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的美景分别通过嗅觉、听觉、视觉、感觉等呈现在读着眼前,而其中人物的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等品格,又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眼前。这些景物描写,这些人物描写,只有读者细细品味,会心感悟,才能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只有深入品读课文语言,领读其“言外之意”,学生才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语言上,而是将语言建构在自己的想象世界,意义世界里,文学作品的美学意蕴才能异彩纷呈。
八.披文入情,亲历语言
一篇课文,往往承载着课文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浸润着作者的思想情怀。表演能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自己的思维再造想象,以身体试之,以心灵验之,达到与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从而体验到文本语言的智慧。如《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一段,其中“蹒跚、探身、爬上、攀着、缩、微倾”等词语,细腻地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不易,深深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是文章的动情点之一。让学生表演,自己亲自体验父亲由于年老、穿着臃肿等原因而费力,体验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不易,还可以联系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往事,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简练而又饱含深情。这样的表演是有效的,同学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思考过程,激发了他们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品读课文,去理解词语,去研究角色,将自己对角色的认知、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丰满了角色形象,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教无定法。所以品味语言文字,探索文本内涵的方式当然远不至此。但我们如果能做到知人论世,披文入情,定能痛享阅读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课品鉴语言文字八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