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8272 日期:2024-12-17 来源:论文网

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土地除非农业用地外,还有一部分是难于利用或基本不能利用的沙质荒漠、戈壁、沙漠化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沼泽等。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有些难于利用的土地正在变得可以逐步用于农业生产。就我国的土地资源与国外相比较,存在以下特点:

1. 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根据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3%,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而居世界第 3位。耕地面积按沿用习惯亩统计数字为14.9亿亩(注:较实际面积可能偏低),约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次于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林地面积17.3亿亩,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次于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而居第5位。草原面积47.9亿亩,其中可利用的面积约33.7亿亩,仅次于澳大利亚、苏联而居第3位,另有草山草坡约7.2亿亩。淡水水面2.5亿亩,其中可供养殖面积约7500万亩;海涂面积约2997万亩,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23亿亩,为发展淡水及海洋渔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2. 中国按人平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数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国土的25%。此外还有约19%难于利用的土地和 3.5%为城市、工矿、交通用地。人均耕地面积仅约1.5 亩,为世界平均数4.5亩的1/3,是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林地面积约 1.8亩,森林覆盖率为12.7%,而世界平均分别为13.6亩和31.3%。人均草地面积5亩多,也只及世界平均数10.4亩的一半。

3. 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按耕地每亩平均占有径流量也只有1819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400立方米的2/3略多。此外,地下水资源中参加短期水量循环(一年或几年)的浅层水概算每年平均综合补给量(天然资源)约为7718亿立方米。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部分,全国水资源平均年总量约为27362亿立方米,比河川径流量约增加3%。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总耕地的37.8%,拥有的径流量却占全国的82.5%;黄淮海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6.6%,而耕地却占全国的38.4%。长江流域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达2800万立方米左右,黄河流域为260万立方米,海河流域仅为 160万立方米。水量在时程分配上也极不平衡,年际间变幅很大。如海河流域1963年径流量达 533亿立方米,1972年仅只99亿立方米,相差5.4倍。全国有相当大的地区,易受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的侵扰。

4. 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根据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3%,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而居世界第 3位。耕地面积按沿用习惯亩统计数字为14.9亿亩(注:较实际面积可能偏低),约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次于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林地面积17.3亿亩,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次于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而居第5位。草原面积47.9亿亩,其中可利用的面积约33.7亿亩,仅次于澳大利亚、苏联而居第3位,另有草山草坡约7.2亿亩。淡水水面2.5亿亩,其中可供养殖面积约7500万亩;海涂面积约2997万亩,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23亿亩,为发展淡水及海洋渔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5. 中国按人平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数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国土的25%。此外还有约19%难于利用的土地和 3.5%为城市、工矿、交通用地。人均耕地面积仅约1.5 亩,为世界平均数4.5亩的1/3,是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林地面积约 1.8亩,森林覆盖率为12.7%,而世界平均分别为13.6亩和31.3%。人均草地面积5亩多,也只及世界平均数10.4亩的一半。

6. 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按耕地每亩平均占有径流量也只有1819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400立方米的2/3略多。此外,地下水资源中参加短期水量循环(一年或几年)的浅层水概算每年平均综合补给量(天然资源)约为7718亿立方米。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部分,全国水资源平均年总量约为27362亿立方米,比河川径流量约增加3%。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总耕地的37.8%,拥有的径流量却占全国的82.5%;黄淮海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6.6%,而耕地却占全国的38.4%。长江流域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达2800万立方米左右,黄河流域为260万立方米,海河流域仅为 160万立方米。水量在时程分配上也极不平衡,年际间变幅很大。如海河流域1963年径流量达 533亿立方米,1972年仅只99亿立方米,相差5.4倍。全国有相当大的地区,易受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的侵扰。

具体而言,我们从中国地理界线的范围来看,中国土地资源又具有以下特点:

(1) 构成中国地貌轮廓的三级阶梯的界线,基本控制了中国土地类型结构与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异[。按高度的明显变化,中国地势自西向东可分出三级台阶:第一级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m 以上,高原上山岭宽谷相间,湖泊众多,气候寒冷,难利用地面积大,以高寒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集中分布在藏东南—横断山地区;由青藏高原向北跨越昆仑山、祁连山,向西跨越横断山,即进入第二级,大致为海拔 2000~1000m 高原、盆地,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至雪峰山一线以东则是第三级,大多是海拔 1000m 以下的丘陵和 200m 以下的平原,是中国工农业发达地区。

(2) 东部季风强烈影响的西部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西坡,南沿内蒙古高原东南部边缘,向西南沿黄土高原西部边缘直接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相接,与年降水量 400mm 等值线相吻合,也是半湿润的森林草原与半干旱草原的分界线,构成了中国农区与半农半牧区、牧区的地域分异,形成了中国土地利用最明显的东西差异。东南部地区光热水土匹配较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全国近 90% 的耕地和非农用地、80% 的林地和 85% 的有林地集中在此,是我国工农业用地集中地区;土地利用以农林为主,除去东北区外已基本无后备土地资源。西北部地区或气候干燥、或热量不足,光热水土匹配欠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这里人口稀少,草原辽阔、畜牧业比重大,绿洲和河谷农业发达,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以牧业为主,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 80%,牧草地占全国的 90%,发展农牧业尚有很大潜力。

(3) 在东南部地区,秦淮线相当于 800mm 等降水线,是降水和蒸发基本平衡的界线。它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直接决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的南北地域差异和土地现实生产力和生产潜力的突变。秦淮线以北蒸发多于降水,旱地占绝对优势,水田只占耕地面积的 5.5%,水浇地占 24.6%,除华北平原可以一年两熟外,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多为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秦淮线以南降水大于蒸发,以水田为耕地的基本形态,旱地约占 1/3,农作物可以稳定地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亚热带代表性的经济林如柑桔、茶叶、油桐、油茶等普遍分布。

(4) 西北部地区,沿青藏高原北部边缘,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为界,可明显分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12、1]。西北干旱区域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除局部地区为外流区外,大部为内流区域,水资源极度缺乏。土地利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未利用地面积较大,一般是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其中,年降水量 250mm 的等值线是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分界,在我国农业生产上是旱作农业的西界,在许多地区表现为半农半牧区与纯牧区的分异。青藏高寒区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多数地区热量欠缺。土地利用以高寒草地畜牧业为主,未利用地超过 1/3,农林牧用地相对集中分布。青藏高原区是青藏高寒区域的主体部分,未利用地占 2/5,主要是戈壁、寒漠;天然草地占 1/2,高寒草地畜牧业是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农业仅见于藏南、青东湖盆和谷地;藏东南—横断山区可以看作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地利用是以林地为主、牧草地为辅的林牧结构,既有别于四川盆地的农林结构,又有别于云贵高原的林农结构,远不同于青藏高原的高寒牧业类型,从进一步分区更可看出其过渡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讲,上述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大体控制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尺度分异规律,作为分区的基本界线,在各级区划中都应有所反映。此外,还要注意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主要体现在自东向西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带和西部边远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异以及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别上。沿海、沿江、沿线、沿边以及大城市经济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最大的区位差异和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

综上所述,首先可以按照全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异大势将全国划分为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 4 大块。在东南半壁,位于秦淮线以北的北方地区,可以分为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 3 个区;秦淮线以南的南方地区可以分为川陕盆地、长江中下游、云贵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东南沿海 5 个区。在西北半壁,北部可以分为东部内蒙古草原区和西北干旱区;南部则可分为青藏高原区和藏东南—横断山区。这样,便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出 12 个土地资源利用区,最终各土地利用区的主要指标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如表 1、表 2 所示。

表 1 各土地利用区的人地关系状况指标
Table 1 Index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land use regions

分区

项目

人口
密度
(人/
km
2

乡村
人口
比重
(%)

经济
密度
(10
4
元/
km
2

农地
产值
(10
4
元/
km
2

耕地
产值
(10
4
元/
km
2

农业
产值
比重
(%)

农林牧
渔业产
值之比
(%)

人经
密度
(人/
10
4 元)

人均
耕地
(hm
2)

人均
粮食
(kg)

播面
单产
(t/
hm
2)

耕地
单产
(t/
hm
2)

粮作
播面
比重
(%)

复种
指数
(%)

东北区

106.1

50.5

117.31

0.25

0.50

17.3

59∶2∶33∶6

0.9

0.226

580

4.5

3.4

86.5

0.88

华北区

527.9

74.7

480.57

1.63

1.33

22.2

62∶2∶30∶6

1.1

0.093

405.7

4.31

5.06

74.8

1.57

黄土高原区

184.7

71.3

112.44

0.24

0.39

15.9

67∶4∶28∶1

1.7

0.164

267.5

2.51

2.33

80.9

1.15

长江中下游区

534.7

64.3

873.02

1.53

1.41

11

57∶2∶28∶13

0.6

0.073

426.4

5.3

7.83

66.6

2.21

川陕盆地区

288

78.5

159.68

0.46

0.83

22.8

58∶4∶35∶3

1.8

0.089

390.6

4.31

6.7

78.2

1.99

江南丘陵山地区

221.6

77.1

137.68

0.43

1.32

26

55∶9∶31∶5

1.6

0.067

387

4.86

7.67

67.1

2.35

云贵高原区

145.1

80.0

54.43

0.21

0.51

30.1

63∶6∶29∶2

2.7

0.138

262.5

3.16

4.19

70.5

1.88

东南沿海区

390

73.4

438.5

1.03

1.84

18.3

49∶5∶24∶22

0.9

0.055

278.3

4.89

7.99

68.8

2.37

内蒙古高原区

31.1

59.4

19.6

0.05

0.26

23.1

60∶3∶35∶2

1.6

0.332

473.1

2.91

2.23

79.0

0.97

西北干旱区

9.9

54.3

6.51

0.05

0.58

27.5

73∶1∶24∶2

1.5

0.226

392.2

4.46

2.89

60.5

1.07

青藏高原区

2.1

80.2

0.68

0.01

0.34

47.5

39∶1∶59∶1

3.1

0.176

233.4

3.25

1.8

75.6

0.73

藏东南横断山区

19.7

82.6

6.03

0.03

0.50

40

61∶7∶30∶2

3.3

0.149

318.5

3.15

3.77

81.0

1.48

全国

127.5

71.0

118.15

0.30

1.25

18.1

58∶4∶30∶8

1.1

0.111

385.3

4.26

4.91

73.9

1.56

注:黑体数据为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区际指标

表 2 各土地利用区的主要指标及其在全国的地位
Table 2 Main indexes of the land use regions and its role in China

指标

分区

东北

华北

黄土高
原区

内蒙古
高原区

西北干
旱区

川陕盆
地区

长江中
下游区

云贵高
原区

江南丘陵
山地区

东南沿
海区

青藏高
原区

藏东南横
断山区

耕地

指标

2282

2606

1534

777

474

1163

1552

1329

770

677

65

157

(104hm2)

比例

17.0

19.5

11.5

5.8

3.5

8.7

11.6

9.9

5.8

5.1

0.5

1.2

灌溉水田

指标

213

137

5

14

8

320

996

286

495

414

0

40

(104hm2)

比例

7.3

4.7

0.2

0.5

0.3

10.9

34.0

9.8

16.9

14.2

0.0

1.4

旱地

指标

2037

1261

1256

588

44

695

380

924

155

212

31

106

(104hm2)

比例

26.5

16.4

16.3

7.6

0.6

9.0

4.9

12.0

2.0

2.8

0.4

1.4

园地

指标

61.4

162.4

43.1

5.2

15.8

77.1

92.5

67.3

105.4

183.8

0.1

11.0

(104hm2)

比例

7.4

19.7

5.2

0.6

1.9

9.4

11.2

8.2

12.8

22.3

0.0

1.3

林地

指标

4965

638

1103

556

804

2182

850

3324

3357

1588

476

2666

(104hm2)

比例

22.1

2.8

4.9

2.5

3.6

9.7

3.8

14.8

14.9

7.1

2.1

12.0

有林地

指标

4359

379

628

325

259

1577

642

2107

2648

1084

168

1745

(104hm2)

比例

27.4

2.4

3.9

2.0

1.6

9.9

4.0

13.2

16.6

6.8

1.1

11.0

牧草地

指标

573

56

1057

5557

6854

138

10

369

34

17

9343

1567

(104hm2)

比例

2.2

0.2

4.1

21.7

26.8

0.5

0.0

1.4

0.1

0.1

36.5

6.1

居民工矿地

指标

297

549

187

89

113

187

328

117

155

159

19

16

(104hm2)

比例

13.4

24.8

8.4

4.0

5.1

8.5

14.8

5.3

7.0

7.2

0.9

0.7

交通用地

指标

90

125

41

26

28

36

60

37

28

20

8

8

(104hm2)

比例

17.8

24.7

8.1

5.1

5.5

7.0

11.8

7.2

5.6

4.0

1.6

1.6

水域

指标

449

490

99

147

502

149

811

104

216

240

725

132

(104hm2)

比例

11.0

12.1

2.4

3.6

12.4

3.7

19.9

2.5

5.3

5.9

17.8

3.3

未利用地

指标

803

679

937

372

12449

594

289

1288

508

269

6921

799

(104hm2)

比例

3.0

2.6

3.6

1.4

48.1

2.3

1.1

5.0

2.0

1.0

26.7

3.1

荒草地

指标

393

373

438

57

1138

178

134

572

261

190

1610

206

(104hm2)

比例

7.1

6.7

7.9

1.0

20.5

3.2

2.4

10.3

4.7

3.4

29.0

3.7

总人口

指标

10096

28009

9371

2343

2095

13036

21348

9628

11467

12299

372

1056

(104 人)

比例

8.3

23.1

7.7

1.9

1.7

10.8

17.6

7.9

9.5

10.2

0.3

0.9

总播面积

指标

1506

3520

1233

483

304

1511

2575

1132

1361

1017

35

132

(104hm2)

比例

10.2

23.8

8.3

3.3

2.1

10.2

17.4

7.6

9.2

6.9

0.2

0.9

粮食面积

指标

1302

2634

998

381

184

1182

1716

799

913

700

27

107

(104hm2)

比例

11.9

24.1

9.1

3.5

1.7

10.8

15.7

7.3

8.3

6.4

0.2

1.0

粮食总产

指标

5856

11363

2507

1108

822

5092

9103

2527

4438

3423

87

336

(104t)

比例

12.6

24.4

5.4

2.4

1.8

10.9

19.5

5.4

9.5

7.3

0.2

0.7

工农业总产值

指标

11170

25499

5622

1476

1383

7227

34853

3611

7124

13828

119

323

(104 元)

比例

10.0

22.7

5.0

1.3

1.2

6.4

31.1

3.2

6.3

12.3

0.1

0.3

农业总产值

指标

1934

5649

893

340

380

1649

3836

1088

1853

2531

57

129

(104 元)

比例

9.5

27.8

4.4

1.7

1.9

8.1

18.9

5.3

9.1

12.4

0.3

0.6

种植业产值

指标

1141

3471

595

204

276

963

2195

683

1014

1243

22

79

(104 元)

比例

9.6

29.2

5.0

1.7

2.3

8.1

18.5

5.7

8.5

10.5

0.2

0.7

注:黑体数据为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区际指标。

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具体条件和资源的不同特点,制订符合国民经济全局利益和各种资源宏观经济效益的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首要前提。不同的国家,由于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和土地后备资源多少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和集约经营方式;由于自然资源的性质和组合特点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为了有利于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永续利用,需要在采取各项开发、利用措施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对资源系统所起的长远影响和整体影响,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各构成因素之间、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之间以及局部地区与全国以至世界范围的资源利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只顾眼前利益的掠夺性经营,诸如种植业中的盲目开荒、林业中的过度采伐、草原牧业中的超载放牧、渔业中的过度捕捞等,对于农业生产力以及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已为历史事实所证明。为此需要通过各种经济、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包括制订和实施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法规,如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和水资源法等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于有大量动植物种质资源集中蕴藏的地区,则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再是,目前世界上一方面存在着人口不断增长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自然资源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被开发利用或处于开发利用上的落后状态。因此,人类在继续利用已被利用的资源的同时,需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不断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以便挖掘迄未很好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据测算,如现在栽培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全世界平均不到0.1%,而最高产的地块接近5%,在实验室中可达10~12%。此外,遗传工程、生物固氮等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电子技术、核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等,也已为农业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带来新的前景。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