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供水的历史和现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8835 日期:2024-12-23 来源:论文网

摘要:中国的城镇供水具有120年的悠久历史。自1879年中国的旅顺建成第一座供水设施开始到1949年,全国只有60个城市有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186万立方米。到1978年,全国有467个城市建有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达到6382万立方米。改革开放以来,供水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98年底,中国668个城市,具备日供水能力20992万立方米。另外,全国有13922个小城镇,建有水厂13828座,日供水能力达到2111万立方米。

关键词:城镇供水 历史 现状

  1 城市给水现状与规划

  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我国城市给水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八五”期间,我国城市平均每年供水量递增998×104m3,城市供水行业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为400亿元人民币,约占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14.7%。全国自来水日供水能力5年新增2974×104m3,完成计划的118.8%,比“七五”时期增加77%。

  据建设部1996年统计年报,在我国现有的666个城市中,建设系统内已有水厂2 032个(全社会为4000个),综合供水能力为10 617×104 m3/d(全社会供水能力为19 994.46×104m3/d),供水普及率达到94.99%,人均用水量为208.02 L/d。若以1元/m3计算,年产值达300多亿元。

  按照建设部的《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九五”期间将新增供水能力4000×104m3/d,到2000年时城市供水普及率要达到97%(2010年的目标为98%),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达到210L/d(2010年的目标为240L/d)。2000年要重点解决108个缺水城市供水不足问题,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4×108m3/d以上,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3.2亿。在“九五”城市建设大中型的507个项目中,城市供水项目为183个,占36.09%,投资达723.16亿元,占总投资的24.3%。

  2 城市给水存在的问题

  2.1 供水量不足

  我国城市缺水有4种类型,即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管理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等。我国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2×1012m3,相当于全球年径流量的5.6%,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92m3/a,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10800 m3/a的22%,是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110位,被列入世界12个贫水国家名单。

  据统计,1996年在全国的666个城市中,有330个不同程度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达108个;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城市长期受缺水的困扰。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城市,水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据报导,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每年的经济损失达2300亿元。同时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许多困难和不便,成为城市社会中的一种隐忧。

  2.2 水源污染日趋严重

  近年来,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地区水域污染尤为严重。据7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统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Ⅱ类的占32%,Ⅲ类的占29%,属于Ⅳ、Ⅴ类的占39%(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和BOD等)。黄河、松花江、辽河属Ⅳ、Ⅴ类水质的河段已超过60%。淮河枯水期的水质已达不到Ⅲ类,其大部分支流的水质,常年在Ⅴ类以上。长江和珠江的水质为Ⅳ、Ⅴ类的江段已超过20%。与此同时,城市内及其附近的湖泊普遍已严重富营养化,例如滇池的藻类含量达3 000×104个/L。此外,全国以地下水源为主的城市,地下水几乎全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1993年的资料报导,全国有97%的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118个城市中只有3个城市的地下水未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物一般以酚、氰、砷、硝酸盐为主,铬、硫、汞次之。

  总之,目前我国80%的水域、45%的地下水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源严重污染。因此,除危害人们健康和影响工农业产值之外,对城市供水也造成了严重危害。

  2.3 供水水质标准偏低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订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存在着项目少、标准低的差距,尤其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检测项目更少。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仅有35项指标,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有49项,日本1993年底开始执行的为59项,欧盟制定的为66项,美国环保局安全饮水法中规定的水质指标共83项。并且在一些单项指标的规定上,我国较低。例如浊度,我国是3~5 NTU,发达国家是1 NTU。

  另外,从饮水标准制订颁布的周期上看,我国是10年左右修订颁布一次,而发达国家是3~5年就要修订一次。

  关于我国饮水的合格率情况,根据有关研究部门的调查资料:1986年符合饮水标准的占10%,尚可的占20%,不合格的占70%;1992年符合、尚可的共占50%,不合格的占50%。另据统计,全国有76%的自来水厂水质存在指标不合格现象。

  2.4 建设资金短缺

  由于历史原因及8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的突飞猛进,使城市的市政工程设施处于滞后状态。在城市供水方面,形成目前“欠账”多、面大、点多而又须集中快上的态势。另外,给水工程是系统工程,一般工程量较大,施工较复杂,建设周期较长,故所需的投资相对较多。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城市自来水是社会公益福利性事业”的观念,未能把供水行业当成工业,未视自来水为商品,使市场经济的机制无法在供水行业推行,造成不少城市供水行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靠国家财政补贴运营。因此,形成了城市给水工程建设资金普遍严重不足的状态。

  3 城市给水工程发展特点

  近年来,我国城市给水工程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新上的城市给水工程,起步一般都很高。过去衡量大水厂的标准是以10×104 m3/d为界,现在尤其是城市地面水厂的建设规模,大量为(10~30)×104 m3/d,不少城市已开始建设(50~100)×104 m3/d的水厂。

  3.2 长距离引水工程越来越多

  由于城市近区水源的水量或水质已不能满足供水的需求,只有跨地区跨流域寻找水源,造成长距离引水工程越来越多。

  3.3 水厂净化工艺越来越复杂

  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原因,使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来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就导致了水厂净化工艺将越来越复杂,处理流程越来越长。

  3.4 利用外资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

  由于近些年所上的给水工程规模大、水源远、要求高,因此工程量大,所需投资多,而国家财力不足。所以,近些年来北京、天津、成都、哈尔滨、南京等城市有近百项城市供水工程建设,分别采用长期贷款、合作经营等方式成功地引进国外资金,新建扩建给水工程。

  据资料统计,全国引进外资建设的给水工程项目,已列入国家计划的共129项,规模2 811×104 m3/d,总投资287.7亿元人民币,引用外资额为16.57亿美元。1990年-1996年,仅19家自来水厂引进的设备费就达1.84亿美元。

  3.5 特殊水处理技术的经验越来越丰富

  例如,高浊度水、低温低浊水、湖泊水库水、微污染源水、以及除铁、除氟等的处理工艺技术,都已积累了较多的宝贵经验。

  3.6 给水增压技术设施越来越新

  随着城市内高层建筑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加压和流量调节装置,例如气压给水装置、变频调速供水设备等正在逐步替代高位水箱或水塔。

  3.7 水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并趋普及

  近年来,供水行业特别在新建水厂中已大量采用先进的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各种新型专用器材与设备等。水厂运行的调度管理以及生产过程的监控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已在大中型水厂广泛采用,小型水厂也已逐步推广。同时,还开展了管网和生产管理上优化调度的研究。

  3.8 分质供水与广域供水系统越来越多。

  例如,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水源受到较多污染的城市,已开始兴建区域性双给水(饮用与使用)系统的试点工程。湖南省岳阳市已被建设部列为推行分质供水(生活、生产杂用)的试点城市。广域供水系统即一个水源工程供应几个城市使用。

  3.9 避咸蓄淡的河口水库逐渐增多

  在沿海地区为充分利用淡水资源,采用在河流入海口处修建水库,以利用潮汐的间隙,伺机取蓄淡水供城市使用,如杭州的珊湖沙水库等。

  3.10 集成化水处理装置越来越多

  这种水处理装置一般分两种类别:第一类是常规净化工艺的集成化,适用于对一般原水水质的净化处理,其出水可作生活饮用水使用;第二类是深度处理(或精加工处理)工艺的集成化,用于优质饮水的生产和对质量不好的自来水进行再加工处理。

  4 给水处理的热点技术

  4.1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

  微污染水源水,主要含有微量有机物、农药、氨氮等有害污染物,用常规的净化工艺很难去除掉。尤其是微量有机物的去除,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4.2 制造纯水的膜滤技术

  膜滤法是新兴高效分离技术,系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作介质,以附加能量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进行过滤分离的处理方法。

  一般说,对于浊度和细菌可用微孔精滤膜去除,例如大同市水司曾用中孔纤维膜微滤设备对水库微污染水进行了试验,出水浊度0.1 NTU,细菌总数趋于0等;对于病毒、天然有机物,可用超滤膜去除;纳滤膜可去除水中的钙、镁离子、消毒副产物、农药、表面活性剂等;可去除更小的无机离子与有机物等。

  4.3 富营养化水的除藻技术

  近些年来,水库及天然湖泊水被大量用作城市的供水水源,这些水源由于富营养化而在夏季大量滋生藻类等。因此,除藻已成为我国水处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4.4 饮用水的消毒技术

  现在,国内外的多数水厂仍用氯作饮用水的消毒剂。70年代开始发现氯消毒会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卤代甲烷类化合物。根据三卤形成的规律,去除它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 原水中先加氨,提高pH值,然后再氯化。

  ② 对原水进行生物,去除原水中能形成的三卤甲烷的前体物。

  ③ 用活性炭吸附去除三卤甲烷。

  ④ 改变氯的加注点位置。即尽量不采用滤前预氯处理,采用滤后水加氯消毒,让前道工序先去除一部分三卤甲烷前体物后再加氯,可以大大降低出厂水中三卤甲烷的含量。资料介绍,这样加氯后三卤甲烷含量可减少75%~90%。

  ⑤ 更换消毒剂。为降低氯仿含量,可采用氯胺、二氧化氯、臭氧等作消毒剂,或采用紫外线、超声波等物理消毒方法代替单纯的氯化消毒,不仅可克服产生三卤甲烷的问题,同时还有广谱杀菌作用。

转贴于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