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发表两大基本要求
1.论述方式。论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科学研究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有关的各方面作综合的论述;另一种是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按照研究实际,划分几个阶段,对各阶段依次进行论述。两种论述方式各有特点,前一种综合归纳性较强,能够突出文章的主要论点;后种更忠实于科研实际,绐人以真切的感受。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不要是实际科研过程的机械的、刻板的复述,而应是作者经过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产物。
2.论述内容。文章的论述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二是实践的。理论的阐释侧重逻辑推理,实践的阐述着重过程的描述。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理论来源于实践,需要实践的验证;实践要上升为理论,才能成为科学。科学的实践,无论是观察、调查、实验,还是查阅文献,最后都要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教师论文发表范文有什么特点
(一)选题要适当
选题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学术论文的价值大小和写作的成功与否。因此,确保选题没有毛病,应该是论文写作首先要考虑的。怎样才能做到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呢?
第一,教师写论文应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教师的论文不是教育理论的“高端”发现,而是要强调教育理论的“终端”运用和结合实践的创新。而要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从中发现研究的问题,因为课堂是教师最好的实验室。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打破思维定式,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专家。这样才会有所创新。
第二,可以对选题的研究范围进行限制,或者从纵向上来截取,或者从横向上来摄取。如《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这个题目就太大了,难以写好。因此,广大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选择一些小的题目进行写作。如《中学数学教研组管理初探》,这样的题目比较小一些,容易写好。
(二)论证要清晰
科学观点是论文的灵魂和统帅。一篇论文如果在观点上有失误,立论的根基不稳,其价值如何或有无价值,就值得怀疑了。论文在观点上容易出现的毛病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观点错误,论文从总体上站不住脚;观点偏颇,未能客观全面科学地认识问题;观点不够鲜明,要说明什么心中无数;观点陈旧,人云亦云,毫无新意;思想空泛,认识肤浅,缺乏深度;观点与材料不合,论点论据不够和谐统一;观点自相矛盾,前后说法不一。
(三)稿件立意的确立
这是稿件是否具有发表价值和能否发表的第一要素,教师朋友要确立真正有价值的立意,还必须勤思考,多阅读,多记录。其中,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大家可在他人的着作或作品中寻找立意的灵感和突破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因此,大家一定要多关注新的教育理念,多阅读教育论着和教学刊物,并将自己的点滴体会和一时的灵感及时地记录下来,然后再去不断思考和收集相关材料。
(四)稿件的体例和行文
1.稿件的内容一定要符合相关报刊的版快内容要求;稿件的体例也一定要符合相关报刊的体例要求。否则,编辑会认为您是一稿多投或投机取巧(因为您根本不了解您投稿的报刊),因此随意处理。
2.稿件通篇要尽量语言简练(切忌繁琐的论述和无必要的叙述);结构紧凑;过渡自然,语句完整通顺,简洁明了,无病句、破句,无错别字;手写稿则要字迹工整清楚。否则,编辑会认为您态度不端正,稿件无修改价值,进而把您的稿件直接舍弃。
3.稿件的叙述方式要尽量采用授众面广的方式,如推介理念、推广经验、介绍方法、研讨问题、呈现事实等的方式,切忌为一人或一校立说。因为这是大多数报刊刊发文章的大忌(特别您还是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时)。否则,您的稿件将会被直接舍弃。
4.稿件中的叙述主体和叙述方式要始终一致,特别是“借用”他人实例和写教学设计(教案)时,叙述主体一定要同一。否则,您的稿件将被视为剽窃而被直接舍弃。
三、论文发表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
新课程的启动和实施,无疑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突破。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的课改理念正在基础教学中广泛运用,在改革前沿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们已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震撼与洗礼。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与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1、明确新课程理念和精髓,变“守旧派”为“革新族”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中,要求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等都要求我们冲破陈旧观念约束,走出一条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路子。我们要转变旧的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以社会评价(以成绩为中心的社会评价直接冲击教学新思维)和高考方向来给自己的守旧作为台阶。
2、转变角色,由“传”道“授”业者,变为“引路人”
在新课程下,教师是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是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是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是促进学生发展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评价者,是课程民主管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
3、改变教学方式,由“教书匠”变为“鼓动家”
教师要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特点,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重视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呈现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拘泥于知识的理论体系,突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核心概念;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追求。
这要求我们明确本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重视从总体上控制理论知识的学习总量,给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创造条件,灵活处理教材的内容.要依据课标规定不能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讲解、作业、考试这些单向方式来教学。要让一节课具有立体感。要通过教室、社会实践活动组成的“开放式教学或研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注意将教科书与其他的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网络信息、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参观、调查、访谈、时事政策、党团活动、班级活动、学校特色等,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总是该优先考虑的。
4、丰富教师自身的内涵,由“纸上谈兵者”变为“多能学者”
总之,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序幕才拉开,但新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教师自身教育惯性将成为道路曲折的重要原因,如何不让教育者成为改革的阻碍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
论文发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