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一、 课题研究的问题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发表展的要求还存在着差距。当前,对外语教学的要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都要不断创新、有发展。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忽视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十分不利,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改革英语教学是时代的需要,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的语言学专家都曾对口语交际进行过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Jack C.Richards 和Theodore S.Rodgers(1986)分析了语言交际的特点:a. Language is a system for the expression of meaning; b.The primary function of language is for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c.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reflects its functional and communicative uses; d.The primary units of language are not merely its grammatica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but categories of functional and communicative meaning as exemplified in discourse.“无论从语言的发展或学习语言的自然规律或用语言交际所采取的形式来看,说的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中都显得特别重要。海姆斯的交际人种论认为说话是一项‘需要技能的工作’,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没有理由不把说的能力的培养置于首位。”(徐永健,1992)。“说有赖于听读,听说有助于读写,写又可以巩固听说和读。此外,教科书不只是要求学生单纯地、机械地重复语言,而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结合实际运用语言,开展听说读写活动,以便把书中的词语和句型变成自己的语言机制的组成部分。这样,学生的言语技能才能发展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以运用自己有限的语言去应付无法预知的情况。他们才可能通过听来吸取信息,敢于开口交谈,传递信息;以加速阅读,推动书面表达,交流信息。”(刘道义,1998)
“我们对语言的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如对交际背景、目的、常规、参与者等因素的合理考虑)强调不够。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我们应该使语言学习者不仅能判断、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要像海姆斯(1972)所指出的,要具有懂得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何时说什么,对谁,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方式说的能力。”(徐永健,1992)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科题研究立足于:
一、在校园内创设英语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需要;
二、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提高口语能力,特别要注重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又是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会说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谋生的条件或手段。我们所进行的这一课题研究意义在于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说英语的语言环境,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英语,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让学生真正体会英语这种语言的价值。同时,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体会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有关理论。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所谓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为了一定的目的,运用恰当、准确、规范的口头语言,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思想交流的言语活动。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英语课上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并培养学生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应用语言以达到熟练掌握语言功能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以已知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作为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其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寻找训练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新途径,初步构建适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口语交际习惯。
(二)、研究内容
1、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2、创设以活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语言交流的机会,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通过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及家长座谈会,研究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影响。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研究的对象重点是一二年级,兼顾中高年级。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发放调查表给学生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针对学生在口语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2、个案分析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存在的差异,通过个案分析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发展及变化情况,寻求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3、经验总结法:用科学的经验总结法来总结研究成果,用论文的形式汇报。
4、行动研究法: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总结、共同研究,加以归纳,解决之后再继续向前推进。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阶段及内容 阶段成果内容及形式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10-2008.12)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学习有关理论、
写出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01-2010.08)
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实施研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写出中期报告 学生实践、教师论文、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08-2010.10)
对材料进行分析、写出总结报告 学生实践、总结报告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及分工
组长:丛金莲 负责全面工作,组织学习、研讨、调查、实验、总结、指导
组员:刘德师 负责资料的收集、 保存、 整理与分类,撰写论文
组员
:王玉芹 负责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
组员:杨冰 参与研究实验,撰写论文
组员:薛克红 参与研究实验,撰写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教师方面:通过平常与学生间的口语交际,探索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理论和方法,形成有研究价值的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研究案例等。
(二)、学生方面:通过实验和研究,使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有较大提高,能够开口与同学和老师用简单的英语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课题组负责人是英语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多年,具备研究本课题的能力,课题组成员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研究、实践能力。另外,校委会高度重视我校本次申报的课题,将会给予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经费保障。学校各专业教室设备齐全,图书馆藏书有1.5万多册,学校微机已联网,所有这些足以保证本次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十、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
[1]王振宁.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吴一安.儿童学习英语的制约因素[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7,(8):1-3.
[3]陈 琳 王 蔷 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5]程晓棠、郑敏编.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惠幼莲 洪子悦.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7]毕洋琴.小学英语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及价值[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1):38-40.
[8]向静,姚宝梁.语块教学促进小学生英语交际策略能力发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