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古调式在当代流行歌曲中的运用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音乐发展进入 20 世纪以来,作曲家对音高结构的认知程度不断深入,使音乐的风格与色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 哈巴为代表的微分音乐,鲁索洛为代表的噪音音乐(未来主义),梅西安、布列兹为代表的序列音乐,约翰·凯奇为代表的偶然音乐,施托克豪森为代表的电子音乐,考威尔为代表的音块音乐,众多作曲家使用的拼贴音乐等等。他们都有观念从而给音乐带来了很多新变化,给作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因为群众审美具有滞后性,并且对新音乐的接受能力也跟听众的教育程度,生活经历,艺术功底以及年龄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使用 20 世纪作曲技法创作出音乐,暂时并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笔者认为,当代作曲要想既迎合大众审美,又获得新颖的音调色彩,可以避开传统大小调,采用中古调式谱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笔者在日常创作中常为音乐主题的谱写感到困惑,因能力有限,常常感到困扰:采用传统大小调创作的流行音乐作品,旋律容易雷同、不够新颖。笔者在困惑之际求助于书本、导师后,对作品创作之前的调式选择有了全新的认识。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古时期,调式音阶知识的整理、学习后,能在音乐创作实践上,带来实际进步。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中古调式也称为教会调式。因其音阶名称与古希腊音阶名称相同,故而容易让人误认为,中古调式乃古希腊调式发展而来,实则不然。于润洋先生指出:“古希腊调式体系是以古希腊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古希腊的音阶体系并不同于我们今天音阶的含义,它只是一些符号,用以表示乐器的弦或演奏时手指位置,但后来却从中发展成为关于音阶和调式的理论1。”而在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的《西方音乐史》中进一步解释道:“多利亚(Dorian)、伊奥尼亚(Ionian)和爱奥里亚(Aeolian)这些托诺斯名称,最初就是根据不同地区音乐实践的风格而定的2。”由此,笔者认为:古希腊音阶体系是古希腊人作曲时组织旋律的一种手段,但并不是一个系统的音阶体系。并且古希腊音乐理论的著名音乐理论著作:阿里斯多塞洛斯(Aristoxenos,约公元前 354‐公元前 300)的《和谐的要素》(约公元前 330 年)中提及的四音列,其后发展成为两个完整的体系:大完整音列体系(great perfect system)和小完整音列体系(lesser perfect system)。而笔者在能搜集到的史料中尚未找到他们之间有直接呈递关系的证据。而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的《西方音乐史》中也指出 “中世纪的调式体系是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个过程的所有阶段已不可能清楚地加以追溯3。” “到了 10 世纪,一些理论家把希腊的托诺斯和哈莫尼亚名称应用到教会调式中。他们误解了波伊提乌的意思,将 A 八度名为副多利亚调式,B 八度名为副弗里几亚调式,如此等等。但是,这两种体系毫不相同。虽然中世纪的论文和现代礼仪书中都不使用希腊名称而宁愿用数字来区分调式,但这民族性的名称却普遍用于现代对位法和作品分析的教科书中4。”故而笔者认为:古希腊音阶体系与中古调式之间,并无明显承接。 中古调式成型于 11 世纪。如今可以得知的比较一致的结论是:中古调式的形成与中世纪时期教会圣咏有很密切的联系。中古调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会将其用于圣咏的分类,按照各个圣咏的结束音(d、e、f、g)进行整理、归类,然后编排在宗教的礼仪手册当中。该调式体系包括了八个调式,其中正调式是按结束音、吟诵音(tenor)、音域等因素对旋律整合而成。副调式与其相对的正调式相比音域要低四度,结束音相同,每两个一组共四组,构成了八个中古调式。(即后世误称的多利亚(Dorian)、副多利亚(Hypodorian)、弗里几亚(Phrygian)、副弗里几亚(Hypophrygian)、利第亚(Lydian)副利第亚(Hypolydian)混合利第亚(Mixolydian)和副混合利第亚(Hypomixolydian)。)当然,此时的中古调式音阶系统中的音并不是“绝对”音高的音,对于中世纪的音乐家来说,科学与律学的发展还相对落后,并没有绝对音高的概念,故而当时的中古调式还仅仅是一种区别调式音程的办法而已。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文献检索分析法:通过对西方音乐史、基本乐理、作曲技术、流行歌曲写作书籍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献来搜集、归纳相关资料。
2.实践观察法:对流行音乐进行反复聆听、弹奏、扒谱,增进笔者的感性认识,帮助笔者的研究及写作。
3.音乐形态分析法:从当下流行歌曲的音乐本体出发,主要从调式辅以和声的方法来分析其创作技法特征,以获得本文论据。
4.逻辑归纳法:在对中古调式与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一定梳理之后,遵循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建立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系统论文框架设计,在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后,尝试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对中古调式的使用进行系统分析,进而达到在何种情况中合理使用中古调式的技术指向。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3-4
Abstract 4
绪论 6-8
一 、研究目的 6
二 、研究现状 6
三 、研究背景 6-7
四 、研究方法 7
五 、研究的创新点 7-8
第一章 中古调式简述 8-12
第一节 中古调式的起源 8-9
第二节 中古调式的形成与归纳 9-12
第二章 流行歌曲简述 12-17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萌芽与发展 12-15
1、黑人音乐 12-13
2、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 13
3、叮班巷音乐(Tin Pan Alley) 13-14
4、爵士乐(Jazz) 14-15
5、摇滚乐(rock and roll) 15
第二节 流行歌曲的“定义” 15-17
第三章 成功案例分析 17-25
第一节 《SCARBOROUGH FAIR》(莎拉·布莱曼版)浅析 17-20
第二节 《PAPERBACK WRITER》浅析 20-25
结语 25-26
致谢 26-27
参考文献 27-28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一、专著
【1】(奥)勋伯格;吴佩华译;顾连理校·《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 年第 3 版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著;余志刚译·《西方音乐史》(第六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 年·第 1 版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第 3 版
【4】童忠良·《基本乐理简明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年第 1 版
【5】胡向阳·《乐理》[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 版
【6】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年第 1 版
【7】何平·《走进美国音乐》[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1 版
【8】解学初·《流行音乐文化教程》[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 1版
【9】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10】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11】罗忠镕·现代音乐欣赏词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美)吉米·卡库里斯著;孔宏伟译·《流行歌曲写作·旋律》 [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 年·第 1 版
【13】(美)吉米·卡库里斯著;孔宏伟译·《流行歌曲写作·和声》 [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 年第 1 版
【14】(美)特德·辟斯著;赵仲明译·《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 [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年第 1 版
【15】付林·《流行歌曲写作十八讲》·人民音乐出版社[M]·2012 年第 1 版
二、学位论文
【1】华娟·论古希腊音乐思想的“理”与“情” [D]:[硕士毕业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
【2】任飞·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12
【3】周晓燕·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江苏·苏州大学 2013
【4】王思琦·1978—2003 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D]:[博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5
三、期刊文章
【1】张磊·谈中古调式的发展与演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9·3
【2】谢景全·中古调式调号概述与归纳[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4
【3】徐元勇·中国流行音乐史导论 [J]·中国音乐学·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