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晓君,章智敬,白光辉,虞志康,张弦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化负重位全下肢优质X线片的影响因素。方法:用西门子500MA-X线机,根据关节畸形或下肢不等长患者下肢长度采用2~3个14×17in暗盒-IP板对其进行X线投照,经过后处理得到负重位全下肢X线片,分析和总结对下肢全长X线片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正确选择、放置暗盒-IP板及摄影体位,选择合适的摄影条件,合理使用CR系统后处理功能,获得优质负重位全下肢X线片,骨盆至踝关节影像均清晰完整显示在同一胶片上,影像质量完全满足临床对下肢力线、长度的测量要求。 结论:影响数字化负重位全下肢X线片质量的因素有:摄影体位、摄影条件、暗盒-IP板、CR后处理功能等。
【关键词】 全下肢X线片;暗盒-IP板;CR后处理
负重位为生理功能状态位,负重位全下肢X线片为下肢病变及其所致畸形的首选检查方法。如何获得一张高质量的负重位全下肢X线片,对临床术前评估、术后疗效评价都至关重要。笔者回顾性地分析和总结了实践过程中影响负重位全下肢X线片质量的几种因素。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了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85例跛行患者病例资料。其中下肢不等长者28例,关节畸形者57例,男48例,女37例,年龄20~68岁,平均44岁。
1.2 仪器
西门子500MA-X线机,AGFA-CR系统,14x17in暗盒-IP板,AGFA下肢全长摄片架(内置固定滤线栅)及拼接软件。
1.3 方法
根据关节畸形或下肢不等长患者下肢长度(骨盆髂嵴至足底长度),将2~3个14×17inIP暗盒-板插入下肢全长摄片架内,一次性曝光成像。X线管水平投照,垂直摄片架,调节遮线器大小,使有效照射野左右包括片架两边,上包括骨盆髂嵴,下包括足底。焦片距200 cm,成人摄片条件100 kV,50 mas。摄影体位:直立姿势,适当垫高两足,足尖内旋5 °,膝关节尽量伸直,使髌骨朝向正前方。两手可扶在片架两侧的扶手上。X线曝光后,暗盒-IP板经ADC Compact Plus扫描后得到2~3帧图像,利用AGFA全下肢软件拼接。拼接成功后,进行图像窗宽窗位、空间频率等参数调节,最后打印,打印的照片应包含最适大小图像(因有标尺刻度显示,便于临床测量)。
2 结果
两下肢拼接前的图像利用AGFA全下肢软件拼接后获得全长影像(见图1、图2)。图1示骨盆至踝关节的影像均能自然清晰地显示在同一胶片上,对比度高,视觉连贯,并能清晰显示畸形,影像质量完全满足临床对下肢力线、长度的测量要求。而图2的影像拼接缝过宽,曝光强度不一致,不能满足临床测量要求。
3 讨论
下肢关节畸形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骨关节疾病之一。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而下肢力线的准确与否与手术效果有直接关系。Scott等[1-2]提出负重位X线片对评价下肢力线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术前评估、术后定位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获得一张高质量的全下肢X线片,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以及更准确的图片显得很重要。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摄片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巧。
3.1 摄影体位的影响
下肢旋转会导致测量误差[3],这就要求摆摄影体位时要注意解剖体表标志,膝关节尽量伸直,髌骨朝向正前方。并要保持直立位,防止人为生理曲度改变,导致下肢力线显示不真实。站不稳者,可两手固定于扶手上,以免身体晃动导致运动模糊。两踝与骨盆要保持相同的肢片距,使上下放大率一致,将其对下肢力线的影响降到最低。在全下肢摄片时,应尽量避免髋、膝、踝关节重叠在拼接缝上,以免下肢力线测量时各中心点的确定困难而影响测量。
3.2 摄影条件的影响
由于焦片距>200 cm,到达人体的X线近乎于平行射线[4],对骨盆、踝关节变形失真的影响微乎其微。故采用高kV摄影适当降低对比度,提高层次感。利用X线管的阳极端效应,也可一定程度补偿骨盆等较厚部位的对比度。合适的照射野、固定滤线栅的应用可使散射线减少,获得高清晰、高对比的全下肢X线片。
3.3 暗盒-IP板的影响
由于AGFA拼接软件是凭借方格线的连续而拼接的,故应使IP板在摄片架的同一纵轴线上且上下不能倒置;我院有因IP板系不同生产批次导致IP板细微的规格差别而使拼接失败的例子,因此IP板应尽量选取同一批次的,保证拼接的成功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辐射。IP板有自发荧光消退现象,随着时间的延长,IP板俘虏的信号逐渐减少,表现出曝光不足,从而影响扫描后图像的清晰度,因此曝光后的IP板应尽快扫描。
3.4 CR后处理的影响
在进行ID打号录入检查信息时,应选择Full-leg,否则,会使默认曝光等级和IP板默认方向改变,导致拼接不成功或拼接后图像失真(见图2)。CR具有很高的线性度、宽容度大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利用软件拼接前,图像不能进行单一调节,因其会导致部分曝光强度不一致的视觉效果。拼接完成后,利用CR后处理功能对下肢全长整体片进行谐调、空间频率等处理,提高宽容度,使全下肢片影像密度差异减小,黑化度一致,呈线性变化,很大程度上补偿了骨盆、膝关节、踝关节因组织密度、厚度不一导致X线衰减不同的影像密度差异。但CR的后处理功能也要在一定合理的曝光量范围内才能得到适当补偿,因此仍要正确选择摄影条件,合理使用CR后处理功能。
总之,只要正确摆放IP板及摄影体位,选择合适的摄影条件,合理使用CR系统及其后处理功能,就可以获得影像清晰、密度呈线性变化、放大率低的功能状态位优质全下肢X线片,清晰显示下肢力线、关节畸形以及人工关节置换的术后情况,为临床关节置换等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疗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秦民益,蒋青,胡毓亮,等.负重位全下肢成像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9):845-846.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79-281.
[3]王大伟,Nung LN, Jing YS.全膝关节置换的放射学力线测量[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9):565-567.
[4]袁聿德.X线摄影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