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疗效,将确认为CAG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和对照组(摩罗丹治疗),用药6个月后做对照观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对胃黏膜腺体萎缩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较佳。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半夏泻心汤加味 清热利湿化浊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特征,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笔者自2005年4月~2006年4月,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均为银川市中医医院门诊患者,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15~70岁,平均35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8个月。病理检查: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30例;胃黏膜细胞异常增生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理、辨证分型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井冈山会议制定的标准[1]和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诊断依据制定,全部病例均符合以上标准。症见:乏力,食少,胃脘隐痛,痞闷不舒或嘈杂灼热,口苦,大便干结或粘腻不爽,舌偏红少津或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或弦滑。均经胃镜及胃黏膜组织检查证实。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半夏泻心汤加味。方药组成:半夏 、黄芩、干姜、人参、生姜各10g,黄连、炙甘草各5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空腹温服。若痛甚者加延胡索;胃脘胀明显者加陈皮、厚朴;胃脘疼痛瘀血明显者加蒲黄、五灵脂等;嗳气频者加旋复花、代赭石等;反酸明显者加乌贼骨、瓦楞粉等;伴睡眠困难者加炒枣仁、远志、五味子等;苔白厚腻者加藿香、佩兰等;大便干者加酒军5g。
对照组:口服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的中成药摩罗丹,每次2丸,每日3次,饭前嚼服。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连用2个疗程后停药1周,复查胃镜。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及病理疗效均参考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判定。①痊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都消失,半年内不复发,胃镜复查胃黏膜形态恢复正常,病理证实腺体萎缩消失;②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半年内不复发,胃镜复查腺体萎缩减轻,慢性炎症好转,病理检查证实胃镜所见;③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半年内虽有发作,但症状减轻,持续时间缩短,胃镜复查慢性炎症无明显改善,病理检查证实胃镜所见;④无效:症状无缓解,胃镜复查和病理检查见病灶无改变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分析。
2 治疗结果
2.1 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临床总有效率以痊愈+显效+有效计算,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略)
4.2 病理疗效
比较治疗组对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其中只有对胃黏膜腺体萎缩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两组患者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CAG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内伤;其主要病机在于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湿邪中阻,久而生热,湿热胶滞之邪内蕴,以致阴阳失调,清浊混淆。故临证当以“辛开苦降”、益脾健胃为大法。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方由7味药物组成,方中半夏为君,辛苦入胃,以和胃消痞,降逆止呕;辅以干姜辛温散寒,增强其辛开散结之功;黄连、黄芩苦寒泻热,增强其苦降除逆之力;四药并用,苦辛并进以利升降,寒热互用以调阴阳。在治疗上若单纯攻邪,必致进而伤正,单纯顾正,势必难能祛邪,有犯虚虚实实之戒,故组方时,于辛开苦降之中,佐以参、草、枣补脾益气以和中,目的在于补泻并用,加速痞满的消除,如此辛开苦降与甘温补塞互用,辛甘化阳而不凝,开塞通闭而不滞。诸药合用,可使胃气得复,湿热得化,瘀滞得消,恢复其和降之权,故CAG病痊愈或得到改善。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能够明显提高胃动力[3-5],保护胃黏膜[6],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7-8]。半夏泻心汤在控制胃黏膜腺体萎缩、肠化和不典型增生,以及保护胃黏膜、强固黏膜屏障机制、调节胃肠动力功能、改善胃分泌功能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等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此外,CAG是慢性病理过程,在治疗的同时,保持乐观心态,讲究饮食卫生,起居有常,对本病的治疗也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199-20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3]张胜,吴春福,车轶,等.半夏泻心汤对小鼠胃排空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1):15.
[4]张胜,吴春福,车轶,等.半夏泻心汤对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2):1.
[5]张胜,史国兵.半夏泻心汤对正常大鼠胃底条运动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1):866.
[6]张忠,司银楚.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283.
[7]姜惟,顾武军,周春祥.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鼠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1):666.
[8]姜惟,顾武军,周春祥.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鼠SOD、MDA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03,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