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小学体育课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7232 日期:2023-07-27 来源:论文网
  【摘 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和需要。体育,它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才能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
  【关键词】小学 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及社会阅历的扩展,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比同期国外严重得多。这表明了,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仅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和需要。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才能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才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融于体育课堂内呢?
  1.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1.1建设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学习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善于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运用,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要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给学生以很大的感染力,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1.2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能造成心理上、情绪上的共鸣。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可以发挥其动力和调节的作用,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溶,心理上互动,就能使学、练效果得到最优化。而很多时候,由于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从而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变化而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适“时”和适“度”的情感调控,一般范围较大或需表扬时,可进行集体调控,而个别问题、消极情感,可用鼓励和疏导方法个别点拨。调控时教师对学生应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在这种倾情关爱之下悉心点拨,才能换来学生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区别对待个性心理
  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体育教师平时也应主动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等现状,并进行细致地分析比较。并根据学生心理的各异特征,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指导他们克服与消除各种弱点,因材施教,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2.1好奇喜新者
  小学生最喜欢新鲜的事物,新颖的东西,新异的活动。
体育课教学也是一样,教材内容要常换常新,使每节课有新东西,学生有新收获;组织教法要力求有新意,有新变化;器材摆放及颜色要多变。例如: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可以做定位徒手操、广播操、拍手操,可以做双人操、行进音徒手操,也可以做武术操、韵律操、各种轻器材操——球操、圈操、带操、绳操、棒操等等。还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活动性游戏,可以不拘形式的散点形做操做游戏,可以排成四列横队、四路纵队、圆形队、弧形队等等。可以是教师喊口令吹哨子做,也可以音乐伴奏做操等。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2.2好争求胜者
  学生都喜爱体育活动,更是酷爱体育竞赛。在体育课上学生一听要比赛,马上就跃跃欲试,兴奋无比。体育教学比赛,也要有变化、有新意,体育教学比赛要做到:人数相等、实力相等、方法清楚、规则明确、先练后赛、裁判公正,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体育教学比赛不单纯是比快、比高、比远,还可以是比好、比对、比美等等。比赛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为了复习巩固提高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因此,体育教学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充分运用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3胆怯优柔者
  有些学生胆子小,做事怕这怕那,遇事爱靠后溜边。在体育教学中,常表露出瞻前顾后、怕难为情、容易紧张的心理状态。老师可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方法。如:经常向他们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解答,以锻炼他们说话的勇气,尽管只是三言两语,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有心理教育意义的。练习时,尽量把他们排在靠前一些,促使他们先做。多安排他们参加比赛,使他们通过参加激烈的竞赛活动,逐步克服与消除怕出丑、怕跌痛、遇事紧张的心理障碍。
  2.4执拗、自卑者
  大多有执拗心理的学生,往往固执、任性、爱逞强,喜欢坚持己见,不愿主动帮助别人。在体育课中,教师不可简单采用强制手段,这样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导致逆反心理。教师可以在平时经常与这些学生接触、沟通,熟悉他们的心理变化情况,建立起融洽的师生情感;再根据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采取相宜的方法,以改善与填补他们心理中的欠缺部分。例如:可安排他们到较强的学练组,使他们通过练习发现、改进自己的短处;也可让他们带着任务到最弱的学练组去指导同伴,使他们在指导过程中,逐渐发觉采用一种固执的方法是不行的,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遇事机智灵敏等心理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多为体质较弱的学生。他们总觉得自己什么项目都不行,经常表现出为难、沮丧的心态,甚至会出现破罐子破摔,厌烦体育课的现象。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的激情,可设计一些能吸引他们参加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相应地降低教材难度,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不断地在成功中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培养意志力。
  2.5求荣爱美者
  人人都想好,个个都爱美,小学生就是如此。在体育课上,要适当运用表扬的方法。例如:有一次在体育课上表扬了一位“后进生”,他十分高兴,回家后他还兴奋地告诉了家长,在这以后的体育课上他更守纪律了,一个学期下来,他在体育上各项成绩都有了进步,由此可见,体育课上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微小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总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体育教育。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团体意识、协作精神、意志品质、自控能力等,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现代健康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假如我们片面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而忽视身体锻炼,那不仅使体育教学脱离“体育”属性,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心理教育也会因此失去载体而变得无意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健康心理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经过不断地努力,我们的学生都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我们的素质教育迈出坚实、有力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体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 中国体育报
[3] 中国体育教学网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