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转变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更新观念;以生为本;政治课堂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政治课堂,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影视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霸权主义”时,我用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新课:“大家知道美国为什么去侵略伊拉克吗?认真学习了这一课后就能找到答案。”一个问题就把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学生通过对霸权主义的含义、核心、动因和表现的学习,加上对当今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搞强权政治思考和讨论,能容易找到答案。
2.设疑引思,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初三活动课,“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时,我设计了有关校园文化环境的四个开放而又有利于学生创新的问题。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气氛中,讨论非常热烈,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很好。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长期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被埋没。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地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
3.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