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百家讲坛》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百家讲坛》?摇;高职;语文教学
《百家讲坛》是央视科教频道一个时长四十多分钟的讲座式的知识性节目,该节目在2008年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中高居榜首,是知识性栏目首次超越娱乐栏目、新闻栏目,足见《百家讲坛》有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而同样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职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其课堂教学的低效率,与《百家讲坛》的成功相比,堪称天壤之别。
回顾《百家讲坛》创办以来的历史,自2001年的低潮至差点遭遇“末位淘汰”,再至2004年的“雄起”,最后达到“高居榜首”的全面辉煌,《百家讲坛》走过了一段坎坷的路程。是什么使它成功?借鉴其相关的成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高职语文教育走出低迷的途径之一。那么,《百家讲坛》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一、要宗旨明确,目的突出
《百家讲坛》在创办之初就已经明确其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化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为雅俗共赏的下里巴人,最大限度地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处于低迷状态,其原因有二。一是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对大学语文这类课能不开的就不开,能压缩的就尽量压缩。职业教育的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观,使得学生也认为只有学专业技术才是实用的,对大学语文这类基础课提不起兴趣。二是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的大学语文从大纲的编写、教材的模式,到讲授的方法,都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
高职语文教育之所以会遭遇如此尴尬,根本原因就是教学目的不突出,目标定位不明确。自己都不知道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担当何种角色,学校又如何重视?学生如何从内心里接受?中学的应试教育让学生没有选择余地,他们必须记住知识点,必须统一观点。到了大学,如果我们仍然沿用这种教学方法去教学生,学生如何会喜欢?又如何谈得上对人、对人生、对自我、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的心灵等有新的感悟?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更是成为一句空话。
知识、技巧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代替一切,更重要的是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人文精神的熏陶,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直面自我的心灵,直面自我的生命,使其生命中美好的东西得到发掘、提升。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大学语文教育则担当着建造人的精神家园、提高国民语文素质的使命,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去弊”,要回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让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里“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二、要以“受众”为先,贴近“受众”
《百家讲坛》的内容最初包罗万象,收视率并不高。后来经过周密系统的市场调查,了解观众真正需要什么,并以“受众需要”为先,开始以“人文历史”为中心,选择观众最感兴趣、研究成果最新、最吸引人的选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其人文关怀之浓厚实乃罕见。
反观高职语文教学,“备书”不能说不认真,但是“备人”方面明显就做得不足。教学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加上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个性、经历、爱好截然不同,所以教师面对课堂的姿态、解读课文的视角、切入教学的端口,都必须精心设计。学生能否深刻领悟每一篇课文的意境和主题,教师能否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教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关,在小课堂上收获“大课堂”的精彩,无不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我们看《百家讲坛》的主讲貌似是一言堂,在无人交流的前提下自说自话,要说四十多分钟,其实这些大师们都做了非常充足而认真的备课工作,讲得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既让行内人看出道理,又让行业外的观众看出乐趣。如果语文教师也肯花这么多的心思来研究学生,尊重和亲近学生,收获一定比付出更多。
三、敢于探索,常讲常新,联系现实,指导人生
登上讲坛的大师们很有思想个性,提倡学术创新,绝不拾人牙慧,而是独辟蹊径,发人深省,再现了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他们在表达形式上也注重创新,用影像化的呈现和评书式的语言,唤起“受众”的想象与热情。他们的很多话题和内容都非常重视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主动贴近,来讲述智慧人生,能做到穿越时空,引古论今,不乏亲切感。如于丹的《〈论语〉心得》,就用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来启发我们的心智。
一切的教育都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索、发现,拥有“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的青春精神,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发现。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自我的过程。这是双向激发的生命运动:学生内心深处最美好的东西被教师激发出来,教师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也同时被激发出来,这样教与学双方都达到了一种真实的精神的提升。因而一个善于质疑的老师,一定能带领学生参与对作品的质疑、对文本的多重解读;一个勇于创新的老师,必然能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炬。著名语文教育家钱理群说:“我把每堂课都看作一次精神的探险。”他的每一堂课都充满师生的个人体验,充满生命力,以至于他的学生这样评价道:每堂课都能显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一种价值的引导——原来人可以那样生活!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常常被上成了沉闷的“睡觉课”,讲课内容三年如一日,内容很少翻新,一招一式谨遵“教参”,听者如同嚼蜡,思维自然僵化,又怎能进入理想的语文境界、人生境界呢?即使是古典教育、经典教育,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阅读、探究,同样也能读出其穿越时空所呈现出来的恒久的对现实的关照。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突出个人魅力,与文化快乐同行
《百家讲坛》遴选的主讲者,除了深厚的学术功底,还富有个人的独特魅力:触类旁通,旁征博引,口才极佳,授课时融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悬念性于一体,让观众积极地快乐地获取知识,总是企盼下一场,欲罢不能。著名影星刘德华就坦言,曾经连续四十多小时看《百家讲坛》,忘了休息。
这是一个急功近利、讲究实用的年代,文史课很难引起学生的听讲兴趣,所以我们也得搞点包装,添加点佐料。例如设置悬念,增强故事性。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解题、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写作特点、布置练习。用之于许多课文教学也不无收效,但篇篇如此,堂堂如此,使之凝固化、公式化,则有违教学规律,遏止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在上课伊始、课堂中间、一节课的结束,能巧设悬念,便可以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和大师对话,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即使像哲学著作《论语》,也可以像于丹那样用“经典阅读+励志故事+人生哲理”的方法,讲得别有情趣。
其次,我们可以注意教师语言的亲和力与生动性,让课堂用语得当、精彩。“真正的互动教学,教师语言应表现出更大的亲和性。”“‘幼稚化’的语言(即与学生语言水平接近的语言)可以增强亲和性。”例如易中天评三国就有许多这样的妙语连珠:“在晋代有一个叫郭冲的人,这个郭冲大概是诸葛亮的一个铁杆‘粉丝’……”“孙策就是孙帅哥,周瑜就是周帅哥。帅哥总是招美女爱的,而帅哥也是喜欢美女的。他们两个果然娶到了两个最漂亮的女孩子——大乔、小乔……那时的周瑜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去忌妒别人?怎么会被别人气到吐血。我们妒忌他还差不多,反正我是挺羡慕他的。”现在的学生很挑剔,如果教师语言乏味,缺乏激情,他会觉得你无法亲近,所以上课光严谨是不够的,还要有妙说、妙解,给学生以愉悦和深刻之美。
“个人魅力”是可以培养也需要培养的。第一,它需要对教育事业、对生活真心的热爱,保持自己心态的年轻与朝气,而不仅仅是把教学作为一种职业。第二,必须做好充足的认真的备课工作,刻苦钻研,对所讲内容有非常透彻的把握,烂熟于心,知识含金量高。第三,“做一个有思想的可爱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还应该是一个杂家。”优秀的语文老师不仅喜欢读书,而且书读得比较杂。现在的学生爱好广泛,再加上语文本身涉及各个课程的知识,语文教师更要注意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书读得杂,知识容易融会贯通,引用时也可信手拈来,自然增添个人魅力。第四,突出个人特色,如于丹的深情并茂,易中天的幽默诙谐,刘心武的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王立群的笨得深刻等等。这些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百家讲坛》开创了大众媒体文史知识讲座的先河,现在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好的平面媒体,无怪乎只要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国人都痴迷不已。虽然到现在,好评如潮,也不乏批评之声,反正是见仁见智。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本着“拿来主义”的做法,学习借鉴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了有用且效果明显的方面。
参考文献
[1]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钱理群,孙绍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J].书屋,2005,(9).
[4]钱理群.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韩建立.“百家讲坛”模式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EB/OL].http://www.daxueyuwen.cn/kflt/5/526.html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