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数学教学;技能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教师如何去挖掘,将学生的这种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创造适宜的土壤,也就是适宜创新教育的活动氛围。营造这种氛围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1.数学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我们知道,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除了自己的因素外,课堂的因素主要来自教师。教师所具有的创新精神能够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因此,教师要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掌握更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2.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果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宜的气候,那么宽松的教学环境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土壤。在高中教学中,很多学校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教学依然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气氛中,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学生忙于做题,师生都“浸泡”在题海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实现由教法向学法的转移,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的和谐的教学环境。
二、开展数学教学内容的创新教育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数学知识传授过程中,可以通过典型的具体事例,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创新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动机。一个人涉猎知识越多,视野越宽广,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涉猎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逐渐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意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能对数学教材进行合理安排,巧妙设计问题,有效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大有益处。学习知识,不仅要重结论,还要重过程。知识的活动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合作的方式,借助必要的学习材料主动探究得到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数学方法为核心,以提高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在《数列》一章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课本的例题,在探究课本例题的过程中去质疑。教师在习题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引导学生发现新解法,得到新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把握知识的本质与联系,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形成数学创新的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阶段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材中例习题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例习题的教学价值是中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例题应有典型示范作用,切忌对例题的讲解照本宣科,要让学生体会到例题中蕴含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如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的坚定信念。在数学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勇于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品质,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只要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生创新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形成,创新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