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关键词:提问 创设情境 求知欲
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竭尽全力去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生物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此谈谈本人的点滴尝试。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要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先让学生认识鼠妇以及它的生活习性,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很多问题了。如鼠妇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光对鼠妇有影响吗?等等。起始阶段教师不仅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让学生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问题的提出,学生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例如,学生想表述光对鼠妇有影响,而往往在做实验是有一部分鼠妇的反映对光不明显,所以这时候学生就产生质疑。教师要指导学生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来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如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为了让学生享受到这种乐趣,可以采取了如下做法:
1.自我展示。每节课前,我都要抽出3分钟让学生自我展示。先由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同学上讲台,让其他同学随意向他提上节课所学内容的三个问题,如果他三个问题回答过关了,他就拥有向全班同学提三个问题的权利,谁被难住了,就必须向全班同学表演一个1~2分钟的节目,所表演的节目必须让同学表决通过,从而达到“我能行”。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
2.精彩的问题上黑板。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每堂课的最后,都要公布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两项处理:一是掌握预习的质量,二是筛选。由于精彩的问题可以到讲台去“亮相”,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而我在讲课时也可以直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减少了“无用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积极引导,提供思路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
1.到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如“针对学校环境中的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回忆一下自己外出活动时怎样处理垃圾,它们是否回污染环境”等。
2.到实验中找问题。做实验,并不只是为了验证什么,还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均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学生想一想:(1)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唯一的吗?能否换一换?(2)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3)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4)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所以每一次实验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的“点子”。当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了,也比“不想”更好,何况其中不乏高见。
学生提出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甚至给教师出了难题,教师不应环顾左右,避而不答,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不是万能的,而是他们学习路上的一些路标,有些问题可以和学生在课下共同寻求答案,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教师不但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而且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往往能事半功倍。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