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新课改要求突出素质教育,事实上,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以前的应试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我认为要想做到教学中的深入浅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那些晦涩难懂的问题和一些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类比,化抽象为具体直观,举一反三。让学生觉得真的能够学以致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活化
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出色,很多人的焦点就聚集在课堂设计是否巧妙、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师语言是否流畅精彩、学生合作探究是否积极热烈上面,却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点拨是否恰当,教师的引导是否深入浅出,从而让学生能更容易地把握所学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那些晦涩难懂的问题和一些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提高课堂的效率。
比如执教杜牧《齐安郡晚秋》: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有学生这么回答:用柳、雁来表现秋天的凄凉。无可非议,诗人在这里用了这些意象来表现秋天,但是学生的回答实在过于笼统。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答案存在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给出合理答案呢?这时候我就就对学生说:“今天来上班的时候路上看见一位非常美丽车女子。大家想知道这个女子有多美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于是我接着说:这个女子的美丽啊,是通过她眼睛嘴巴头发身材展现出来的。”学生们都笑了。有学生在下面说:“老师,这哪能说明她很美丽啊。”“老师,您应该向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女子眼睛是怎么样的,身材是怎么样的?”“大家都指出了老师的问题所在”我笑着对学生们说,“我重新描绘一下这位女子,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袅袅娉娉。老师前后的回答一个笼统一个具体,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那位听众,你希望什么样的回答呢?”之前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重新回答如下:是通过描写柳影稀疏柳叶凋零表现秋天的肃杀,北方的大雁往南飞说明秋天气候转凉,整体表现秋天的凄凉。我投去赞许的目光,刚才的例子也起到预期的效果。
老师举生活中的例子是思维方法的敲门砖。
我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能面对问题适当联想,因为最终面临考试的还是学生自己,考场上是不会有老师的点拨和引导的。让学生慢慢地学会主动参与、投入、探究,从而获得主动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执教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让学生回答这首诗歌表现的情感。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对友人的思念”。很明显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这时候我适当补充杜牧在扬州的经历。再请学生从生活中举出类似的例子。有一位学生举了这样的例子:我在二甲中学学习了三年,毕业之后我去了外地求学,我写信给语文老师,回忆了在二中的一些事情。我追问:“那时候的你除了对语文老师的想念,还有什么情感呢?”这位学生说:“我当然还会想念二甲中学,因为这里有是我生活三年的地方,是我的母校啊。”“很好,那你觉得杜牧除了对韩绰的思念还有什么情感”学生在下面又一次异口同声地说“对扬州的怀念”。当然我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答案,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反思总结,进一步强化“联系生活举例类比”这种方法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只有经常运用,才会熟能生巧,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执教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请学生分析词中主人公形象。一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他认为,通过“罗幕”明确是一位女子。通过“离别苦”“独上高楼”“欲寄彩笺兼尺素”分析出女子的孤独寂寞,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所以这里描绘的是一个孤独寂寞满怀思念的女子形象。然而一个关键的词“惆怅”却迟迟没有答出来。我就引导学生分析句子要落到实处,句句分析。这学生指出还有“山长水阔知何处”没有分析。但是就是说不出“惆怅”两个字。怎么办呢?我就让同学联想类比,自己举出类似的例子。这位学生想了会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得爸爸在外面打工,我很想念他,想他得时候我就会把这种想念倾诉在信纸上,可是因为爸爸是民工,一直东跑西走得,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地址,所以想写信都不知道往哪寄”。我追问“当你把信装进信封却不知道写什么地址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我很无奈,也很失落惆怅”。一下子说出三个词语。而这道题的答案也就在与生活中的例子类比中满意地出来了。
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有很多种方法,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联系生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也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学生就会自觉地去阅读、探索、钻研,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魏荣先 《中专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化和生活化》——《河南农业》 2010 第5期
[2] 孙坤方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 第5期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