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做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7057 日期:2024-05-18 来源:论文网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它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而且蕴含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相似和相通的地方。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新课改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用美的观念去引导、启发他们,就能使学生确立美的观念意识。因此,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提供足以激起情感波澜的审美特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功能
  1.语文教育带有极强的人文性质,应该发挥它促进人性真、善、美品质形成的功能。
  现行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既是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文本。课文中无论是语言、结构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内容美都是充实的,挖掘这些美的因素,老师在熟练掌握好课文知识层次和知识训练的同时,更要掌握好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原则,充分依赖于审美个体的气质、修养等素质,以实现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
  2.学生可以调动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
  审美的对象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例如,我们学习《三峡》,可以听录音、看电视录像,感受“水湍、绿潭、倒影、怪柏、悬泉、飞瀑”等文字描述。教师利用一切可行方式,能让学生最直接有效地树立美的意识,激发美的情趣。学习《天净沙·秋思》,就可以引导学生吟诵后作画的形式,在头脑中呈现“枯藤、老树、昏鸦”的萧条、荒凉秋景,还有以这些景物、景色为背景的“断肠人在天涯”的整体画面,进行感知体验,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从而感受蕴含在画面中游子凄苦的心境和沉郁的情绪。
只有通过感知,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才能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情状,才可以引起美感,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为进一步赏析、理解奠定感性基础。平时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就是说通过感受激发人的情感。感知能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使其从多方面感知作品。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进行有效审美教育的手段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情趣,这些深层次的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和思考。也就是说,审美过程不只是一种形象的直觉,它同时更是一种思维的深化,要有一个理解和欣赏的过程。李商隐的诗再好再美,如果没有理解,里边的暗喻和象征搞不懂,那将失去它深沉的意蕴和美学的真髓。学习《梅岭三章》,在体会作品的浩然正气时,不能忽视对诗中那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的语言进行分析。学习《背影》,感受父子情深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学习肖像描写的手法及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对于中学生文学欣赏的多样性,教师不应遏制,要根据教材的安排,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教育学生认识作品中的精华,去粗取精,自觉地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实美、高尚美。
  审美化教学在情感的陶冶、思想的提升、智力的开拓、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的效应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融的过程,语文教学除了一般的教学特点外,更有自身所特有的情感特点。因此,我们要运用语文教学艺术,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所谓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人们在与任何事物的接触中,总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常常会产生愉快或悲伤、热爱或厌恶等体验。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渗透其中。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教师能否发挥情感因素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包括教师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其中教师的感情是联结作者与学生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学中,只有教师自己胸中燃起一团火,才能点燃全班学生的一片火,才能产生一种感染力和吸引力。
  总之,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中学生的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要把学生带到所描写的情境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细心揣摩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这就对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老师的语言要充满情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借助语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沉浸在充满情感的境界中。可通过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好课文,通过教师示范性的诵读,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可通过品析词句,激发学生的情感。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