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 爱国思想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而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以情感人,让师生共同融入作品中去,这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情感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教师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句话就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再产生内在的情态。因而作者在写作时总是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要进入的境界。语文教师饱含情感地教学,学生就能饶有兴趣地学习,就大大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就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更好地品味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一位女工,用鲁迅的话,说得好听点,她是他的保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保姆却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猫狗鼠》中都有出现,这篇文章还专门为她而写,她究竟有什么魅力?在她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这些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带着问题深入课文探究、理解、体味作者的情感,与文章融为一体。
二、教师情感的注入有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课本的作品都是名家精品,每篇文章都包融了作者的丰富的情感。要教好语文,就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平淡的语言,平凡的举动却浸透着深深的爱子之情。这情,当今的初中生又有几个能读懂读透呢?因而我们就要自己先进入意境,体会领略这深沉的爱,在教学时发放“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以此来唤醒他们的爱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浏览文章,找出令人感动的情节。
采用多种饱含深情的朗读方式,品味领略字眼透露着情感,这既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博大、深遂,又诱发了学生情感,有力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深蕴。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教师情感的融入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
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学作品具有感染力量,读者能有感而发,抒发他心中的情志,这就是兴。读者从文学作品中还可以认识一个社会风俗的盛衰和社会中的得失,这就是观。群是指人们在一起,互相启发,互相砥砺。怨是指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以促进政治改善。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收到了陶冶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的功效。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八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这篇文章内容上很有嚼劲,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义更值得咀嚼,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可以克服的,这就启发了学生。研讨题目之后,我们再以长者的身份,从父亲教子的角度,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摔死?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从这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学生就会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师情感的融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卢梭说过:“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向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就其为爱国者”。可见,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因而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用自己的爱憎忧惧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世界观、思想观得到教育,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编入中学教材的很多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如《愚公移山》、《〈论语〉十则》、《爱莲说》、《陋室铭》等,就是不错的思想教育教材。在教学时要激活学生情感,让他们满怀激情地去领悟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传统思想以及丰富的哲理。《岳阳楼记》通过情感的激励、诱导,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加深对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认识。
总之,要教出语文课所特有的情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进入角色境界,感染着学生,熏陶着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学,为国家培养新型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郭绍虞 主编 王文生 副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③《文心雕龙·知音》.第四十八章。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