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设计与规划教授卡尔·斯坦尼兹,为景观规划设计和教育设计了一个框架。该框架将6个层面的问题组织起来,每个问题又联系到某特定的答案或模型。即:如何描述景观(景观表述模型),景观如何运作(过程模型),目前景观是否运作良好(评价模型),景观可能发生何种变化(变化模型),景观变迁会带来什么不同(影响模型),景观是否应进行改造(决策模型)。这6个层次的先后次序,是按一般认知方式组织的,若从反方向则可更有效地组织景观规划研究,也是一种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我非常欣赏赫勃特·西蒙(Herbert Simon)关于“设计”的定义,尤其是他将“设计”视作一个积极的动词:“所谓设计就是试图找到一个能够改善现状的途径。”
在我1995年的论文《“设计”是一个动词,“设计”是一个名词》(Design is a Verb; Design is a Noun)中,我提到生态与艺术都是人定义的。它们虽然不同,甚至经常处于对立状态中,但是它们也可以和谐共处。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学科里,这两者———生态与艺术,经常被视为两个对立的领域。在我看来,“设计……作为一个名词应该不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想法,而且不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想法。它应该是一个能被体验和理解的社会交流方式。正如乔治·萨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告诉我们的那样:
'当创作的天才忽视了大众的兴趣,他就很难创作出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作品。想象需要根植在历史、传统和人类的基本信念中,否则它只会漫无边际地生长而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就跟那些微不足道的旋律一样,很快就过时了。'
另一个类似观点出自《圣经·出埃及记》第十五章的注释中: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具有启示他人的力量。如果一盏明灯无法点燃其他灯的话,它只是一团微弱的火焰。艺术的真谛不仅在于启迪其他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启迪整个人类。'
有人可能会反驳,认为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是关于审美的,而有人会认为是关于生态的,还有人会认为基本概念是生态与感知之间的联系。而我的观点是: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是社会关系,因为景观设计是'设计作为动词'———一个以人为中心,进行改造的过程的结果。进而在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方法———体验的组织和物质化过程,既是生态的,也是感知的。”
因此,无论设计本身是试图改变还是试图保护,它总有基本的社会目的,即通过改造环境和自然过程,包括生态过程,来改变人们的生活。
设计的教育作为动词和名词,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最近几年,我成为了教育方法的评论家(广泛的论述,而非从个人喜好出发)。我就此问题做过不少演讲,也写过若干论文。我曾为规划设计和教育本身设计了一个研究框架,用它来细化我们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发现这个研究框架不仅可靠,对组织我的教学都非常有帮助,而且与这个会议的主题也相关。(我相信这个框架对在座的某些人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但我想,向其他人再简单介绍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设计研究框架(图2-1)
我的这个框架(图2-1)将6个不同的问题组织起来,每个问题又联系到某特定的基于理论的答案或者模型。在各类项目中,这个框架会被“经历”3次:第1次逐层向下,定义项目的背景和范围———确定问题;第2次逐层向上,细化项目的研究方法———如何问答这个问题;第3次再次逐层向下,完成项目得出结论———找到答案。这6个问题以及相联系的模型,是根据最初确立景观设计项目时的考虑顺序,而自上而下列出的。
I. 如何就内容、边界、空间和时间等来描述景观?这个层次的问题联系到景观表述模型。
II. 景观如何运作?各个元素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结构关系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联系到景观过程模型。
III 目前的景观是否运作良好?判断的标准包括:健康、美观、花费、营养流或者用户的满意度。这个层次的问题联系到景观评价模型。
IV. 景观可能发生何种改变?何时何地可能发生何种事件?这个问题与第I个问题相关,因为这两者都是关于数据、词汇及句式的表达。这第IV个层次的问题联系到景观变化模型。在这里,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变化类型需要考虑:一是根据现状趋势发生的改变;二是根据规划、投资、政策和建设活动等可实施的“设计”而发生的改变。
V. 这些景观变迁会带来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和第II个问题相关,因为两者都是基于信息和预测理论。这第V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形成景观影响模型,在这里,第II个层次中的景观过程模型将用来模拟变化。
VI. 景观是否应该进行改造?如何进行不同改造方式影响评价比较?这个问题和第III个问题相关,因为两者都是基于知识和文化价值。这第VI个层次的问题,联系到决策模型。(实施过程可以被视作另一个层次,但这个框架则认为,它是作为第I层次的不断反馈过程,即创造一个已经经过改变的表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