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显要,其发展水平象征着一国经济和科技的综合实力,而强势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是产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强大缩影。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连续三年蝉联全球产销量第一,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和支柱产业地位也略显雏形。而后危机时代,深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也将大而不强的中国汽车产业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基于汽车产业整体依附式发展,中高端市场被外资和合资品牌占据;自主品牌车企的续存空间日益严峻,在低附加值领域参与竞争外,海外市场的屡遭碰壁皆暗示着我国汽车产业由依附到自主,由大到强的道路充满崎岖。反观西方汽车工业列强,摇举本国车企“金字招牌”傲视全球的同时,愈发反衬我国缺乏强势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软肋。有鉴于此,如何以当前龙头自主品牌车企为基,纾困突围,凸显并提升产业竞争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产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对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可追溯到 17 世纪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而 20 世纪后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对产业竞争力理论赋予了新的诠释,并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一套中观和微观的分析框架。
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作为经典贸易理论,对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最早的诠释。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不同国家具备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国际分工和交换可产生比较优势;发展了亚当•斯密(AdamSmith)以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作为贸易和国际分工的观点-即专业化可提高生产率,突出比较优势可导致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1]。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Heckscher–Ohlin)批判的继承了比较优势理论,并结合规模经济及技术进步提出了要素禀赋论。他们认为当一国拥有某种资源禀赋优势时,会密集使用该要素进行生产,在 2*2*2 模型的严格假设中,各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逐渐形成产业的比较优势[2]。这一理论将相对优势条件的根源看作为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从而引致贸易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新贸易理论中,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的劳动熟练说,波斯纳(RichardAllen Posner)的技术差距论,弗农(Raymond 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说等都强调了生产部门有效利用特定的稀缺资源、组织生产,以国际贸易为途径获取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过程。他们以动态经济模型探讨贸易相对优势的形成,因此将要素禀赋理论的静态相对优势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2. 竞争优势理论
20 世界 8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概念,并在之后出版的《竞争优势》[3]和《国家竞争优势》[4]中都论述了竞争优势的分析方法,以及构建竞争优势的途径即钻石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源于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的竞争优势又与特定的外部因素相关。产业竞争力优势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四要素之间密切联系且互相作用构成钻石结构,并决定了产业竞争优势的雏形。此外,政府行为、机遇两大外部辅助因素构也同时决定着某一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5]。英国学者邓宁(John Dunning) 发展了波特的理论,他认为在全球化浪潮中,跨国公司对资源和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钻石模型需要引入跨国公司商务活动这个新的变量才能系统的分析产业竞争力[6]。
第二章基于企业视角的汽车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梳理
一、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竞争力的研究对象主要划分为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三个层次。国家竞争力作为竞争力的最高范畴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而国家竞争力的实现又可以通过构建合理的体制、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制定前瞻性的宏观政策促使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实力提升。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之间具有相互支持、相互推动、共同实现的互动性质[19]。产业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某一产业相对于其他区域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以及获取利润等方面的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社科院金碚教授认为产业竞争力应该由该国所有产业内的若干先进企业来体现[20],并将产业竞争力内涵定义为生产力+市场力(盈利能力)[21]。企业竞争力即是综合直观的静态概念,更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动态概念。一般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能力;前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Fish 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相比竞争对手具备更强的获取、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两者的定义中不难发现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之间是依稀相关的。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诱因,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必定是基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与巩固。即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此外,竞争力由下而上的传递过程中,并不是企业竞争力的简单加总,而是存在集聚效应。而在竞争力的由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还体现明显的渗透效应。
第三章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现状及其趋势分析.....13
第一节 汽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13
一、 评价指标选取及说明.......13
二、 汽车产业竞争力国际间比较.....14
第二节 汽车产业竞争力发展趋势分析 ....17
一、 评价体系构建及样本说明 .......17
二、 突变级数法的原理和步骤....18
三、 汽车产业竞争力时间序列比较..... 20
第三节 汽车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总结......23
第四章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25
第一节 评价指标及方法概述.......25
第二节 企业对汽车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30
一、 企业对产业竞争力内生变量的影响...30
二、 企业竞争力现状及产业内竞争格局...34
第三节 自主品牌车企对产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36
第五章 以自主品牌车企为视角的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45
第一节 汽车产业竞争力外部因素分析.......45
一、 政府和相关产业支持.......45
二、 跨国公司的商务活动.......46
第二节 自主品牌车企助推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分析....47
第二节提升路径中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53
结论
后危机时代,深耕实体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战略重地。汽车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使其成为经济战略部署的核心环节。而全球经济由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的深刻转型,将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缺乏强势自主品牌汽车制造的软肋暴露无疑。本文基于自主品牌车企视角,探讨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也就与所处时代背景相呼应。本文首先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分析企业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构建产业竞争力分析框架。然后从中观视角分析了汽车产业竞争力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实证结果,进行了竞争力因果分析和内部要素结构分析。紧接着从微观视角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的受制缘由,在此基础上,结合波特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自主品牌车企助推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和相应的保障措施。总体来讲,自主品牌车企在面对当前机遇时是积极且极富创造力的,这也是其勇于肩负历史使命的重要表现。基于实证结果看,自主品牌车企在力争产业自主创新主体之时,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以自主品牌车企为行为主体的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在给予其肯定与激励的同时,更期望在有效的保障措施与政策护航下,不辱使命。本文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第一,在研究企业对产业竞争力内生变量影响时,数据的可得性较为棘手。首先,自主品牌车企发展的时间不长,供参考并且可靠的数据非常有限,只能静态地分析企业对产业竞争力某一内生变量的平均水平是否具有“拔高效应”,而无法进行动态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奇瑞并非上市公司,而汽车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又相对滞后,不得不引用一些相关行业新闻报道中的数据,严谨性略有瑕疵。
第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较多,并且各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交互影响。受制于本人的研究能力和篇幅限制,只能集中于产业竞争力的内部变量进行实证分析,而对外部辅助因素则集中采用定性分析,这有待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产业竞争力变迁是非常抽象的问题。本文试图借鉴产业升级的思路和竞争优势理论绘制具体的路径图,但依旧侧重于理论分析。对具体路径的可行性缺乏定量分析,主要从逻辑递推和发展规律予以剖析,也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这都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和细化。
参考文献
[1]David Ricardo,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http://sblunwen.com/qczzlw/ Economy and Taxation, Home wood:Irwin, l963.
[2]Dominick Salvato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singhua University:82-83,2006
[3]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rvard BusinessReview.1985(5):2-14
[4]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Harvard BusinessReview.1990:54
[5]Michael E. Porter, Cluster and New Economics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Review.1998:16
[6]John Dunning, Internationalizing Porter's Diamo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Review, Second Quarter, 1993,33(2): 7-15
[7]Carlo, Carraro, Maezio, Galeott.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D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with the WARMModel [J]. Energy Economic, 1997(19):2-28
[8]Rolf Bommer.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he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Reconsidered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9(7)
[9]Aamir Rafique Hashmi, JohannesVan Biesroeck.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Dynamic Analysis of the US Automobile Industry.2006(5):61-67
[10]Park, Bae-Gyoon, Politics of scale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South Koreanautomobile industry, Economic Geography.2003(79):17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