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课题意义:
在中国20世纪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当中,女性文学作为一种随着五四运动而兴起的文学流派而独树一帜。在国内文学界广为人知的女性作家有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等人。而驰名海外的女作家谢冰莹却因为历史原因并没有在国内文学界获得广泛关注。研究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着军旅经历的女作家谢冰莹的经历和作品,对其经历及其作品做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炼出作家本身及其作品独有的特点,这不仅对于文学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从特定角度分析20世纪的中国社会,分析生活在20世纪的中国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以及对于在更深更广层面上勾勒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面貌,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研究综述:
谢冰莹,1921年开始就读于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15岁发表处女作《刹那的印象》。1926年考入“中央军事学校”,次年随军北伐,途中写作了蜚声中外的《从军日记》。此后笔耕不辍,谢冰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多达400部,1000多万字。除《从军日记》之外,还有《前路》、《麓山集》、《女兵自传》、《女兵十年》、《秦良玉》、《梅子姑娘》、《一个女性的奋斗》、《绿窗寄语》、《我的回忆》、《旧金山的雾》、《生命的光辉》等几十部散文小说集。
林语堂曾为结集的《从军日记》撰写序言:“自然,这些《从军日记》里头找不出“起承转合”的文章体例,也没有吮笔濡墨,惨淡经营的痕迹;我们读这些文章时,只看见一位年青女子,身穿军装,足着草鞋,在晨光熹微的沙场上,拿一根自来水笔靠着膝上振笔直书,不暇改窜,戎马倥偬,束装待发的情景。或是听见在洞庭湖上,笑声与河流相和应,在远地军歌及近旁鼾睡的声中,一位蓬头垢面的女子军,手不停笔,锋发韵流的写叙她的感触。这种少不更事,气概轩昂,抱着一手改造宇宙决心的女子所写的,自然也值得一读。”这成为后人研究《从军日记》甚至是谢冰莹其它战地作品的重要参照。不久,厦门大学教授汪德耀又将其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后,大文豪罗曼.罗兰亲自致信谢冰莹表示鼓励和赞赏。1930年8月,著名的《小巴黎人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参加中国革命军的一个女孩子》的评论文章,其后,法国多家报纸都对此书做了报道。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了《一个女兵的自传》,此书一经问世就成为畅销书,并被翻译为英、法、德、日、意、西、葡等多种文字,先后再版二十多次。抗战期间,《新从军日记》出版,黄震在该书后记中称这一部作品,是深入枪林弹雨中得来的最真实的材料,充分肯定了《新从军日记》的价值。
在1927-1948年间,由于作家奇特的经历和极富女兵个性的写作,对谢冰莹的评论文章不断,蜚声海内外;但是,自从作家1948年离开大陆赴台任教后,由于政治历史原因和各种人为因素,导致谢冰莹这位当年富有盛名并极有特色的女作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大陆文坛和评论界所遗忘,直到80年代以后才重获关注。
198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女兵自传》,1993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范桥等选编的《谢冰莹散文》(上下两册),1999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艾以、曹度选编的《谢冰莹文集》(上、中、下三册),此外还有一些出版社相继出版了谢冰莹的其它作品,这为新时期的谢冰莹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在大陆研究界,较早关注谢冰莹的除了谢的好友魏中天之外,还有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阎纯德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李夫泽先生。
魏中天与谢冰莹相交多年,是谢冰莹曾在“中央军事学校”、上海艺术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三度同学,从1980年开始恢复通信,保存下的共计五十六封, 2003年结集为《永恒的友谊》(钦鸿主编)一书出版。这批信函成为研究谢冰莹,尤其是晚年谢冰莹生活状态思想意识的珍贵史料,书中同时还收录了魏中天的十一篇研究文章和其他文坛朋友怀念谢冰莹的二十三篇文章。
阎纯德先生自1981年开始,同谢冰莹十数年通信,并多次拜访定居旧金山的谢冰莹,阎教授以这些为依据,写下了多篇研究论文,2002年与李瑞腾先生一起编辑出版文集《女兵谢冰莹》,里面收录的22篇文章多是文坛故人回忆谢冰莹的,他们有的是作家,有的是记者,有的是谢冰莹的得意门生,还有谢冰莹的前夫符号,这些作者都同谢有过或多或少的直接交往。
上述文集中谢冰莹和魏中天的共同好友梁兆斌的回忆文章《不能忘却的谢冰莹》记录了他所知所见的谢冰莹从集中于上世纪三四十和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往事,有助于我们了解谢冰莹人生轨迹的大致轮廓;而作为谢冰莹的前夫,符号所写《我和谢冰莹的一段婚姻》则较为简明客观地讲述了他和谢冰莹的悲欢离合,成为了解谢冰莹感情生活的重要(可称)史料;而汪九烈,作为符号先生的忘年交(约年轻30岁)和短暂的同事,著有长篇追忆文章《月有阴晴阳缺》----谢冰莹和符号恋史,较为详实地讲述了这个残破家庭的历史;而杨纤如(陈桥年连襟)和孙席珍(北方左联发起人和书记)合写的回忆录《谢冰莹与北方左联》,其内容主要是当年左联活动情况的记述,关于谢冰莹的讲述仅有寥寥几笔,似于标题不甚相符,这倒也可以为谢冰莹在晚年通信中不承认参加左联提供一些缘由;中共早期党员,三十年代八大名记者之一的严怪愈在《蹉跎岁月记冰莹》中讲述了1936年春到1947年秋的十多年中与谢冰莹接触时的一些片段生活场景。
上述文集还收录了谢冰莹的晚辈和学生的一些回忆文章,其中台湾的柴扉女士在《女兵不死,精神常在》回忆道:“自1974年4月起,我们经常通信十八年来共收到她的亲笔信函计一百三十封……”由于谢冰莹自1974年8月定居美国,这些书信(假如可以结集出版)当为研究谢冰莹晚年国外生活极其珍贵的材料。其他一些谢冰莹学生的回忆文章则主要反映了她在台湾的一些状况。
李夫泽先生由于担心这个曾经在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女兵作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从9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谢冰莹研究,先后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于2004年整理出版《从“女兵”到教授 —谢冰莹传》一书,这是目前唯一一本谢冰莹研究专辑,系统地从生平经历、创作思想、时代意义、历史价值等方面对谢冰莹展开了研究。但受限于其本身的传记性质,很多问题只是点到而止,没有深入展开分析讨论。
石楠先生写的《中国第一女兵全传》,是一本添加文学色彩后的传记文学,在这本书中石楠先生用她的妙笔,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下了谢冰莹的这一生,为读者塑造出了一个人物形象丰满个性突出的传奇女兵,但长于可读性而略轻研究性。
还有一些单篇学术论文,按照研究侧重点对其进行了粗略的分类,大致集中在以下四方面:1. 关于《从军日记》、《女兵自传》等“女兵文学”系列的研究,这是目前为止谢冰莹研究中成果最为丰富的部分。如:孙育群《〈女兵自传〉的精神风采与艺术魅力》,吴寒《谢冰莹“女兵文学”论析》,以钢《论谢冰莹及其“女兵文学”》,倄龙恩《“女兵”作家谢冰莹及其散文创作》,邹梅丽《浅析谢冰莹不屈不挠的“女兵”精神》等;2. 关于谢冰莹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的研究。如:魏中天《记谢冰莹》,倪锋《遥念谢冰莹》,杨纤如《我说谢冰莹》等,多是一些回忆性文字,从这些文章中可以从更多侧面了解理解谢冰莹;3. 关于谢冰莹女权思想的研究,论文不是很多,比较典型的有李夫泽先生的《从“女人”到“人”的觉醒—论谢冰莹的女性解放意识》,文章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个方面是谢冰莹通过投身革命去争取自身解放,一方面是通过办报、写作等手段来唤醒妇女解放;4.关于谢冰莹婚恋生活的研究,如:严农《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的三次婚姻》,唐潮《女兵作家谢冰莹婚恋传奇》等,但多数都是仅仅停留在描述事实上,但李夫泽先生的《男权意识下的女性追求——谢冰莹爱情悲剧探析》,深入探讨了谢冰莹婚恋悲剧的原因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时代条件的限制,值得去阅读和思考。
综上所述,谢冰莹研究目前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并且研究资料中以回忆录和通信等史料文字居多,重复现象严重;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发现谢冰莹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待发展:一,针对谢冰莹的作品,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归纳其作品特色的研究尚不多见;二, 是很多研究论文都笼统地谈及谢冰莹的现实主义风格,但都没有深入研究,关键的是没有具体考察谢冰莹不同时期的作品。由于中国现代社会变化多端,作家各个时期的写作风格也会随之变化,经历丰富的谢冰莹在各个阶段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研究目标: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谢冰莹一生中公开发表的自传及其他文学作品,通过对谢冰莹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详细阅读分析,提炼出作品中的理想情怀:如个性解放情怀、社会进步情怀等 。
研究内容:
以下是论文结构的初步设想:
引言
第一章 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第一节 反抗传统女性规范
第二节 追求真知
第三节 反抗包办婚姻,追求恋爱自由
第二章 追求革命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第一节 从军
第二节 抨击社会不公现象
第三节 爱国
第三章 不屈不饶 ,坚毅阳刚
第一节 百折不挠的理想情怀
第二节 阳刚为主的美学风格
结语
以下是论文的初步思路与内容概要
引言
谢冰莹《我为什么要写作》的开头两段是:
在《联副》上读过不计其数的<我为什么要写作>,每次我都有一种想写的冲动。回忆我未满十五岁那年,和两位同学在唐天关师长太太家里吃饭。她买了一个小丫头,将来要收房做姨太太,要我们当评判委员,命令小女孩走路给我们看,评她够不够格?我一气之下,就假托腹痛回到学校,饿着肚子,写下了一千字不到的《刹那的印象》,在长沙大公报副刊发表。这是我的处女作,从此走上了这条辛苦、烦恼、也充满了快乐的写作之路。
为什么到了八十一,还舍不得"封笔"?是为了世间还有许多不平、凄惨、悲壮、苦闷、快乐、和未来充满了光明、新希望的事,所以我要写;为了我的无数的可爱的青年和小朋友读者,我更要写!
自《刹那的印象》开始,谢冰莹的写作一发不可收拾,甚至一直“写到呼吸停止的前夕”。她一生留给了我们大量的文学作品。那么,在仔细品读这么多作品之后,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并重读上一段文字:“是为了世间还有许多不平、凄惨、悲壮、苦闷、快乐、和未来充满了光明、新希望的事,所以我要写”。读罢,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似乎恍然大悟,谢冰莹的书堆似乎微缩成了一个纸条,上面写道:世间还有许多不平、凄惨、悲壮、苦闷、快乐,但未来充满了光明和希望。是的,从谢冰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太多的“未来充满了光明”和“新希望的事",书中的某些人物,也许遭遇不公,也许处境凄惨,也许心情苦闷,也许结局悲壮,但他们自始至终怀有一个或几个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目标,这一目标来源于他们的积极进步的价值去向,他们对这一目标怀有的情感与希冀是强烈而持久的,我们暂且把他们心中的这一目标称作“理想情怀”吧!
本文将围绕作品中体现出的“理想情怀”,从“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两个维度,并从"阳刚向上"和"积极乐观 "两个侧面加以分析和诠释。
第一章 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第一节 反抗传统女性规范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唤醒了当时中国知识女性的意识和追求,而反抗封建礼教作为妇女个性解放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谢冰莹的很多作品中成为挥之不去的旋律。在《一个女兵的自传》中,这个主题甚至是贯穿始终的,在其中的<幼年时代>(第一章),从反抗“女孩不能出门”,到倾听“采茶童养媳”的哭诉,再到忍受“缠足的痛苦”,都对于旧礼教下的女孩子给予了感同身受的同情。正是由于这种“凄惨”与“苦闷”,才会萌生出“新希望的事”和“未来的光明”,以至于在<小学时代>(第二章),在小主人公的请求下,母亲同意她进私塾念书,初尝"胜利成果”的小主人公又"得寸进尺",以绝食"相威胁",使得母亲最终同意她进新式小学读书。条件是"不裹脚,就不允许我读书”,但入学后,逐渐地,到最后“我也向大足的同学一样赤着脚在天井里玩水”。至此小主人公出门,上学,宽足的“解放事业”取得了最终胜利。个性解放的理想的得以初步实现。 有关妇女解放的主题,在其他作品中还有很多精彩而细致的描述。
第二节 追求真知
谢冰莹的作品提倡用知识和真理武装个体的头脑,只有这样解放了的个性才可以汇入社会进步的洪流之中。
谢冰莹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见主人公追求真知的描述。《一个女兵的自传》的<未成功的自杀>中"我"为了能够继续读书,不惜以绝食“自杀”的方式向母亲提出抗议。不让上学时, “豆大的两颗晶莹的泪珠,从我的眼中掉下,嫩弱的心早已在颤抖了!”再比如“春之神来到人间,一切生物都在蓬勃地滋长,万物都转了生机的时候,我却准备着踏上死之旅程。”追求知识到了不求知,吾宁死的程度。同样这本书中的<开始与小说发生关系>中,"书收到的当天晚上,我就开始看短篇小说,这是胡适翻译的,文字还流利,我一口气就看完了半本";再比如“我仔细地打开,里面包着两本崭新的书”;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于知识的向往与渴求。
第三节 反抗包办婚姻,追求恋爱自由
如果说走出家门读书工作是新世纪女性解放自我参与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在家门里边的女性具备独立自我的前提则是婚姻自由,两人之间的真切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谢冰莹作品中对这一主题倾注了大量笔墨予以褒扬,这种观念也始终贯穿在她有关婚恋题材的作品中。
《一个女兵的自传》中“我”幼年接触到的“童养媳的苦难”,由于“我”相对富裕的家境并没有发生到“我”身上,但当长大后,“娃娃亲”的婚约依然牢牢地束缚着“我”,但作为小女子的“我”,总是积极进取,以一般女孩子难以做到的方式,经历了“婚前”的三次逃奔,在"婚后"的第四次(机智)逃奔后终究获得自由,基本摆脱了封建家庭与礼教的束缚。这一过程,读起来给人力量,催人奋进,作者有关妇女解放的理想情怀呼之欲出。
第二章 追求革命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第一节 从军
对于不可救药之腐朽,毁之重建是唯一出路。军队自然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出路和希望之所在。而为国家为正义为民众舍小家为大家流血牺牲的战士们,自然成为谢冰莹文学作品中极力颂扬和关怀的对象。谢冰莹的《从军日记》描述了大量斗志昂扬的军旅场景。
在《一个女兵的自传》中,“我”的视野和天地绝对不拘泥于当前的小圈子,“我”为了革命理想,毅然报考军校。在乘火车报道途中,发生了<乡饱姥追火车>的故事: “我”和好朋友树蓉与同学们走失,无奈一起追火车,又在漆黑的夜空下寻找住处。正因“我”有着强烈的参军报国情怀,才敢于冒着迷失在黑夜中的危险去追随军队。在另一篇<出发>中,“我”渴望去参加北伐,勇于乐于承担历史使命。
第二节 抨击社会不公现象
抨击社会不公是谢冰莹写作的出发点,也是她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另一篇<“刹那的印象”>中,“我”看到一位师长的太太对于可能即将成为自己家中丫鬟的女孩随意品头论足,极度不尊重。她因此感到十分生气,因而写作了一篇小短文< “刹那的印象”>,揭露了“世间的不平”和“凄惨", 对下层民众的悲悯和同情之心跃然纸上。而为了“新希望的事”,为了千万个“丫鬟”摆脱困苦的命运,需要有人去奋斗,去牺牲。谢冰莹在《姊姊》这一文学作品中通过描写“我"姐姐在婆家的遭遇表露了对于歧视女性的不满。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谢冰莹极强的正义感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怜悯。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情怀在谢冰莹的其他许多作品中也是信手拈来的。
第三节 爱国
谢冰莹一生有着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在青年时代曾经因为发动爱国学生罢课,而被学校开除。之后又怀着极强的报国信念参与北伐,晚年客居美国后依然心系中华。而这在谢冰莹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也是有表露的。
在《一个女兵的自传》中的<在楼上示威>一节,”“我”以一个胸怀国家,叛经逆道的女性形象出现。“我”不信上帝,不背圣经,我对国耻日念念不忘,为了纪念国耻日,我发动学生罢课。虽然“在这样舒服而不花钱的学校读书,没有一个不是欢天喜地的",但为了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有利于民族和国家的大事, “我”宁可被学校开除。"我是为爱国而得到被开除的报酬了”。在《新从军日记.序》中,谢冰莹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虽然我亲眼看到民众那种颠沛流离,士兵如潮涌般退下,而敌人正在拼命向我们一步紧一步进攻的时候,我总相信不久我们的失地就要收回的;所感到不大满意的,只是当时政治的力量光辉不够,军队的纪律还欠严明,尤其是民众太没有组织,不了解抗战的重要性,不能帮助抗战。”这字里行间表露出谢冰莹对祖国的热爱,对抗战必胜的决心。
第三章 不屈不饶 坚毅阳刚
第一节 百折不挠的理想情怀
与谢冰莹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理想情怀始终相伴的,则是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百折不饶的精神。前者即催生了后者,也需要后者的不断推动。
在谢冰莹的很多作品中,尽管过程曲折而反复,但主人公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总是在新的情景甚至困境下,不屈不挠,矢志不渝,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地靠近。最典型的是《一个女兵的自传》中,“我”为了能够和男孩子一样读书上学,不惜以绝食的方式来向母亲反抗。此外还有革命受挫后女兵队伍解散,“我”被迫回到家里,等待他的是“被结婚”,虽然经历了三次失败的逃奔,但"我"并没有屈服,仍然抱着胜利的希望“伺机而动”,终于在 “婚后”的第四次成功。
第二节 阳刚为主的美学风格
许多女性作家的文章读起来都让人觉得十分地美好而动人,谢冰莹也不例外。然而与许多女性作家纤柔而又感伤文风不同的是,谢冰莹的文笔时常呈现出很强的阳刚之气,亦或说一种为追求理想而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英武的男子汉气概。
在《一个女兵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谢冰莹用硬朗的文笔描述了“我”从军的过程。在其中第四章“从军时代”<血的五月>一节:“呵!五月,鲜红的,用革命先烈的留下的血染成的五月呵,你永远被纪念在我们的心里,可是一九二七年那些热烈地纪念你的人们,又不知有多少做了烈士?”也在这章的<当兵去>一节,写到“至于我自己,那更不要说了,即便他们都反对,我也是要去的!”字里行间都体现出男子般的坚定与果敢;在同章的<出发>一节,主人公在作为北伐军宣传队员出发前线之前因没有时间和她三哥共餐而告别时的一句话是:“好的,打了胜仗回来再痛饮吧!”这话出自一个二十岁的小女子之口,是何等的从容与豪迈!再如第六章"漂流"中<小学教员>一节,当校长跟主人公谈话暗示她学期末将不再续约而且要求她“不理睬任何一个男教员”时,主人公的回答是“哈哈!这当然办得到!”,于是我放声大笑。试想,对于一个初涉职场的弱小女孩,面临失业的打击甚至是人格的侮辱时,能够回应以爽快的回答并“大声地笑了”,需要怎样的男子汉般宽广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能够以如此粗犷阳刚的笔调描述一个面临困境甚至绝境的女孩,作家本身想必也是一个合格的“女汉子"吧!
谢冰莹的作品也始终洋溢着乐观豁达且积极向上的情调,这在她行文的字里行间也同样有体现,不论是在自传体作品或是散文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一个女兵的自传》里<夜间行军>中的:“晚上行军,再舒适也没有了,虽然没有月亮和星光,我们要像瞎子似的摸着走,带着花香迎面吹来的清风,像冰淇淋似的沁入我们的心脾,令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尤其当它从树梢轻轻地掠过,发出清脆的哨声时,简直是世间一曲最美,最悦耳的令人陶醉的音乐。”试想一个女孩子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前行,能有如上的感受,该是一种何等乐观积极的心态。而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也是实现女主人公"革命理想"的重要保证。再例如在谢冰莹《我的回忆》里的<鸡蛋的故事>中,谢冰莹提到了自己在穷困潦倒,不能给孩子们买来鸡蛋的情况下,用洋芋冒充所谓的“外国蛋”来哄骗孩子,还在纸上画了很多个鸡蛋逗孩子开心。这个情节可以用苦中作乐来概括,换言之,这个故事恰恰表现出谢冰莹文学作品中乐观坚韧,笑对苦难的态度。
结语
被束缚(不论思想或肢体)的人做不成事,只有个体的解放才能有社会的前进。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不仅仅是谢冰莹本人的人生理想,更是弘扬在她作品中的自始至终的理想情怀。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即是他作品中抱有理想情怀主人公的优秀特质,也是作家本人的人生态度。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个性思想解放与五四文化的关系;五四运动之后,西风东渐,那种强调个性解放,强调自由人格,强调追求个体价值与男女平权的思想涌入中国。而谢冰莹作为一名近现代作家,其行为其思想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在她少年和青年时期,谢冰莹追求和男性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受教育权利。她反对传统的女性规范,追求真知与婚恋自由。而这和五四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革命追求与三十年代文化的关系;谢冰莹少年时期即关注社会种种不公,青年时代投笔从戎,参与革命。这和三十年代中国的境况是分不开的。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相当多的仁人志士面对这种状况或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或投笔从戎,投身革命。总之,在当时中国的学界,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怀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来试图以自己绵薄之力改变国家状况。而谢冰莹的革命追求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行为都和三十年代的文化风气息息相关。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这些文献主要指谢冰莹的作品,通过初步阅读对其作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 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出谢冰莹及作品所体现出的对于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想情怀。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达到认识本真。这里谈到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出自谢冰莹的文字或作品,包括日记,散文,小说以及往来书信等等。
总之,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对谢冰莹作品所体现出的理想情怀进行分析。
可行性分析:
目前对谢冰莹及其作品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还有很大的空间。根据大量的谢冰莹作品,综合运用以上研究方法,可以进一步挖掘并提炼出作品中的理想情怀的方方面面。
四、课题的创新性
自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主流后,对于女性文学的研究便络绎不绝,论著也堪称汗牛充栋。然而在海外获得较多关注的女兵作家谢冰莹因为种种原因不仅其作品出版不多,当代文学评论界对其关注更是很少,相关评析和研究也似乎仅仅停留在作品和生平的介绍方面。
本文将对谢冰莹的作品进行详细细致的文本分析,对其中所体现或蕴含的理想情怀的相关方面予以剖析或阐释,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理解谢冰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五、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
六、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
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
笔者自从考入北京语言大学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来,一直对女性文学颇为感兴趣,也阅读了较多数量的女性文学作品。发现20世纪的女性文学呈现出一种与男作家所写作品截然不同的特点:或凄婉哀怨或灵动明秀,总之给人以一种柔和而又清冷的感觉。与大多数女性作家不同的是,谢冰莹的文学作品给人以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她的文笔大气雍容而又有着几分男子气,可以说,谢冰莹文学作品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因此,在老师的建议下,本人便决定以研究谢冰莹的文学作品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课题。
本人在完成该开题报告之前已经阅读了谢冰莹的一些著作,还通过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下载了一系列对谢冰莹作品进行论述的文章,并对这些文章进行分析,同时吸纳他人的观点并且结合自己的看法总结出自己特有的观点。目前本人已经针对谢冰莹的作品写了一些读书笔记,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对此本人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做了笔记,文字虽不严谨,但至少对于本人的论文写作还是有一定参考意义和价值的。
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
在对本课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后,基本了解了谢冰莹的作品和思想理念,为论文的进一步写作积累了内容。
参考文献:
谢冰莹著作:
散文集:
【1】 谢冰莹,《从军日记》[M],上海:春潮书局,1929年;
【2】 谢冰莹,《麓山集》[M],上海:光明书局,1932年;
【3】 谢冰莹,《新从军日记》[M],香港:天马出版社,1938年;
【4】 谢冰莹,《在日本狱中》[M],上海:远东图书馆,1940年;
【5】 谢冰莹,《故乡》[M],台湾:台北力行书局,1957年;
【6】 谢冰莹,《梦里的微笑》[M],台湾:光启出版社,1967年;
【7】 谢冰莹,《生命的光辉》[M],台湾:三民书局,1978年;
【8】 谢冰莹,《冰莹忆往》[M],台湾:三民书局,1991年;
【9】 谢冰莹,《谢冰莹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
小说选:
【10】 谢冰莹,《女叛徒》[M],台湾:国际书局,1937年;
【11】 谢冰莹,《战争的手》[M],重庆:独立出版社,1942年;
【12】 谢冰莹,《姊姊》[M],北京:建国书店,1942年;
【13】 谢冰莹,《圣洁的灵魂》[M],香港:亚洲出版社,1954年;
【14】 谢冰莹,《红豆》[M],台湾: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54年;
【15】 谢冰莹,《空谷幽兰》[M],台湾:台北广文书局,1961年;
【16】 谢冰莹,《梅子姑娘》[M],西安:新中国文化出版社,1967年;
【17】 谢冰莹,《一个女兵的自传》[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
专著:
【1】范桥,王才路,夏小飞,《谢冰莹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
年;
【2】艾以、曹度,《谢冰莹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3】钦鸿,《永恒的友谊—谢冰莹致魏中天书信集》[C],北京:中国三峡出版
社,2000年;
【4】阎纯德, 李瑞腾,《女兵谢冰莹》[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5】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
【6】李夫泽,《从“女兵”到教授——谢冰莹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7】石楠,《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年;
【8】崔家瑜,《谢冰莹及其作品研究》[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
论文类:
【1】 刘加谷,《心灵的轨迹—谢冰莹前期创作简论》[J],中国文学研究,1986,(1)
【2】 孙日融,《谢冰莹和她自传体作品中的女兵形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4)
【3】 孙育群,《<女兵自传>》的精神风采与艺术魅力[J],苏州大学学报,1995,(3)
【4】 徐小玉,《“女兵”阿姨—女作家谢冰莹印象》[J],新文学史料,1995,(4)
【5】 唐潮,《女兵作家谢冰莹婚恋传奇》[J],海内与海外,1995,(5)
【6】 倄龙恩,《“女兵”作家谢冰莹及其散文创作》[J],齐鲁学刊,1996,(2)
【7】 倪锋,《遥念谢冰莹》[J],炎黄春秋,1996,(12)
【8】 以刚,《论谢冰莹及其“女兵文学”》[J],河南教育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9】 朱尧耿,《俏也不争春,只有香如故—谢冰莹创作漫评》[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2)
【10】 梁兆斌,《不能忘却的谢冰莹》[J],文教资料,1999,(4)
【11】 甘和媛,邵荣霞,《忆女作家谢冰莹与战地服务队》[J],武汉文史资料,2000,(11)
【12】 南鹏,《我所知道的谢冰莹》[J],文史博览,2001,(2)
【13】 缪启昆,《被历史尘封了的时代“女兵”——谢冰莹的战地创作及其他》[J],职大学报,2002,(1)
【14】 李夫泽,《月有阴晴圆缺——谢冰莹的坎坷爱情》[J],船山学刊,2002,(3)
【15】 古远清,《永远的女兵谢冰莹》[J],武汉文史资料,2002,(8)
【16】 严农,《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的三次婚姻》[J],文史春秋,2003,(11)
【17】 符号,谢冰莹和《一个女兵的自传》[J],许昌学院学报,2004,(3)
【18】 杨敏敏,《“女兵作家”谢冰莹的小说创作》[J],广西社会科学,2004,(5)
【19】 蒋永国,《对谢冰莹女性意识的发思》[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3)
【20】 钦鸿,《谢冰莹一九三八年抗战日记片段》[J],新文学史料,2010(4)
【21】 唐廉诚,《“巾帼英雄武士风——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的特别抗战》[J],档案时空,2016(3)
【22】 邹梅丽,《浅析谢冰莹不屈不挠的“女兵”精神》[J],湘潮(下半年),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