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68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

一、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主题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颁布施行表明,人们认识环境问题更加深入,认识到噪声给环境和人的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使人们认识到噪音问题的严重性,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加以防治。但该法在实施中存在着许多难以操作的具体问题,单凭一些原则性的法律规范在实践中很难达到立法的目的。

该法对环境噪声污染的界定采用两个标准,一是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二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这样使得许多干扰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噪声不能算是环境噪声,如城市中的低频噪声并未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但却对人体的内脏功能影响较大,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然而却无法得到法律上的保护。

我国的环境噪声防治法对噪声的定义是采用物理学角度来判断的, 以人的说话的噪声值在40分贝--60分贝之间来区分,低于40分贝为安静,高于60分贝为嘈杂。人耳可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而声音的大小是由声音的强度决定的即声波的震动幅度决定的。因此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的组合而成。然而判断一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思考问题的人则可能就是一种噪音,当人处于不同的心情状态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或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我们可称之为噪声。一旦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可见我国的环境噪声防治法的保护范围是有限的。

噪音侵权后,公民如何寻求救济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有三种处 理途径:一是行政机关处理的方式,二是公民向法院起诉的方式,三是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方式。这三种方式既有公权力救济也有私权利救济,看起来手段方式是完善的,但从实际效果上并不理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6条第三款规定: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由此可见对环境噪声污染是由多个行政机关分工负责管理的,难免会造成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中相互推委,不积极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的现象时常发生。近年来全国几大河流污染如淮河、巢湖、松花江、海河的污染事故,难道不是由于政府的不作为导致的环境灾难吗而由于河流污染导致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遭受侵害又能向谁去主张权利呢又能向谁去寻求救济呢遭受侵害的公民只好选择默默地忍受,这无疑使政府的形象在百姓心目中大打折扣,和谐发展的理念难以贯彻。

(二)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环境意识的研究已有不少,提出了如何通过提高环境意识 来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行为,提供了许多有建设意义的途径,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他们认为公众对自身的生存环境缺乏了解源于公众对保护环境的参与意识薄弱,对公众的环境意识调查显示出总体环保意识偏低,同时指出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进步其中一个动力来源是发达国家的民间团体和个体在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方面给予政府和企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被证明是积极和有效的。有的认为提高环保意识政府需要加强以下工作:一是新闻媒体发挥新闻监督的职能,扩大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的覆盖面,使公众时时处处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二是教育部门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两方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基础教育与环境教育相互渗透,良性互动,使每个人的环境意识从小养成,因为未来决策者的环境意识取决于今天的环境教育。

在研究环境相邻关系中,提到环境相邻关系的各方在实现自己的环 境利益时要顾及到环境相邻人的环境利益,为了较好地协调环境利益产生的冲突,要求每个人应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1970年的美国环境教育法案,美国《环境教育法》指出“所谓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认识环境是围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等,对于人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和影响”.

还有在环境教育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农民的环境教育,农民 的环境意识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必须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来推动。

二、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加以立法化,并探讨如何实施环境噪声防治教育的途径,从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改变人们不适当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价值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环境教育应从儿童抓起,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保护环境美破坏环境丑的思想,使他们自觉地爱护环境,培养起良好的环境靠大家的环保意识。

(二)研究意义

人与环境的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当前人类赖以生 存的社会生活环境日益恶化,而且日趋严重,恶化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有必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这也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有助于人们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公民环境权理论的提出告诉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享有许多方面的 权利,然而由于公民的环境意识淡漠,漠视环境权。我国目前大多数人对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的公民不愿主动获取环境知识,忽视自己环境权益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因此教育公民树立环境权利意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教育手段开展环保宣传教育。这样公众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环境参与权。笔者认为公众环境参与权行使的主要问题是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问题,而对个人的环境权意识不足正是教育上的缺失。因此提出政府应承担起公民环境教育上的责任,公民有接受环境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三、论文的结构体系及基本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

一、 环境噪声的缘起及危害

(一) 什么是环境噪声

(二) 环境噪声的产生及其原因

(三) 环境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 宪法中确立的基本人权观念

(二) 公民的环境权理论

(三) 公民的宁静权与对环境噪声的容忍限度

三、环境噪声污染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行政机关解决方式的缺陷

(二)诉讼方式解决的不足

(三)社会团体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四、完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建议

(一)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的实施

1.在幼儿园、中小学、高校开设环境保护教育课程

2.新闻媒体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宣传教育

3.社会团体组织的宣传教育

(二)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修改

1. 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的目的

2. 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的作用

3. 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的意义

4.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各主体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结论

四、论文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特点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比较分析

手段:利用图书馆进行学术文章的收集,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利 用电脑办公软件进行资料整理、论文编辑。

论证方法:比较法、演绎法、归纳法、综合法

特点: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深入分析环境保护方法在环境噪声污 染防治中的作用。

五、资料准备情况

着作类:

1. 陈泉生着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0-6

2. 吕忠梅着 《环境法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 韩德培主编 《环境保护法教程》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 蔡守秋 《环境资源法学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5. 王泽鉴 《民法物权 第一册》(通则。所有权) 2001年10月版,《民法物权 第二册》(用益物 权。占有)2001年9月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6. 陈华彬 《德国相邻关系制度研究--以不可量物侵害制度为重心》载《民商法论丛》第4卷, 法律出版社 1996年版

7. 曹明德 《环境侵权法》 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8. 杨立新 《侵权特别法通论》

9. 江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精解》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10. 王利明 《物权法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 王明远 《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2. 陈泉生 《环境法学基本理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

论文类:

1. 蔡守秋 第三种调整机制──当代环境资源法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2003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 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3-10-30

2. 徐祥民 宪法中的“环境权”的意义 2006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6-9-20

3. 陈泉生 论可持续发展法律价值取向 20002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2-12-24

4. 吕忠梅 论公民环境权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学术文章 2002-10-15

5. 那力 论公众在环境事务中获得信息、参与决策、诉诸司法的权利 2001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 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2-12-24

6. 吴志良 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2001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2-12-24

7. 赵惊涛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2005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 文集 2005-11-14

8. 周 珂⑴ 王小龙⑵ 论我国环境教育的法制化 2006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年会论文集 2006-9-19

9. 赵惊涛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2004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4-8-30

10. 张爱军 牛建平 环境侵权诉讼的困境与对策 2004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 文集 2004-8-3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