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综合治疗 伴焦虑症状原发性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除了躯体症状以外,有些患者还伴有焦虑症状,两者互相影响。笔者对50例高血压病的躯体症状和焦虑症状,采用了综合治疗的方法,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所病人中筛查符合原发行高血压诊断标准[1]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2]评分大于50 分的50例患者。治疗不前平均收缩压为(142±8.5)mmHg,平均舒张压为(92±7.8) mmHg。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40~72 岁,平均(46.5±12.3)岁,病程1~10 年,平均(4.8±2.3)年。就诊时临床表现 躯体方面:头晕,头痛,眼花,耳鸣,无力50例,心前躯不适31例,就诊时听到主动脉瓣第二音亢进41例,第四心音12例。均无器官损害现象,心理方面:治疗前SAS平均分62.2±10.3。
1.2 治疗方法 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
1.2.1 针对躯体方面的治疗[3]
(1)限制钠摄入,如食盐6 g,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2)适当体育活动,以减轻体重。(3)药物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单独或联合使用降压药。如:利尿药-氯塞酮25~50 mg,每日1次;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10~20 mg,每日2~3次;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5~10 mg,每日3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12.5~50 mg,每日2~3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氯沙坦50~100 mg,每日1次。治疗后平均收缩压为(132±7.2)mmHg,平均舒张压为(84±6.8)mmHg。
由于高血压治疗的长期性,患者治疗依从性十分重要,采取医患之间保持沟通与联系,(经常性的)让家属和患者参与制定治疗计划,鼓励患者家中自测血压。一般使患者在3~6个月内达到血压控制目标。
1.2.2 针对焦虑症状的治疗
在积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同时,采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清除焦虑症状:(1)首先矫正患者对高血压病的非理性认知:定期给患者讲解疾病的一般常识,如患病率,病因,病程,预后,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建立战胜疾病信心。(2)行为疗法:很多患者因为躯体不适,担心,烦躁而正常行为受阻,影响了日常生活,反过来又增加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安排每日活动计划。鼓励忍受各种不适,去做该做的事情。(3)认知疗法:首先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焦虑症状,适由高血压继发的,有焦虑症状的并非完全坏事,因为焦虑可以提高自己有某种危险存在,鼓励患者忍受焦虑,接受焦虑,做自己该做的事情。(4)鼓励患者每天2~3次练习直接放松[4]并让患者认识到放松有助于血压的降低及心情平静。(5)其它疗法:如音乐疗法,气功疗法等。(6)抗焦虑药物:全部病例选用帕罗西汀,早1片10 mg口服。
1.2.3 疗效评定
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随诊3个月未见复发。有效:症状和体症减轻,诊3个月未见症状加重。无效:症状无改变。
1.2.4 统计方法
采用STATA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 果
经过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50例患者中,痊愈47例,有效3例。治疗前后SAS平均分比较结果见表1。表1 5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SAS平均分比较(略)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的高血压可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高血压的防治过程中要考虑到引起该种疾病的多种因素,针对疾病的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可控制高血压的发展。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病易反复发作,病人经常出现不良情绪,如焦虑性情绪障碍等。本文通过对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进行躯体症状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疗法治疗伴发焦虑症状达到了加快控制疾病的速度,这在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7.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11.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2.
[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