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透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8973 日期:2023-08-16 来源:论文网
摘要:在剖析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精神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以及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全面探讨了我国体育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多元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改革和发展,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 以人为本的正确理解
1.1 以学生为本
一是要把培养学生成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及归宿。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论文百事通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成才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素质如何,是检验教学工作成效的最终目标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一定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帮学生所需。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人翁作用,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但关键是人的主体性发展。因为主体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它包括自觉性、自主性、自为性。主体性的发展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所以体育教学中一切教育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以教师为本
在高校,再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还要以教师为本。体育学中以教师为本,就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讲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落实以教师为本,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其次,必须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再次,必须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2、“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渗透
当新世纪钟声敲响之时,我国体育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有了大跨度的发展,“健康第一”思想受到广泛认同,而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体育与健康”体育课程,则更是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作了完美的诠释。可以说,体育与健康在体育教育中的握手昭示着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2.1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设置新的教学目标
终身体育思想正逐步由虚无、抽象走向现实。在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无论是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力,还是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主张“健康第一”,其核心思想都是在承接以往体育教育传授三基,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对体育教育在人性化、人本华发展方面设置更新的目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既注重眼前,也顾及长远,在学习三基,增强体质的同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体育能力和体育的行为习惯。
2.2 设置符合大学生兴趣,可为其终身参与的教学内容
要体现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尤为重要。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为大学生提供其力所能及的而又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方面。
经历义务教育于高中阶段体育教育后,大学生往往在体能与技能两方面已具备较高的水平,在众多体育项目中,其个体的倾向性突出。因此,高校体育课必然以选项课形式为主。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范围更广的选择空间,以开拓起体育视野,激发起体育兴趣,增加其运动自主参与的比例。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准则。具体地说,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不能简单得把高校体育看成是跑、跳、投以及球类活动上。要发掘体育文化的内涵以满足高校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选取适宜发展学生身心的内容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2)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教学内容必须保持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规律性,更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真正为学生所用。
2.3 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是体现最显性的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基准,体现方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如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探索式教学、互助式教学、小团体教学等,通过各种教学法的尝试,在大学生体育能力锻炼、体育情感培养,体育参与过程中的成功体验等方面,积极探索,调动大学生运动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在逐步形成其成熟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养成稳定运动习惯。
不同体育教学模式的灵活使用上,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长期以来,受前苏联单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局面。偌大的中国体育教学只按照一个模式进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教学应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采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兼顾学生身心、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的教学模式。让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能够寓教于乐,授人以渔,使人享用终生。同时,通过体育教学中学生互动行为的引导,发展其个性、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起到其独特的作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4 评价要侧重于定性评价
以往实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承接较多的应试教育的做法,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简单化,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体育教学评价应体现人文精神,回归评价本质的内涵,即评价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考试成绩运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者侧重点不同。定量评价强调的是数量计算,如:时间、速度、次数、远度、高度、重量等,以教育测量为基础。特别是它以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特征为世人所推崇,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以选拔、甄别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需求。这种定量的评价往往只关注可测性的行为,强调了共性、稳定性和统一性,并且过分强调纯技术和知识点的测验。不可否认,这种定量化为主要倾向的评价标准,以统一标准的形式确定了“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分数的形 式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但从评价的过程看,在这种评价标准基础上进行的评价有其缺陷,重视评价标准的共性和统一性而忽视了个性和灵活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注重的是结果本身,而忽视过程,没有考虑如何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和能力 发展。
定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质”方面的发展,关注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强调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系统的调查,并对个体独特性做出“质”的分析与解释,是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一种评价机制。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设计创编能力、个体差异、努力程度往往缺少科学的评定。如果说对其有一点权重,也只是凭经验进行的主观操作,因而丧失了客观性,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课程评价,实现考试成绩从应答性考试向创作性考试转变,建构发展性的考试评价观,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试评价改革中,应大力提倡和使用定性评价方法。但是每种方法的使用都有其前提条件,离开了前提条件谈方法的运用,则无法做出正确的结论。一方面,定性评价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另一方面,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平时勤于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再者是对学生的发展通过分析、整理作出判断,这可能要耗费教师很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较好地完成。否则流于形式的话,只会带来更大的被动,造成更多的失误。因此,对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如果评价目的是有选拔功能的,便进行量化评价;如果目的是改革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反馈教学意见等,则应提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释放评价的教育功能,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学生作为评价的对象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评价的方法、原则和内容等完全由评价者决定,被评价者没有主动选择的余地。现代教育思想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育教学也应如此。体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体育教学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二是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对体育的自觉参与精神。三是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和差距,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 结语
“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在西方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已得到充分实施,在我国仍然是个新课题,他在体育教学中的事实必然导致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形式、内容选择及评价体系的一系列巨变。
在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体现人文精神,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及时更新体育教育观念,进一步认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内涵,并在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设定、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优化、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使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已在我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真正渗透进“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参考文献


[1] 陆惠珠.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6):20~22
[2] 曲宗湖. 体育教学模式问答.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 逄锦聚. 对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若干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4,(8):8~10
[4] 施常州. 大学语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4,(8):37~38
[5] 曲宗湖,顾渊彦.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