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入为主 重点突破”的语文课堂教学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先入为主;突破重点;精讲多练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学生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的民主和自由。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本人探索出了“先入为主,重点突破”的教学法,即把“教时”变为“学时”。
所谓“先入为主心理”与第一印象相同,指人们首次接触事物的直观印象,影响人们对这一事物全面了解的心理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先入为主这一心理影响着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陷入事物在人们心里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新课程实施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公民所具备的基本因素。
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时代,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他的核心素质。小而言之,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质量;大而言之,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一个人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必须从小抓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主旋律,其道理就在于此。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形式等方面,改变过去中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促进学生主动、和谐、自由、完整、可持续、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一、指导思想
1.《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语文教学应在平时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把以教师教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组织教学、训练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完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动口、动手、动脑;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吕叔湘先生指出:“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语文教学改革着重探讨如何从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途径。“关于教学法,一些做过教改实验的教师有共同的经验,归纳起来有几点,最重要的一点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教师讲为主变成以学生学为主”。“先入为主,重点突破”教学法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思想,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理论依据
1.从学习汉语言的规律看:汉语言的特点决定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靠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充分阅读,用心感悟,反复揣摩,不断积累运用,他们才可能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2.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大脑皮层上的痕迹,总在以先入者为主,后入者难以取代前者,故我们不得不尽量地抢先形成好的神经网络,使之烙上好的痕迹;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之分。而先所学习的知识对后所学习的知识有抑制影响作用,因此,在讲读课文时从重点问题入手,抓住主要内容,删去可讲可不讲的东西,以求在学生大脑皮层上烙下重点内容的痕迹,故命名为“重点突破”即精讲多练。
三、方法步骤
课堂教学改革要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作为根本任务。所谓“训练”不能单纯以做几道题来代替整个“训练”过程,把新授课上成练习课;不能把“训练为主”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讲析仍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即讲重点讲难点。
1.对所有学生在自学后都已懂的问题,原则上不讲。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浪费时间,但此时要问学生有没有不同意见或新的见解,如果有要予以鼓励和表扬。
2.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讨论后解决的,则由学生答出;学生不会的再由教师补充更正。
3.对于没有学生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讲解,这类问题多是难度较大的倾向性疑难问题,但教师不要急于告知现成答案,而是可以采取师生讨论典型启发的方式进行点拨。这时不能就问题讲问题,而是要重在通过讲解典型的问题,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规律层面,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排除“障碍”。同时提醒学生在完成当堂作业时还要注意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
4.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激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如沐阳光,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教师通过适当中肯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既能使学生得到激励,又能使学生从鼓励中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感知不足,在感知不足中更加努力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分析,去论证,去探究,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