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兴趣对于初中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根据作者本人的经验介绍了四种激发和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兴趣 巧设悬念 教学方法 培养信心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起求知欲,就能更专心地听讲,积极地思考。然而升入初中后,有些学生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觉得数学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把数学学好。那么究竟该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呢?
首先,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位教育学家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数学教师最好能在每次课上都设计个有趣的“开场白”,这样,上课一开始就会充满趣味,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在这种情感驱动下,学生会对此次课堂上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充满好奇,从而提高课堂听讲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时,先问学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会想到折纸法、剪拼法、度量法。然后进一步问:这样剪拼起来恰好就是一个平角吗?度量的三个内角和会不会是179度或181度呢?这样自然而然就引出了新课内容。相信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其次,利用各种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思考的积极性,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于那些比较难懂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量做到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向学生解释,并尽可能使其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们感到原来这些内容并不那么深奥,自己也能理解能学会,甚至有的新内容老师刚点拨一下,许多学生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进行了“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这无疑也会极大地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信心和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所以,如果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完全丧失了信心,那么他也很难再对数学感兴趣了。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是至关重要的。常说的数学“学困生”,往往是越学越感到厌烦,这很大程度也是由于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受到的鼓励也少,对数学失去信心和兴趣所致。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为他们创设舞台,让平时不爱说话或不善于说话的学生发表意见,并且多加鼓励,少批评,树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学习的信心。其次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能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营造出师生间的真诚和友谊,让学生感受到没有教师的压抑,不受拘束地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最后,教师应扮演好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随时关注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做到未雨绸缪,为学生架设成功之桥,让他们能经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感受自我体现的乐趣,感受成功之悦,从而激起再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对数学“乐之”,就需要使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并保持兴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上是我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的三种方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情况,需要我们接着去探索,需要我们进行长期不懈的实践与理论升华。这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而是一项持久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庞广.初中数学课的趣味教学.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