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由此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对数学课堂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阐述了情境创设要注意的三大方面问题,以此达到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魅力,进而达到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创设 趣味性 实践操作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头脑里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效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渴望。”可见创设问题情境之重要。在此笔者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几点认识,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或模拟游戏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案例一:在教学概率问题时,我们不妨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受骗人乙,其余同学作为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3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上或正面朝下,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过路人乙听了后心想:“同时朝上或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我们只给5元,有门!”这时下面的同学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这个游戏,同时抛出问题:这个游戏公平吗?这个问题情境使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一种骗人的游戏。
新课程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创设故事、寓言、新闻、游戏等趣味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一般要经过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发展阶段。动作思维是一种初级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其他两种思维的快速发展。而实践操作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设计问题情境,通过探讨、归纳、总结,从而发现规律。
案例二:一个梯形,只剪一刀,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形四边形?矩形?若不能,至少需要几刀?教师应准备普通形状的梯形纸片若干,并进行适时的提示:若要拼接,需要相等的线段,应如何剪?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后展开讨论。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所以教师们常创设一些操作型实验情境,借助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感知,从而进一步抽象、上升为理论知识。
三、情境创设要有矛盾性
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学生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创设一些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矛盾型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
案例三:在进行“一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课时教学时,可以给出这样的教学情境资料:
移动公司移动电话的收费标准是:每月缴月租费20元,通话费0.20元/分(包括主叫和被叫)。该公司推出两个优惠项目。项目A:接听1元包月,即一个月只收1元的接听电话通话费,其他收费不变。项目B:缴60元打90元,缴100元打200元,缴200元打500元。例如缴100元,1个月内最多可使用200元(含月租费和通话费),超过200元的部分仍按0.2元/分收费。请问同学会选择哪项服务?由此吸引学生进入思考讨论,进而引发争论、质疑。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真正的解决途径。创设有效的矛盾型情境,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把问题的情境设置在蒙眬处、关键处,“矛盾”因蒙眬而“美丽”。让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境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望,真正达到主动参与的实效性。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要注重的还不止这些。例如还要注重各学科的互助性等。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再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去。因此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及时唤醒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使其思维得以充分发展,同时能让学生领略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