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新论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改革的延伸和深入。由于学生的阅历与知识结构、信息渠道与信息整合能力、理解与分析问题能力的不同,高中生已经养成了自学与独立思考的怡情养性习惯,具备了“自学”与“自教”语文的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去牵制他们,而是放心、放手去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语言课程改革的延伸和深人,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全面深入推进我们高中语文的课程改革,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同仁面前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课程改革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性质。在整个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要算语文学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外延最大,人数最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学科的启蒙教育已由原来的学前教育延伸至“胎儿教育”;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把家庭语文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购买大量激发孩子识字、阅读、写作兴趣的语文读物,着力培养孩子会话、作文等语文能力,它为孩子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奠定了必备的基础。按照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uJ(睨’要求,我们现今的初中毕业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写作和会话等语言能力。基于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有理由和信心提出:高中语文老师,请你用“放手——牵手——放手”的方式教语文。
一
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放手”,给出学生自由振作奋飞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是十分民主的,他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论语》里面描述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讲课”与“听课”的民主场面,课堂里没有“威严肃杀的氛围”也没有正襟危坐的“主题内容”定调,先生只是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治国想法罢了,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大家不分长幼,畅所欲言,各讲各的治国方略,各谈各的理想抱负。大家纵横侃侃,无所顾忌。在这节课里,师生平起平坐,孔子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容器”。师生问是一种融洽的探讨和研究学问的朋友关系。实在是最早的民主语文课堂,也是最早的“放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一文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存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众所周知,学生的语文兴趣是从多个渠道获得的。它可以从与一个擅长交谈的作家那里获得,也可以从泥巴裹满裤腿的幽默的老农那里获得;可以从优美的诗文朗诵会里获得,可以从一次动听的故事会中产生,还可以从自己亲身上课的体验中培养,今天,更多地还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获得。总而言之,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的获得是多样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的智力,这是“放手“的第一个理由。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他说“我们要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注人了新的活力,给学习高中语文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便捷,学生通过电子阅读物、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的语文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某些知识层面和领域里,或许我们还比不上高中学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什么要以“权威”自居呢?这是应该“放手”教学的第二个理由。
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早就告诉我们:“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他旗帜鲜明地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人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这样做!
记得我在两年前放手让高一、高二学生“自己学语文”、“自己教语文”的那些日子,师生之问的那种学习语文的乐趣无与伦比。我印象最深的是让学生去完成高一下学期“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内容。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会将王羲之的生平逐一讲个够,然后逐句讲解《兰亭集序》,再发展到重复讲解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词法句法篇法等。学生上课时会按照我的意图做好笔记,然后囫囵吞枣地“吃完”,至于他们需要哪些,能够消化多少,,真正掌握多少,我是无法预测的。过去所上的《兰亭集序》,学生课后对王羲之兴趣不浓,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至于问到古代文人为何要“曲水流觞”,更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更觉得纳闷的是,我为了上好《兰亭集序》,准备了四个课时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可是收效并不理想,学生对王羲之的了解非常肤浅,正中了叶圣陶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费”,难以达到“多快好省”。基于有了以上教训,我在完成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教学任务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决定让他们当“老师”,我来当“学生”。同学们高兴不已,也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与兴趣。
本次课,我将学生设计为五组,全体组员都去准备,最后各组由三名同学讲课。先讲的第一组是这样做的:1、系统介绍王羲之书法特点;2、展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图片;3、王氏书法的价值与珍藏价值;4、王氏书法的流传;5如何欣赏王氏作品。
第二组的做法:1、介绍王羲之生平、兴趣、爱好;2、解说王羲之书法的风格;3、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内涵。
第三组先从王氏书法的“十七帖、姨母帖、快雪帖、平安帖、奉橘帖、雨后帖、-N帖、初月帖、讲到“何如帖”;然后从王羲之书法的美学原理讲到它的价值论乃至它所具有的哲学思辨,真叫我佩服不已;第四组的讲法却不一样:他们更多地给大家以知识的“链接”,先讲他们对王羲之的解读,然后讲到辩才和尚与王羲之弟子的事,他与唐太宗有趣的故事,然后才讲到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的神话传说,最后归纳“文房四宝”与书法的关系。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轮到第五组,他们用故事开头,先说“钱万贯”的“一壶酒”与“一湖酒”的故事,再说钱万贯与王羲之“一活鹅”与“一河鹅”的传说;再介绍王羲之贴对联“福无双星今日至,祸不单行日夜行”及“王羲之寻明珠”等,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鸦雀无声。
最后,同学在归纳时强调:王羲之是“书圣”但又不是“书圣”,他的成功是由于自己的刻苦勤奋,是“术业有专攻”的体现,当然,他的成就也与当时皇帝喜欢书法有关!当有人说到这里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第一组的组长此时有意对我发问道:老师认为我们的讲法对吗?我连声说道:“对,对!”。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同学们在总结自己上这个课的情况时说:这种课都是我们自己准备的,我们“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样的课,我们大开眼界。在自己给自己评课时,同学们认为:第一组知识介绍详细,但展示的过程太快,老师讲课不是这样的;第二组的讲课幽默,口齿清楚,内容丰富,但缺乏生动;第三组知识容量大,多媒体内容异彩纷呈,不足之处是过多依赖电脑;第四组讲得经典,善于交流与沟通,不足的就是故事讲完后没有总结;第五组讲得风趣幽默,有交流,故事吸引人,但知识性的东西太少,与老师还是有较大差距!……我听罢这些评课,觉得学生仿佛一夜之问成长了许多,他们是那么的可爱,又是那么的好学。这足以说明老师与学生的差距本来就不大!从那以后,我把教学的任务和时间给学生留出了很多,我觉得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这个时代的高中生,他们有发现知识的能力,也有选择知识的能力;这个时代的高中生。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通畅;这个时代的高中生,他们有能力主宰自己的语文,当教师的,无非是给他们以信心,给他们以方法,给他们以工具,然后拉着他们一把,牵着他们走一程,如此而已!
三
其实,学生通过十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怎么学语文,他们大都心里有数。当老师要做的,是要研究如何发展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手把手地教知识,讲知识。
从当代语文教学观看来,我们的教学必须从传统的三个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更多地研究和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
当今的语文教学,只有认真贯彻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我们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既然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又十分愿意接受这种方式,我们为何不去因势利导,放手发动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应该用建构主义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情境”,积极去培养“协作”,主动去争取“会话”。记得前年新学期我曾给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自己教学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当时把他们分成四小组,各小组都去做了认真的准备,学生各自派了三位代表,先后登台讲解毛泽东的大作。同学们认真查阅了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许多资料和图片,把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事迹讲得头头是道,然后将毛泽东参加革命后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联系起来,各自展示了表现毛泽东革命英雄气概的图片,认真归纳了毛泽东的为人、毛泽东的作文、毛泽东的“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情与壮志。学生们对“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有了深刻的理解。整个课堂形成了“情境”、“协作”、“会话”的氛围,充满了争辩与交流、最终达成共识的气氛,收到了预期的良好学习效果。
多元智能理论是近年来广为课改领域推崇的教学理论,适用于指导我们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的《智力的结构》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u4J(我们高中语文老师应该去研究和发现并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听说读写能力,运用数字进行推理、演算能力,还有丰富的感知、辨别、欣赏和表达音乐的能力,更有利用三维空间即对线条、形状、色彩的表现能力,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去思考和发现罢了。一旦我们注意研究和发现,我们就会自觉与不自觉地让学生来参与教学,甚至主动邀请学生来当“老师”,这个时候你尊重了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得到空前的提高,你的教学就会变得更加轻松自如。实践中,我在教《荷塘月色》时,曾将月下荷塘的荷叶、荷花之美的描写交给学生去归纳,他们有的用绘画的手笔写下荷花亭亭玉立的画面,有的用音乐的形式描写了荷花的清香,无不令我感动。记得讲自居易《琵琶行》时,我把描写弹奏琵琶的音乐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出人意料地就有擅长弹奏琵琶的同学用琵琶把“间关莺语花底滑,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节课,同学们自己领悟了什么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什么是“铁骑刀枪突出呜”。有同学在分析时指出,假如自居易没有被贬的经历,无法对音乐有那么深刻的认识,所言正是!由此看来,我们不能低估学生。
诚然,教学改革不是凑热闹,也不是走形式,更不是摆样子。它不是一哄而上的全“放手”,也不是事无巨细的死“牵手”。它需要研究琢磨,需要分析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师自己。假如我们把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我们的学生会主动与我们合作,主动尊敬我们,更加爱戴我们,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会更加得到充分的体现。望此文能作引玉之砖。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