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成败的关键之一是老师的"讲"。由于高三历史已进入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老师讲什么,不讲什么,讲多点还是讲少点,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影响着老师讲课的效率,学生高三复习的效果。笔者认为: 老师要在充分了解高考方向、教材和学情情况下,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讲",向课堂要效率。
一、概念讲透
考查概念最能反映出考生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度。考试时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概念要讲清楚才能防止学生学习中出现偏差。例如:关于君主立宪制这一内容,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是什么?发展完善的过程如何?有什么影响?我们还要了解德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确立的?有什么特点?德国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区别?还要了解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对"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有了一个丰富的了解。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拓展,讲清概念,从而帮助学生解决易混点、易错点,从而在学习中牢固掌握概念。
二、探究讲实
成功的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从"是什么"中去探究"为什么",能够评价证据,拥有批判与反思的思维能力。如在复习"必修一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时:
老师提供整合材料--是什么:
饱受战争之苦的西欧,满目疮痍。……英国政府在其1947年的白皮书中称:"不列颠已处于危险之中"。它缺煤,缺粮缺电,开春以后又遇洪水为患,全国工厂有一半停工。……西欧其它国家也出现了经济崩溃的迹象。法国居民每日口粮只有6盎司,德国的英美双占区的工厂3/4关闭,物价飞涨。……严重的经济状况引起社会动乱。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要求学生逐项探究:得出结论--分析结论--评价结论
三、题型讲全
老师要尽量收集不同类型题目进行讲解并进行变式训练。如选择题有材料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逆向性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等。而材料选择题又有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图表型材料选择题。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又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老师对不同的题型要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出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技巧,总结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方法,使学生解题有法可循,有章可依,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史观讲新
史学观念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我们除了要在教学中继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外,我们还要与时俱进,运用学术界新的史观来统领我们的教学,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已经为我们的老师所广泛接受,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社会史观以及生态史观等学术领域的新观点。如讲述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扩张后,对哥伦布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下列知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4)根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对待"哥伦布日"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观念?
五、史识讲通
历史认识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在学习主体的积极介入下进行的。在认识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老师则应该注重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古今联系,时事触觉敏感。要以主干知识,特别是与时事、热点问题紧密结合的知识,作为"连结点",引导学生把分散于教材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连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挖掘出其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中外打通、书本打通、历史与现实打通,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升华。让学生以古鉴今,升华智慧,理解问题,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教育学生,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用问题借鉴现实,将过去的历史激活,站在时代高度诠释历史现实,给史实注入全新的活力。
六、考点讲全
例如:"分封制",是古代史部分先秦一章给出的考查点之一。首先,要从微观上引导学生领会什么是分封制?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实行分封制对西周有何意义?之后,又要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到,除西周之外,哪些朝代也采取了分封制?汉朝、明朝的分封制情况怎样?分封制的结果如何?分封制与郡县制、行省制度等行政区划的比较?哪些国家也采取了相似的做法等。
总之,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实质上是认识的不断发展过程,它是符合认识运动由量变到质变、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客观规律的。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防范急躁冒进和无所作为,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发挥历史学科老师"讲"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率。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