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ematical model of encapsulated ice storage | |
提要 给出了冰球式蓄冰罐蓄冷和取冷过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载冷剂与冰球间的相互作用、冰球的相变换热特性以及蓄冰罐的热损失。编制了求解程序STAIT,利用该程序计算了8个不同的蓄冷和取冷工况。对比结果表 明,利用STAIT模拟的结果与实测结果非常接近。 关键词 冰球 冰蓄冷 数学模型 模拟 Abstract Presents a mathematical model describing the freezing and melting processes of the ice-storage container with encapsulated ice in spherical capsules and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lycol and the capsules, the heat exchange performance of the capsules and the heat loss of the ice-storage container. With a computer programme called STAIT developed to solve the model, simulates several cases including freezing and melting processes, and compares predicted results and experimental ones and shows a good fit of them. Keywords encapsulated ice storage spherical capsule mathematical model simulation | |
|
为了验证上述模型是否合理,笔者利用STAIT计算了若干个工况,并与深圳中电大厦门冰蓄冷系统的实测结果进行了比
较。
3.1 深圳中电大厦冰蓄冷系统的简介
深圳中电大厦是我国第一家正式运行的冰蓄冷系统,其蓄冰系统部分如图2所示。
图2 深圳中电大厦蓄冰系统示意图
1995年6月,清华大学热能空调教研室赵庆珠教授应邀对该系统进行了实测。此次测试包括单罐的蓄冷取冷过程、双罐串联和并联的蓄冷取冷过程。本文中的实测结果摘自此次实验的测试报告[8]。
3.2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利用STAIT程序,笔者计算了表1所示的8个测试工况下的蓄冷和取冷过程。图3至图10分别给出了这8个工况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表1 STAIT计算工况
工况编号 |
状态 |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
流量/m3/h |
1 |
单罐蓄冷 |
13日20:21 |
14日7:52 |
361.9 |
2 |
双罐蓄冷 |
13日20:21 |
14日7:53 |
315.8 |
3 |
单罐蓄冷 |
14日18:32 |
15日7:53 |
360 |
4 |
双罐蓄冷 |
14日18:32 |
15日7:53 |
314 |
5 |
单罐蓄冷 |
15日20:23 |
16日7:53 |
360 |
6 |
双罐蓄冷 |
15日20:23 |
16日7:53 |
314 |
7 |
单罐蓄冷 |
15日10:33 |
15日14:18 |
191.6 |
8 |
双罐蓄冷 |
15日16:33 |
15日20:20 |
179.4 |
|
|
|
|
从图3至图8可以看出,蓄冷开始时,载冷剂的温度下降较快,当降至-4~-6℃后,载冷剂的温度几乎不再下降。这说明冰球结冰前水温下降较快,而一旦开始结冰后,冰球与载冷剂间的换热是非常稳定的。不论是实测还是计算结果,都反映了这一规律。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不论是单罐蓄冷还是双罐串联蓄冷,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均吻合较好。
|
从图9和图10可以看出,取冷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出口水温上升较慢。经过一定时间后,出口水温上升较快,逐渐接近入口水温。计算和实测结果均反映了这一趋势。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除取冰开始的段时间里计算和实测有些差别外,二者相互吻合很好。造成上述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实际开始取冷时冰罐中的结冰率沿程并不均匀,而模拟计算时却采用了相同的结冰率。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给出的数学模型定性上与实测结果完全一致,定量上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提出的冰罐模型是合理的。
4 结论
本文针对冰球式蓄冰罐的换热特点,提出了以单个冰球换热特性为基础的冰罐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载冷剂的掠过冰球的换热、冰球内相变换热、冰罐的漏热等因素。并编制了求解冰球式蓄冰罐的换热特性的程序STAIT。利用STAIT程序,计算了8个不同的蓄冷和取冷工况,并将计算结果与深圳中电大厦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冰球式蓄冰罐的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了蓄冰罐的特点,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很好,可用于研究冰球式蓄冰罐的热工特性。
5 参考文献
1 AIR. 蓄冷设备热性能指南,1994。
2 李华坚,陈建平,空调系统的蓄冷调荷技术,暖通空调,1992(5)
3 T B Jekel, J W Mitchell and S A Klein. Modeling of Ice-Storage Tanks. ASHRAE Trans. 1993: 1016-1024
4 赵庆副教授,蒋久轶,冰球蓄冷过程的传热研究 第一部分:冰球蓄冰过程的数值模拟。1994年暖通空调年会论文集。
5 赵庆珠,蒋久斩,冰球蓄冷过程的传热研究 第二部分:融冰过程的传热分析,1994年暖通空调年会论文集。
6 W M罗林诺等主编,传热学应用手册(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55。
7 蒋久轶,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硕士论文,1994。
8 赵庆珠,李吉生等,深圳中电大厦蓄冰空调系统测试报告,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