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梗死性痴呆46例有关因素研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98036 日期:2025-03-26 来源:论文网
作者:罗桂根 邓志敏 罗友根 伍吉云

【关键词】 多发脑梗死;血管性痴呆;同型半胱氨酸
  引言
  多发梗死性痴呆(MID)是血管性痴呆(VD)中最常见类型,占VD的39.4%[1] ,除以智能障碍外,有生活能力障碍合并精神症状,如空间记忆障碍、外出迷路等行为、情感异常、幻觉、妄想等,加重社会和家庭负担. 为此我们收集46例患者加以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200401/200612我院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住院和门诊患者共282例. 其中MID 46例,发生率16.3%,经过详细病史询问,按照MID诊断标准[1]和MMSE痴呆评分标准,明确诊断为MID. 精神症状由精神科医师并结合BPRS量表确定. 46例中男31例,女15例. 年龄61~89(平均76)岁. 合并高血压36例,糖尿病 16 例,高血脂 32 例. 头晕、头痛36例,睡眠障碍32例,失语18例,偏身感觉障碍20例,一侧肢体瘫痪21例,假性球麻痹23例,掌颏反射阳性21例,锥体束征阳性30例,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12例. 认知功能障碍46例;理解力、执行能力、自我整理障碍46例;言语表达障碍28例. 空间记忆障碍如外走迷路 16例,行为异常23例,生活不能自理36例;表情淡漠、低落、迟钝17例,焦虑、幼稚、恐惧13例;思维迟缓16例,疑病、嫉妒妄想13例;幻听、幻视8例. 46例中CT和(或)MRI显示为多发的大小不等脑梗死灶、白质疏松、脑萎缩. 梗死病灶部位为腔隙性梗死38例,基底节及侧脑室旁梗死病灶44例,额、顶、颞、枕叶梗死32例,丘脑梗死10例,脑干梗死5例,小脑梗死2例. 白质疏松为双侧脑室周围不对称性低密度区37例;以脑室系统不对称性扩大为主及皮质萎缩31例.
  2 讨论
  MID发生是多次发作脑梗死造成累积性脑组织破坏,导致脑功能障碍产生的痴呆,已报道占VD的39.4%[1]. 其发病与年龄、高血压、梗死的部位、体积、梗死次数有密切关系. 病灶体积大、数目多,部位重要,病情越重,越易发生痴呆. 本组多发腔隙性脑梗死38例,好发在基底节区核与核之间、核与皮层之间梗死,广泛的纤维联系和皮质结构的完整性破坏、使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痴呆. 转贴于   痴呆病理特征是脑神经原纤维缠结和大量老年斑的形成,而神经原纤维缠结主要是聚积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如维生素B12,B6和叶酸的摄入不足等影响Hcy代谢,导致高Hcy血症. 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高Hcy,在复发性脑卒中患者中尤其明显. 血浆Hcy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大量的研究表明,高Hcy诱导产生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和聚积,与VD和(或)变性性痴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本组患者早期在陌生的环境中迷路,行为异常、情感障碍和生活能力降低或丧失. 尽管MID痴呆的核心症状是认知功能的进行性下降,而突出的行为和精神症状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MID诊断,本组观察发现有 2 次以上脑卒中病史,首次脑卒中后 1~3 a,一旦智能进行性减退,应定期进行MMSE检测,动态头颅 CT 或 MRI 复查争取早期诊断,并与阿尔茨海默病(AD)鉴别. 轻度AD患者攻击行为、日夜节律紊乱症状比VD患者要重;而VD患者的早期情感障碍、焦虑、恐惧症状表现突出,尤其在躯体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可能与肢体活动受影响、生活自理困难有关.
  预防脑卒中反复发作是治疗MID关键,应用改善脑循环、促进脑代谢的药物,补充维生素和叶酸,结合高压氧及康复训练、心理等综合性治疗MID会收到较好效果[2]. 因造成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极为复杂,可用尼莫地平舒张脑内的小动脉,抑制钙超载、减少自由基的生成而产生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提高神经元对缺血损伤的阈值. 利培酮门诊治疗精神症状患者耐受性、依从性好,不良反应轻,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 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0-272.

  [2]李威,孙博谦,李昕华.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3):300-30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