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2018优秀范文8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81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论文写作,笔者认为论文写作中的论文大多指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作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今天该网为大家推荐一篇论文写作,供大家参考。

论文写作2018优秀范文一:TPM在京东方液晶显示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的意义

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液晶显示面板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于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企业外部,要求企业的新产品生产具有较好的时效性;迅速应对市场的需求动向;有效应对商品价格推移下调的运营压力;保证高度的产品质量;资源节约、能源节约等等。

企业内部,要求设备保持较高的有效稼动率;保持较低的原材料损耗,如玻璃基板的破损;尽可能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和加快各工艺的生产节拍;严格管控工艺异常情况和异常反馈速度;有效的管理设备的各种备品备件;避免人员出现断层,及其造成知识结构差异及工作效率低下等等。

要想圆满解决这些需求,“成为显示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京东方的企业愿景,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先进的、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彻底改善企业体制,不断满足企业外部的各种需求,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1.2TPM的研究进展

1.2.1TPM的发展历史

1951年以前的设备管理是事后维修。这种管理方式下,设备不进行维护和保养,只进行设备故障维修。其特点是坏了才修,不坏不修;其优点是充分利用了零部件或系统部件的寿命,设备的维修费用最低;其缺点是非计划性维护和保养,停机时间和时长都无法确定,材料、人员、技术准备都没有,交货期无法保证,而且有的设备故障无法修复,造成设备的永久损坏,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

1951年后,生产维修体制主要为预防维护,以前苏联为首的计划预维修机制和以美国为首的预防维修机制为主,这种体制以摩擦学为理论基础,属于TPM,即以时间为基础的维修。其特点是计划性、周期性;优点是可以减少故障停机,将潜在的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缺点是受计划准确性的影响,可能产生维修过剩,造成设备稼动率较低,或者维修不足,造成事后维修。这种预防式的维护保养对延长设备寿命有很大帮助,目前京东方工厂有很多维护保养项目都釆取这种方式,如定期注油等等。

从1960年开始,进入了保养预防时代。其特点是企业不但对设备进行使用、维护、保养,还一定程度的参与设备的设计制造,在设备的设计制造阶段就认真改进其可靠性和维修性,从设计制造上提高质量,从根本上防止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又称为无维修设计。这种设备的优点是可靠性特别高,其维修概率趋近于零,而且一旦故障发生,维修工作也能够非常顺利的进行。其显而易见的缺点是设备费用非常高。

第二章京东方显示的问题分析

本章主要对液晶显示面板制造行业的情况和北京京东方显示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具体研究,得到了京东方显示在管理中的问题,为后面推进TPM管理方法找到切入点。

2.1液晶显示面板制造行业特征

2.1.1液晶显示面板制造的技术特征

以Array制程为例,Array制程主要是在玻璃基板上进行多次薄膜沉积,曝光,刻烛等工艺,一般循环经过四次或五次,就能够形成薄膜晶体管基板。每次循环需要经过的具体工艺有:薄膜(金属或非金属膜)沉积,清洗,涂光阻剂,曝光,显影,干法或湿法烛刻,剥离(去光阻剂),电学或光学检查,参考图2-1。

TFT-LCD的主要原材料是一片厚度不超过1mm,表面平滑、没有任何杂质的玻璃。在进行第一步薄膜沉积之前,要将玻璃清洗一遍,去除玻璃制造过程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然后将玻璃放在真空腔室内,在真空腔室中等离子体的作用下,金属表面的原子会脱离原来的金属,形成带电离子,通过真空腔室中的电磁场,带电离子就会撞向玻璃,形成一层的金属薄膜。将形成金属膜的玻璃基板送到黄光腔室中涂敷感光极强的光阻剂,在光阻剂上方罩上光覃,光通过光罩对光阻剂进行曝光,然后进入显影液中进行显影,根据光阻剂的性质,受光部分与显影液发生反应并被去除,而未受光部分仍然保留在玻璃基板上。将曝光先影后的玻璃基板送到湿法刻烛腔室中,去除光阻剂的金属膜与腔室中的刻烛液发生反应并被去除,受光阻剂保护的金属膜刻蚀后仍然保留在玻璃基板上。刻烛结束后保护金属膜的光阻剂去除,形成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扫描线。经过第一次循环形成栅极扫描线后,需要在其上镀一层绝缘保护层和一层半导体层。

2.2京东方显示的现状

2.2.1京东方显示简介

京东方显示是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第四条TFT-LCD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总投资额是280亿人民币,设计产能为玻璃基板月投入9万片,主要制程包括阵列、彩膜、对盒、模组在内的所有制程。北京市政府以京东方显示为核心,在亦庄开发区配套建设了北京数字电视产业园,其中生产的九大主要材料,除背光源和彩膜已经内置于生产工艺中,液晶需从德国进口外,其它的玻璃基板、大宗气体、化学品、电路板、偏光片及驱动材料都已经进入园区。

2.2.2京东方显示阵列工厂简介

液晶显示面板制造分为四大工程,阵列、彩膜、对盒、模组。这其中阵列工程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工程,其主要作用是在玻璃基板上形成薄膜晶体管,其工艺最大的特点和难点是又“大”又“小”,“大”主要指玻璃的尺寸大、设备的尺寸大、工厂面积大等等,“小”主要指其重要的工艺管控基准的尺寸非常小,大部分在微米量级以下,例如玻璃上各膜层图形偏差管控精度是微米量级,薄膜晶体管导电沟道的宽度管控精度为百纳米量级,各层薄膜的厚度管控精度是十纳米量级等等。要想做好阵列工程,最主要的是管理好阵列工厂的设备。

京东方显示阵列工厂的设备管理主要由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因为液晶显示面板制造行业工艺繁多,工艺复杂,所以生产技术部门是根据工艺进行的划分,包括成膜部门、曝光部门、刻蚀部门、检测部门,各部门又分为主管生产的制造人员和负责工艺及设备的技术人员。制造人员主要职责是将生产部门安排的生产计划,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和前后工艺的实际需求,分解到部门内可执行的生产计划,并且根据实时的生产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排除设备的异常情况,对设备进行点检以及维修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对设备的工艺参数进行确认和调整,保证产品的各项指标都符合标准。这种组织结构使所有与生产设备有关的人员都在一个部门内部,因此在推进这种全员生产保养带来了便利条件。

第三章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25

3.1TPM活动的准备.........25

3.1.1TPM的导入与推进计划......25

第四章TPM实际推进案例及效果分析.....49

4.15S的精细化管理的效果分析.....49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65

第四章TPM实际推进案例及效果分析

前文在TPM的理论指导下,结合京东方显示阵列分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在全员范围内进行了TPM的宣传与培训,并建立了TPM的组织结构和推进计划,并且在TPM的推进过程中,重点放在彻底5S的活动和重复性小组活动这两大基石上,本章主要对前文的推进案例的效果进行了效果分析。

4.15S的精细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4.1.1标准化管理体系初步建成

京东方显示阵列工厂根据自身特点,制作并完善了工厂的各项规定文件。在工厂级别上,主要的制作了《洁净管理基准》、《分厂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奖励与处罚制度》、《分厂内部检查项目明细》(参考表等规定以及检查表格等等。

在制定并完善了各类规定文件后,工厂及部门科室安排内部研讨会相互学习借鉴,并对所有人员进行指导、训练及实施,并组织人员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査及归档,逐渐形成了京东方显示工厂自己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这些标准化指导文件,对员工的个人行为、在宿舍生活、在洁净间内工作等各方面,都用5S的工作理念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使所有员工对深入理解,积极推进5S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本人在京东方显示阵列工厂开展TPM活动的应用研究中,针对工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用理论,分析成功推广TPM管理的相关企业的推广经验,结合京东方显示阵列工厂的实际情况,在推进过程中紧紧围绕的两大基石5S和重复的小团体活动展开,深入进行了进行彻底的活动,开展了大量的个别改善5S活动,通过实际的改善案例成果系统的对TPM活动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后续TPM活动继续深入推进,提升理论的应用效果奠定了基础。

本应用研究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京东方显示阵列分厂的TPM活动导入的模式采用了从上向下的模式。最高领导厂长首先具备了开展TPM活动的决心和信心,并设立以其为首的推进委员会,并设立了强有力推进组织结构,其次通过大量的宣传及各组织一级一级的传达,使公司各级人员将TPM的思想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的向下传递,使之到达公司的各个角落、所有部门的最基层员工。前期这些充分的工作,使活动的推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TPM活动的推进始终以理论为指导。京东方显示阵列分厂的TPM推进,不但在整体架构和推进计划上有理论指导,在各个改善活动的具体工作中,也始终坚持理论指导。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主要归功于良好的培训体系,专业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及分厂内大量的内部培训相结合,专门的培训和实际工作的实时指导相结合,使所有人员都掌握了理论,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使用。

参考文献(略)

论文写作2018优秀范文二: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OA管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在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地对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进行积极探索幵发应用,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发展趋势良好。许多企业通过在企业管理领域设置专门的信息机构、信息主管,配备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运营所要求的自动化信息化软硬件设施设备,建立网络、客户端和数据库等管理工作平台,整合企业业务流程,重新划分企业的管理职权,确定管理角色分工和岗位职责,逐步实现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改进和提升,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可以说,在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科技、新兴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己经成为企业的生存工程。在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如果当今企业失去了有利的竞争地位,就很可能会被社会淘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的实质就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通过不断深入开发利用信息化科学技术,更加充分合理整合应用企业各种资源,不断改进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的过程。

1.1.2选题意义

随着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发展的硬道理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要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更上一个台阶,就要依靠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这样才能持续给企业的管理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于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就成为企业发展不可避免的一项课题。显而易见,管理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平台,为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很多企业管理面临的难题就是,自身的发展伴随着越来越大的办公业务量,并且很多管理业务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由于机构的庞杂,流程变得很繁复,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面对如此情况,传统的管理模式很明显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新的企业管理办公模式呼之欲出。管理系统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之一。在这个企业管理系统中,不但将设备设施、信息数据、业务知识、办公流程、管理权限等企业管理资源有效整合在了一起,而且也将普通员工、中层管理者以及企业领导有机协调起来的一个崭新平台。OA管理系统的出现给企业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所以我们要以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为契机,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壮大。

1.2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第一部分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确立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回顾办公自动化管理发展,同时对办公自动化管理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阐述了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办公管理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进行需求分析;第五部分提出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办公管理优化设计及具体实施方案;第六部分针对开发应用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第七部分进行管理系统优化前后效果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1.2.2研究框架

本文的框架结构如图1-1所示:

第2章 OA管理系统理论概述

2.1 OA管理系统相关理论

2.1.1 OA管理系统的发展阶段

迄今为止,OA管理系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打字机、复印机、个人电脑为代表的个人工具阶段,主要处理个人事务。这一阶段是我们初步认识了OA系统。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电脑、传真、复印机等逐渐开始使用,OA不存在系统之说,其实就是一些应用软硬件的个人使用,主要作用就是处理个人事务,纸张的媒介作用和手工作业逐渐降低。这种情况下人们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各部门没有相应的协作,对信息的集成共享上存在不足等。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信息网络、通讯技术等科技发展处于初始阶段,科技设备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支持不足。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采集汇总、表单管理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阶段,业务流程程序化出现。这一情况的出现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科技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出现的。这一阶段企业电脑数目不断增加、计算机硬件日益提高、软件功能日趋强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管理活动的自动化发展,流程化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逐步成形,而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群体协同工作。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信息共享和群体协作为代表的网络协同系统工作阶段,出现了系统化的办公自动化管理活动。在这一阶段中,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逐渐成为日常管理活动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逐步形成了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办公的趋势。OA管理系统提供的服务已超出个人办公的范畴,它不但具备管理的流程化,还提供管理活动的操作平台功能,使所有员工能在这个平台上传播共享信息知识和资源。OA管理系统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健康发展,为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阶段:从2010年开始,以智能化和动态办公为代表的OA系统智能化改造。从2010年开始,由于系统的管理以及流程化日趋成熟,行政以及业务办公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要解决这一矛盾,实质就是整合所有信息并实现信息功能的跨越,这样OA系统的智能化改造就被提上了日程。OA系统在未来的智能化改造发展趋势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OA系统必须以员工与其他成员的多样快捷沟通为基础,这样才能加快工作流程,体现其便捷性;二是OA系统不但要完善其企业管理活动的各项操作功能,还要更加重视与各职能部门、企业外部资源之间的沟通协同;三是OA系统不但要更加稳定、幵放和易操作,还要提高人性化等智能化水平;四是未来远程办公管理变得日益重要,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科技,使动态开放网络化办公管理变为现实。

2.2 OA管理系统的发展概述

2.2.1国内发展概述

从现状看,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进程看,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起步较晚。从基础设施看,我国企业的整体基础建设实施较为落后。从应用层次看,我国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应用层次较低,系统功能较为简单,利用效率不足。我国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大致要落后10-20年。除此以外,我国对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重视程度及对信息化投入程度,同国外发达企业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重视和投入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在技术上我国的软件业也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技术,OA管理软件种类也渐渐多了起来。此前,只有一些垄断性大企业有可能使用管理系统,现如今很多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也开始使用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通过对OA管理系统的应用推广和完善优化,能够实现对企业人员和企业成本、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及所需承担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相比较,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科技含量更高,更加方便快捷,OA管理系统的优势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OA管理系统提高办公效率。不仅如此,管理系统逐渐从原始的客户端服务器形式发展成为能够利用多种通讯手段为辅助的现代化模式,使管理活动的效率大大提升,为实现无纸化办公,达到为企业节约成本,缩减人力物力提供了可能。OA办公自动化日益普及的使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硬件方面,设备设施的完善是使用的基本条件。现如今基本上所有的企业在基础设备设施方面不存在严重困难;其次,在软件产品方面,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OA管理软件产品日益增多,功能日趋完善。第三,在企业管理组织方面,企业原有的管理组织调整不存在巨大障碍,机构人员调整风险较小。第四,在资金投入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管理的软硬件技术日益成熟,产品种类繁多,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日趋合理,资金投入门滥逐渐降低。最后,OA管理系统的使用日益便捷智能,管理效率提高显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建设使用。

今后对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来说,由于信息化建设受到宏观环境、技术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当前仍然处在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我们要不断加大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研究投资和开发应用,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发展水平。

3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办公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17

3.1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概况.......17

3.2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办公管理现状......19

3.3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办公管理的主要问题.....21

4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OA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23

4.1需求分析目标任务......23

5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OA管理系统优化设计及实施...40

5.1OA管理系统优化设计思路、原则与步骤.....40

第7章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OA管理系统优化效果分析

7.1 OA管理系统与需求分析目标任务效果对比分析

对企业原有传统管理模式与实施OA管理系统后的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OA管理系统是否能够满足项目需求分析的目标和任务,是确定OA管理系统优化实施效果的有效途径。

7.1.1系统功能与功能需求的效果对比分析

在OA管理系统优化设计过程中,系统的开发紧紧围绕项目的功能需求,及时与各个业务部门定期沟通,整合企业各部门原有的办公管理活动,实现企业办公管理的整合化,将实际办公管理活动整合成文档管理、综合事务管理、任务管理、考勤管理、差旅费报销管理五大模块。项目技术组、项目应用组与企业各部门及时交流,确定三方都认可的系统模块化功能需求。在开发设计过程,项目技术组、项目应用组还建立了定期与各部门业务骨干的协商会议,努力做到系统开发功能与各个模块功能需求的相互一致,先后幵发了文档管理、综合管理、任务管理、考勤管理、差旅费报销管理五大功能模块,并且通过了系统的测试、试运行和正式运行。经过运行检验,系统的功能模块与功能需求相互对应,各功能模块运行良好,满足了项目的功能需求。

第8章结论与展望

8.1结论

通过对传统管理理念的摒弃和更新,改变了以往的管理工作不能满足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情况,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实现了西勘局办公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并推进了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各类企业的交往联系,为实现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坚持走国内、国际地矿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努力把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成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地质矿业集团的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支持。

8.2展望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使系统的设计开发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系统的员工在线交流途径不多,今后将根据企业的管理需要,增加多样化的在线交流沟通功能,这也是今后管理系统发展和本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略)

论文写作2018优秀范文三: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及其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一、从阿伦特到哈贝马斯:两种公共领域模式的嬗变

当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之时,公共领域的宪政民主价值受到政治哲学领域、法哲学领域学者的普遍重视,并且研究探讨的势头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再局限于将此领域仅仅看成一种历史现象做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概括。从阿伦特最早对此领域进行的系统思考到哈贝马斯在起源、转型、意义方面的纵深挖掘,我们深刻的领悟到两位学者在此领域带来了多么强烈的震撼!

(一)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

1、阿伦特公共领域概念的提出

任何一种政治理论都有它的时代背景,了解汉娜.阿伦特独特的身份背景和生平经历对我们把握公共领域有立竿见影的意义。20世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文化、政治、经济都经历了大幅度的调适和变迁。作为德国人的阿伦特,亲历了魏玛共和国的兴盛和落幕,目睹了魏玛政府民主代议制度的崩溃。生为犹太人,她也见证了反犹主义、纳粹主义、极权政治肆意横生的局面。秘密警察、集中营、高压迫害、意识形态控制等文明倒退的现象使她对于以自由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近代启蒙文明及其自由民主体制的持久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忧虑。西方自由民主进程中出现极权暴政的历史片段,使阿伦特发现:在社会处于经济入侵政治,金钱垄断权力,富人得势的现代西方社会内部,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无限扩张和财富积累方式造成了一批漂泊流离、孤独无助的充满激情和欲望的普通公众,权力由富人阶层操控,政府不过是为资本家看家护院,与这些普通民众基本隔离,生活需要毫无着落,强烈的政治诉求无处伸张,公共生活无处可寻。代议制取代了作为个人的公民参与权,无数个声音被个别社会精英代表,个人疏离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萎缩直接导致民主制度弹指可破,这也是她转而对人类公共生活典范的希腊城邦组织充满幻想的重要原因。在1958 年出版的《人的条件》中,她通过分析人的条件、极权主义起源和现代宪政困境等问题最早为公共领域理论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资源。看到纳粹的极权统治破坏人类公共生活、摧毁公共领域的时刻,阿伦特表现出对古希腊公共生活的憧憬,因此在理论上建构起一个以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为背景的古典式公共领域模式。

(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历史背景

哈贝马斯在继承阿伦特对古希腊时代公私领域研究的成果以及她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之后,又将此概念移植到后来的历史环境中。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进行分析,完全超越了阿伦特的历史框架。他的贡献在于将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移植到现代社会,深入考察了公共领域的结构特征、运行机制、功能转型,并将此概念作为评判当代社会的一种抽象标准。通过研究公共领域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内部如何实现的过程,构建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类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特指十八到十九世纪初英、法、德三国出现的以批判性的公众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当公众的规模逐渐扩大,小型报刊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大量的书籍、杂志、报刊涌现出来,新式的媒介也应运而生。公众交往网络扩大到报刊杂志以外的非官方机构,如社团、沙龙、出版社等。还有德国启蒙运动后期产生的社团组织也构成公共交往的理想空间。可以说正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技术革新相结合促成了大众传媒的兴起,但到了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传媒的发展逐渐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原来作为公众自由平等交流的平台渐渐演变成社会精英作秀的舞台。私人商业利益入侵公共媒体领域,大众传媒进入规模生产的商业化时期。业主关注的是每天的营业额,而不是报纸、书刊上是否说了真话。随着大众媒体的形式、组织、销售方式的变化,公共领域由受过教育的市民组成的文学公共领域转变成了大众传媒操纵的公共领域。广告和电子媒体的大量运用,公共领域呈现商业化、集中化,原本反映个体声音的领域被政治人物和商业精英领导,新闻和资讯被有意识的操作,公共性原则的中立特征被极个别人破坏。新闻业为私人利益入侵公众利益打开了一个缺口。由此,大众传媒被控制就等于公共领域被控制。到了十九世纪末,国家垄断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使得公共权力直接介入私人事务,私人势力也有可能直接操控政权,两者的交融,造成公共领域走向崩溃。后来的交往行为理论也援用了阿伦特的研究成果,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劳动”和“交往”的严格区分也深深地受阿伦特著作《人的条件》的影响。

二、市民社会语境中的公共领域理论

(一)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历史之源

1、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

提到公共领域就不得不提到市民社会,二者的微妙关系一贯被作为区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一词常被译作:“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最早能够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以城邦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古典城邦制度中,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或者城邦国家没有严格区分,而城邦国家就是古典型的公共领域。由此可知,市民社会的基本结构中包括了公共领域。目前学界大多从实体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市民社会,一是强调 “公民自由交往的领域”,即公民走出家庭作为一个自由人在政治公共生活中的言论和行为。另一种则强调市民社会蕴含的道德价值,即一种相对与野蛮社会的自由、文明的生活状态。

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这对既依赖又对立的概念中, 根据市民社会是否包含政治参与活动的线索将市民社会分为三种形态,其一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极为推崇的、以及西塞罗将文明政治共同体引入的古典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在这个理论形态中,市民社会指涉一种城邦国家。家庭是城邦生活的基础,驾驭家庭生活是获得城邦自由的前提。从城邦兴起以来,城邦是最能显示人的能力的政治共同体。我们不可避免地直接用政治性来界定市民社会,公民主要通过平等自由的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以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其二是黑格尔在国家和社会分立的基础上界定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形态,他将政治成分从中剥离。黑格尔根据他的伦理理念否定了这种社会形态,因为在他看来市民社会仅仅是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形成的“需要的体系”。很明显,这时的市民社会转向了经济领域。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离的前提下获得的、独立与政治领域的、关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领域。马克思紧紧追随这个理念,第一阶段将其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第二阶段从生产关系总和的抽象两步来批判、改造和发展了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把政治国家之外的一切领域划归市民社会。

(二)市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公共领域转型

1、市民社会结构的变化

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市民社会建立在国家与社会相互分离的基础之上。市民社会是指社会个体为满足物质需求而从事生产劳动的私人领域,而国家则是一个公共权力领域,主要以管理和统治、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为目的。在中世纪晚期的统治形式中,社会再生产和政治权力原本是整合在一起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重商主义盛行,市场不断获得自由,生产从公共权威的统领中解放出来,生产和交换变得越来越私人化,公共权力也将经济管理职能交给那双看不见的手,但法律和行政方面的权威都被收归公共权力机关。商业社会本身是个平等交换的领域,商人阶层看重的是经济利益,身份和等级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自由公平的交易。社会秩序不再限于政治权威的统摄,市场规律已经足够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小商品经济模式中,商品所有者之间地位平等,交换自由,没有人有足够的权力控制社会的事务。整个经济生产和消费的循环遵从自由竞争和价值规律,供求关系保持高度的平衡。市民社会与国家彼此分立,国家对应政权体系,市民社会则包括市场领域、文学公共领域和家庭。公和私界分清晰,互不干涉。国家和社会的分离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随着寡头垄断的联合趋势不断增强,干预主义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当 “自由主义的宪政国家”让位于福利国家。社会再生产过去受私人支配的领域,现在逐步失去私人特性而成为一个职业领域。随着这个职业领域的独立,家庭领域日益丧失了它塑造人类内心世界的功能,开始萎缩并退守自身。工作之外的时间才真正属于家庭领域。这样,家庭与生产劳动脱离了关系,这使得家庭的基础大受其害,家庭财产被个人收入所取代。家庭丧失了生产和经济功能,也就失去了承担风险的可能性。失业、事故、疾病、养老以及死亡等以前都被作为私人风险由市民家庭来承担的,在福利国家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同样,当私人冲突无法在私人领域解决时,公共权力开始介入私人领域,比如在服务行业,国家自身以生产者和分配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其中,接手私人领域产生的各种冲突和争议,公共权限开始向私人领域转移。前者屈从于“国家的社会化”,后者屈从于“社会的国家化”。 家庭功能的退化折射出市民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公共领域”理论的民主宪政价值及其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 29

(一) “公共领域”理论的民主宪政价值 ............... 29

(二)“公共领域”理论的中国意义................... 31

1、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探讨 ............... 31

2、近现代中国的公共领域 ............... 34

3、建构现代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 ................. 37

三、“公共领域”理论的民主宪政价值及其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一) “公共领域”理论的民主宪政价值

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建立在交往理性的基础上,同时又以商谈民主对“公意”的形成提供正当性的依据,使公共领域的研究具有了普世价值。成熟的公共领域为市民社会的发展提供机会,能够改变、拓展和批判性地筛选外界传来的价值、观念,均衡他们的利益,使他们的利益获得普遍的有效性。公共领域在国家和社会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先是政治功能,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架起理性沟通的桥梁。个人的呼吁声调微弱,调和成集体的声音对政府的民主决策进行商谈性的审查与批评性的检验,必然影响当局者的政治决策。通过这种开放、平等、自由和有效的政治辩论形成的民主商谈机制,为政治合法性的规范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具有道德内容的程序合理性通过公共领域与生俱来的自由、民主、开放的特性吸引着主体间的商谈。批判、商讨和参与机制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动员与制度安排,把公众的政治热情调动起来。既避免了政治冷漠,又能够防止集权主义暴政。公共领域以批判和开放为其特征,更以自由、民主、正义为基石。

其次,公共领域促进了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权的保障。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人的原初的社会形态---人身依赖关系,在这种形态中,人的生存领域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第二大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财富的交换、各种欲望横行以及自身全面发展的体系。第三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利用共同的劳动创造财富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在第二阶段,人被物质所异化。异化是资产阶级利用丧失了劳动资料的无产阶级的创造财富的结果,私有制使劳动变成劳动产品,人因异化劳动丧失人本身的类的属性而自我异化成商品。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作为一个类的社会动物,凭借社会需求体系自由自觉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摆脱了仅为自己生存而活动的束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疯狂追逐高额利润,唯利是图成了它惟一的生存法则。无产阶级仅为单纯的生存而挣扎,把类的生活变成了生存的手段;因此,无论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丧失了生产和生活的自由,都陷入了丧失人之本质属性的困境。因此只有在公共领域中人才是真正的人,在其中,人和人处于最大限度的开放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在场的人互相能够感知对方,使得一个人全方位的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保证了这个世界和人们自己的现实性。在这里,人们相互平等对待,所有的社会成员也因此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在此条件下,人权才能得以保障。

结语

哈贝马斯被公认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以卓越的政治哲学思维创建的公共领域理论,在学界引起极大轰动。公共领域理论体系庞大,思想深刻。哈贝马斯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发展和瓦解做了历史性的探讨。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哈贝马斯借助交往理性和商谈伦理,在新的范式基础上重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将它继续向前推进。本文通过分析公共领域的起源、类型、发展、结构、意义,运用历史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理清该领域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价值性特征。从一个根植于西方文化理念的特殊领域挖掘出它的民主宪政价值,并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特殊性,在中国传统社会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说明构建现代公共领域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略)

论文写作2018优秀范文四:法制视野下刑事涉诉信访制度研究

第1 章 刑事涉诉信访的概述

1.1 刑事涉诉信访的概念涵义

刑事涉诉信访是信访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准确把握刑事涉诉信访的内涵,首先要明确是信访,什么又是涉诉信访。

1.1.1 涉诉信访

什么是涉诉信访?我国至今没有一个规范性文件对其做出明确定义。最高人民法院在2004年4 月长沙召开的全国涉诉信访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涉诉信访”的概念,即指:”那些应当被人民法院受理,或者是经过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开庭受理或强制执行的案件当事人和案件以外的第三人,对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不满意、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达不到当事人的要求或目的的情况下,通过各级国家机关和人民法院信访渠道,采取告诉、申诉的方法,要求维持、撤销、变更人民法院裁判结果,督促履行或制止履行执行内容的来信来访行为。”

涉诉信访不是学术上的专门术语和制度上的专门概念,它由最高人民法院在 2004年4月全国涉诉信访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借以区分司法实践中的申诉上访和其他信访行为。

1.1.3 刑事涉诉信访

刑事涉诉信访是涉诉信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刑事司法领域的涉诉信访。而刑事涉诉信访制度具体是指涉诉信访中涉及到刑事司法领域的一系列规则或运作模式。我们也可以直白、通俗的将其理解为办理刑事案件的涉诉信访制度,其是我国刑事案件的一种非诉讼救济机制。

1.2 刑事涉诉信访的存在基础

存在即合理,正如苏力所言:“一种制度得以长期且普遍的坚持,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即具有语境化的合理性。”同理,诞生于新中国政法传统之下的刑事涉诉信访制度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蓬勃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刻的现实根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刑事涉诉信访制度在我国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有着其深刻的法律基础和现实基础。

1.2.1 刑事涉诉信访的法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并未明确使用“信访”一词,但刑事涉诉信访人的信访权在我国宪法中是有依据的。朱应平在《行政信访若干问题》一书中指出:“信访权应当视为默示的宪法权利,在还没有司法适用的情况下,从宪法相关规定之中推导出公民所享有的默示性权利,既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信访人通过信访渠道反映意见、建议,提出投诉请求的权利,这是《宪法》明确规定并予以保障……言论自由是各国在宪法中普遍规定的一项权利,是指公民享有宪法所赋予的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等方式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性权利,它属于表达自由的一种。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是关于公民表达自由的规定,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公民表达自由可以通过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等具体形式。作为一种公民向国家机关反映自己意见和要求的权利,信访权自然也是公民行使自己言论自由的一种权利。进一步而言,言论自由为信访提供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人民群众可以畅所欲言,毫不隐瞒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刑事涉诉信访制度作为信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深刻的宪法基础。

1.2.2 刑事涉诉信访的社会基础

我国信访制度最初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手段而存在,为人民群众反映民意、排解矛盾提供了渠道,同时也起到了监督、改进司法工作的作用。法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完美的案子也没有完美的法官,对任何事情都做到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面对司法错误的困境时当事人就可能采取其他方式,包括刑事涉诉信访。“尽管涉诉信访只能让极小部分上访人达成愿望,即使最终未能为多数当事人解决问题,但满足了信访者的倾诉需要,使其压抑在心中的怨恨不满得到释放,这种精神抚慰的意义是巨大的,同时对法院而言,刑事涉诉信访是一项制度更新机制,具有促进民主与法治的功能。”

第2 章 刑事涉诉信访的成因

当前我国刑事涉诉信访呈现高发态势,与我国特定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近几年,我国刑事涉诉信访总量居高不下,这与社会转型期矛盾的凸显不无关系,但刑事涉诉信访自身处理机制的非规范性和不合理性,也导致了信访量的激增和无序信访。如何在现有的法治框架之内,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刑事涉诉信访活动,就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刑事涉诉信访现象的成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便走出困境。

2.1 刑事涉诉信访的历史成因

追根溯源,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便于臣民对时政发表意见设置了巡察制度、咨询制度、朝觐制度、谏诤制度和封驳制度等,与现代的信访制度颇为类似。可见,信访活动在古代已经很发达,根据《吕氏春秋?自知篇》的记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告善之旌”。这可以看作我国“信访”活动的萌芽。西周时期,法律中规定的“路鼓”和“肺石”制度就是类似于现今“信访”的制度规定,具有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功能。由此可见信访制度在我国古已有之,可谓源远流长。

2.1.1 儒家法律思想观念和“无讼”心理

我国儒家法律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以伦理道德予以规范,这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所在。儒家法律思想倡导以礼为先,兼之以法,即就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而言,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力要远远大于法律。《论语?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文化统治中国数千年,在当代仍然有很深的影响力,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受传统儒家法律文化思想的影响,法律在我国民众传统思想观念中被认为是道德的补充,由此,法律不被信任便成为常态,法律信仰更无从谈起。

2.2 刑事涉诉信访的现实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刑事涉诉信访则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据统计2001年某省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各类案件5600余件,申诉或申请再审案件就有1222件;2002年结案5800余件,申诉或申请再审案件就有1340件;2003年结案6200余件,申诉或申请再审案件就有1471件;均占到终审案件的1/4,当事人申诉被驳回或者经再审维持原判后,当事人就认为是法院判决不公。进而采取到市、来省、进京上访,有的缠访不休,甚至行为过激。刑事涉诉信访既损害法院形象,又挑战司法权威,不利于法律信仰在公众心中的建立,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刑事涉诉信访必然以特定的社会历史为背景形成,刑事涉诉信访形成的根源与动因主要与经济、社会舆论、文化以及诉讼代理人等社会因素相关。

2.2.1 经济因素: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冲突

刑事涉诉信访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信访大环境。 “处于经济起飞的国家,人均 GDP 在 1000-3000 美元的阶段,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充满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调整、冲撞,各种不安定的因素凸显”。现阶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处于经济腾飞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党的目标是先富帮后富以期共走幸福路,但是,我国目前贫富差距巨大,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广大内陆和边远山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大城市经济迅猛发展,高房价、高物价、高医疗代价,各种价格都不断的刺激着本来工作压力沉重的上班族;而广大内陆和边远山区,医疗、住房、教育等生存基本要素困扰刺激着广大民众。所有的这些更使得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感到空前的焦虑,焦灼感刺激着本来就脆弱的神经。而我国现代的法律体制本身还不足以解决诸多矛盾,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一旦在他们的正当利益诉求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社会、政府和司法机关就失去了他们的信任,他们不再相信法律,不相信社会,在极端情绪的引导下极易失去理智,从而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利益,以期实现自身的诉求。

第3章 我国刑事涉诉信访的现状及其困境················23

3.1 我国刑事涉诉信访的现状·············23

3.2 刑事涉诉信访所面临的困境········26

3.2.1 法律困境·················26

第4章 我国刑事涉诉信访困境的化解之策··········33

4.1 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33

4.1.1 将刑事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34

4.1.2 保障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35

第4 章 我国刑事涉诉信访困境的化解之策

根据前文对刑事涉诉信访成因、现状以及所面临困境的分析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刑事涉诉信访有利有弊,一方面其在我国现阶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存在与我国社会、司法机关和信访人方面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合法性和现实性,其是社会的安全阀,百姓的宽慰剂;另一方面,刑事涉诉信访与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使得刑事涉诉信访陷入法律困境、工作困境和社会困境之中。因此如何完善刑事涉诉信访制度,让其走出困境,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规制我国刑事涉诉信访,把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不但涉及到宏观层面有关刑事涉诉信访法律的制定完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功能的强化、审判权的独立行使等方面的对策,也涉及到中观层面上法院自身建设的一系列相关对策,又涉及到微观层面有关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的相关对策。

4.1 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与规范能在宏观上解决刑事涉诉信访所面临的法律困境。2014年 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安徽省、青海省等省份的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也根据本省份的实际情况随后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实施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信访局也于2014年4月2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此《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关于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的出台,以及国家信访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这些都是我国不断建设法治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结语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我国法治化进程加快。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并且随着《终身追究办法》的出台以及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设立,这些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冤假错案的出现,并且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司法权的独立。有位哲人曾说过“任何被叙述和被言说的文本并不等于文本本身”,因此,我不敢自诩这些法规政策会对刑事涉诉信访制度的完善起多大作用,我只是从自己的一定视角反观刑事涉诉信访的困境,对刑事涉诉信访制度这一话题书写自己的一种解脱。

刑事涉诉信访是一个社会问题,走出刑事涉诉信访的困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法院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进行综合治理。站在一名诉讼法学专业研究生的视角论述刑事涉诉信访问题,心情是复杂而凝重的。刑事涉诉信访制度的完善如同司法制度改革一样,前景是光明的,但是进程不可能会一帆风顺。但是,历史终将会证明,那些为寻求权利救济而疲于奔命的刑事涉诉信访者,那些为推动刑事涉诉信访制度改革而振臂疾呼的专家学者,那些为中国法治事业而孜孜不倦的法官和检察官,必将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谱下不朽的灿烂篇章。我本想在此文中针对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我国刑事涉诉信访制度的影响进行论述,把此作为创新点,但考虑到自己法学理论功底薄弱,故而止笔。

参考文献(略)

论文写作2018优秀范文五:焊接设备的网络化数据采集与管理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汽车,火车,船舶等现代机械制造业中,择接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加工工艺,据工业发达的国家统计,每年使用的需要燥接的钢材占钢材总产量的45%左右。但在大规模爆接生产中,由于爆接设备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焊接质量隐患。部分操作人员盲目追求生产效率,擅自改动傳接工艺参数,管理人员难以觉察,影响燥接接头质量,造成产品质量隐患。

2)生产管理困难。由于缺乏对焊接过程参数的记录分析与报表,企业无法统计生产中耗材及工时,不利于企业成本的统计以及生产人员和物流的有效安排。

3)难以真实了解燥接的具体过程。工艺人员对爆接参数的了解仅限于操作面板,对焊接过程中具体工艺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却无从了解,如焊接过程中保护气体流量不足进行焊接的接头,不仅管理人员不清楚,甚至连焊接操作人员自己也不清楚,从而无法实现焊接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与及时处理。

4)产品质量无可追溯性:由于没有建立焊接过程档案,对日后出现的问题无分析依据,无法分析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也无法为后续的生产提供指导。

5)无法真实了解设备工作情况。不同设备真实值与显示值之间的差别,造成同一工艺在不同设备上得出不一样的焊接结果。

为提高得接质量,降低企业成本,加强企业对焊接过程的管理,立题研制一套焊接过程参数监测系统,对焊接过程中傳接电压、焊接电流、送丝速度、气体流量等信号进行采集与处理,并传送至上位机进行统计分析,生成报表,对焊接流程追溯与控制,以保障焊接质量,实现企业对生产过程的精益化控制与管理。

1.2数据采集技术与通讯技术在煌接过程监测中应用现状

在焊接设备大规模使用的爆接车间,要实现对燥接设备的全面生产管理,就必须对辉接设备工作过程进行监测,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对能反应焊机工作状态与焊接质量的参数进行采集,警示不正常的煌接过程;

2)在生产现场,燥机数量多,位置分散,管理人员不能在现场监测焊接过程,为此监测系统应能够同时获取多台爆机工作参数,将数据实时传送至办公室并存档备案;

3)参数采集系统不干扰燥机工作,不破坏煌机结构,便于在生产现场布置,并能够在环境恶劣的煌接环境下工作。

目前市场上己经有一些焊接设备监测系统。如德国HKS焊接技术公司研发的辉接监测系统,通过连接不同的传感器,能够采集不同焊接过程参数并现场分析与存储,根据用户设定好的参数对出现问题的择接进行及时报警,通过生成曲线图与报表查找问题原因,使用户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并优化工艺,并能通过USB或以太网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电脑,使管理人员能够在办公室及时了解现场焊接情况,通过以上功能,确保焊接工艺的正确实施。但是,此类设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每台设备同一时刻只能监测一台焊机,无法对大规模焊接设备实现群体化管理,且设备价格高昂,一般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承受。

松下公司在2011年推出第三代辉接数据管理系统,采用以太网与wifi配合的方式,将焊接电压、焊接电流、焊接时间、短路频率等信息通过TCP/IP协议传送至上位机,通过电脑监控软件实时观测每台焊机工作状况,管理人员可通过上位机设定焊接电压,电流的上下限值,对超限行为报警,在焊接现场无联网条件的地方,采用外接存储设备设定并记录焊接参数。充分利用了以太网络与速度快的特点,确保了焊接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通信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立焊接设备网络化监测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下面将对各种通信技术与数据采集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进行比较,并最终确定系统方案。

第2章系统总体方案

2.1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1系统设计要求

针对焊接车间内焊接设备众多,分布散,难以管理的问题,上文提出了目前采用的多种技术方法,包括通信技术、总线技术、局域网及无线局域网、技术等,搭建焊接参数釆集系统与传送系统。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研发的焊接过程参数采集与管理系统有以下不足:

1)针对性强,通用性差。系统主要用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焊接专机,而一个企业中采用的焊接设备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交流的、直流的、脉冲的,并且所用的设备来自于不同的厂家,所开发的系统难以满足多数焊机的生产监控。

2)系统结构复杂,价格高昂。整个系统的开发采用大量二次开发技术与己用的组态软件,对底层的开发不够,使整个系统造价大大提高,普通企业难以承担;有线通讯的方式难以布线;复杂的网络技术对操作人员要求高,维修麻烦,造成使用不便。

3)系统与焊机兼容性差。所研发的设备对焊机进行改造才能匹配使用,破坏了焊机的结构,可能影响焊机的正常工作与质量。

4)所釆集焊接过程指标参数少。系统仅仅靠采集电压、电流信号难以全面反焊接生产真实过程。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设计了基于ZigBee无线网络的焊接过程参数采集与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基于单片机的多路焊接过程参数隔离釆集板;无线ZigBee网络;采用LabVIEW开发的上位机管理软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整个系统见图2-1,各部分功能如下:

1)单片机隔离采集板:采用电压、电流霍尔传感器,编码器(用于测量送丝速度信号),气体流量传感器将择接过程参数转换为单片机可识别的电压信号,经调理电路调理后,安全精确地进入单片机,单片机实时采集得机工作时的电压、电流、送丝速度、气体流量信号,并对不同的煌接方法采用不同的算法,数据处理完后打包发送至上位机;

2)ZigBee无线模块:将单片机发送的数据包发送至ZigBee无线主模块,ZigBee主模块将数据包传送至上位机;

3)上位机:上位机接收到下位机发送的信息后,将各台焊机焊接过程参数还原、处理后实时在上位机显示,对超限焊接行为报警,并将数据存至数据库,管理界面具有辉接过程回放功能。

2.2基于单片机的多路过程参数隔离采集电路

2.2.1隔离电路电路设计方案

由于所要采集的焊接电压、焊接电流、气体流量、送丝速度信号需要直接或经霍尔传感器从焊机设备引入,而一个企业中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焊接设备:交流的、直流的、脉冲的,并且这些设备来自于不同的生产厂家,所以所设计的采集系统应解决以下问题:

1)能够适应不同厂家、不同类型的焊接设备;

2)不破坏焊机的结构,不影响焊接设备的正常工作;克服焊接设备的强电磁干扰的影响特别是高频引弧的干扰问题,从而保证所采集的信号是焊接过程的真实信号。

3)克服焊煌接设备的强电磁干扰的影响特别是高频引弧的干扰问题,从而保证所采集的信号是焊接过程的真实信号。

因单台设备的采集和发送控制核心采用单片机,所要采集的焊接过程参数不经任何处理直接从焊接设备进入单片机会带来以下问题:

1)焊接时由焊接电弧、网压波动等产生的电磁干扰容易随被测信号进入单片机,影响采集系统正常工作,并且这些信号叠加在有用的被测信号上,影响被测信号的精度;

2)若各路信号是不共地信号,容易在单片机系统共地端发生短路,造成采集系统与焊接设备的烧毁。

为解决以上问题,采用光藕HCNR201设计隔离电路,对多路浮地信号调理隔离产生共地信号,信号经滤波电路滤除毛刺后,直接进入内部自带8路10位A/D转换器的STC90C58AD单片机进行采集和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传送至上位机。信号隔离采集电路框图如图2-2所示。

焊接电压、电流信号可由霍尔电流传感器、霍尔电压传感器得到(电压信号也可‘直接分压焊接电压得到焊接电流信号也可由分流器分流焊接电流而得到电压信号直接进入采集板),气体流量信号由气体流量传感器获得,以上三路信号由单片机转换口对数据进行采集;送丝速度信号由信号编码器得到脉冲信号再进入隔离采集板,通过触发外部中断的方式统计脉冲个数,由上位机计算得到送丝速度。每路隔离电路在隔离前采用独立电源供电,各路信号在经过光电隔离后的调理电路采用同一电源供电,形成共地的信号,数字电路采用独立电源供电,以避免其对模拟电路的干扰图中各虚线方框内电路采用独立电源供电)。

第3章系统工作原理与软件设计.......22

3.1STC90C58AD单片机软件设计......22

3.1.1单片机系统初始化......22

3.1.2A/D单片机转换.....27

3.1.3A/D转换结果数据处理.......28

第4章系统调试与分析......38

4.1隔离采集板性能测试与优化......38

4..1.1隔离采集板性能测试.....38

4.1.2隔离采集板抗干扰措施.....39

第4章系统调试与分析

4.1隔离采集板性能测试与优化

4.1.1隔离采集板性能测试

1)隔离采集板直流电压输入输出对比

表4-1是在输入电压值在0-5V范围内变化,且输入电压未分压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输入输出变比使其为1:1时得到的结果。由表4-1可知,由于采用高精度电阻,并采用可调电阻消除误差,可使输出高精度地跟随输入。

2)隔离采集板交流电压输入输出对比

采用一交流正弦波进行作为隔离电路的输入,用双踪示波器分别观测输入波形与单片机A/D采集口输出波形,实验测试结果如下:跟随信号频率可达10kHz,满足煌接设备对隔离板的要求,大于10kHz的信号由于低通滤波电路的滤波作用而明显衰减,图4-1为隔离电路输入输出波形对比,1通道信号波形为输入信号波形,它是频率为10Hz的交流正弦波,2通道信号波形为信号经隔离电路隔离后的波形,由图可知:输入输出信号波形频率一致,相位相同,幅值成一定比例,并可通过调节输入输出电压变比以适应不同的燥接电源与揮接方法,在上位机程序中以软件方式还原正确数值。

结论:隔离电路能有效地对输入输出信号进行隔离,通过调节输入端分压比例与光藕输入输出可调电阻阻值,能够任意调节输入输出变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解决了同时釆集多路信号时不共地短路的问题。

结论

针对目前焊接车间焊接过程管理困难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目前已有的焊接设备参数管理系统进行比较与分析,提出了一套简单易用、低成本的基于网络的焊接设备参数管理系统,并研制了基于ZigBee单片机的多功能焊接参数隔离采集板和数据无线发送与接受系统硬件,初步开发了上位机管理界面,并进行了该系统的性能参数测试试验和一系列现场采集试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基于单片机的多功能焊接参数隔离采集板能通过外界不同传感器变送电路采集多种焊接过程参数,所设计的采集板能调节隔离电路输入输出变比以适应不同的电压范围,具有很大灵活性。

2)在抗干扰测试中,ZigBee网络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干扰性,在置信度为99%的情况下其误码率达到、丢包率在0.04%范围内,能够满足在干扰多、工况恶劣的车间工作的需求。采用SZ05模块,在车间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中(100m内),通过轮询的方式上位机每秒能够获得180-200字节数据。

3)通过对高频引弧的TIG焊和CO2气体保护焊焊接过程进行采集试验,并人为制造干扰,所采集的参数准确可靠,波形能较直观反应焊接过程,表明该系统抗干扰性能好,能够满足以设备和生产管理为目的的焊接设备工作过程监测要求。

4)单个串口的网络,其容量适合15-20台焊机同时工作,采用不同信道建立多个ZigBee网络,可大大扩展焊机数目。基于ZigBee的焊接设备工作过程监测网络,具有经济,简单实用的特点。

参考文献(略)

论文写作2018优秀范文六:医用蒸馏水设备造型设计及实践

第一章市场调研报告

1.1 市场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蒸馏水机指用蒸馏方法制备纯水的机器。水经过一次蒸馏,不挥发的组分残留在容器中被除去,挥发的组分进入蒸馏水的初始馏分中,通常只收集馏分的中间部分,约占60%。要得到更纯的水,可在一次蒸馏水中加入碱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有机物和二氧化碳;加入非挥发性的酸,使氨成为不挥发的铵盐。由于玻璃中含有少量能溶于水的组分,因此进行二次或多次蒸馏时,要使用石英蒸馏器皿,才能得到很纯的水,所得纯水应保存在石英或银制容器内。

因蒸馏水的特性在高温高压下不会产生水垢,而纯净水,含有各种矿物质,在高温下蒸发会产生水垢,会引起细小管路、压力传感器堵塞,还会产生温度传感器失灵等故障,在灭菌室内的小型有孔器械,进入的水垢易堵塞细小管道和轴承,影响使用寿命。由此可见,医用蒸馏水机使用蒸馏水非常重要。诊所、医院科室及实验室等经常需要少量蒸馏水的场合,医用蒸馏水机是获取蒸馏水的最佳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产品在医用设备中使用越来越多。由于医用产品的特殊作用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据调查显示,目前医用产品的科技含量虽然在不断提高,但对医用产品的造型设计,色彩设计,人机交互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正如现阶段医用蒸馏水机的设计中,更多的考虑是在功能方面,而较少考虑情感化等设计方面的因素,比如:医生在使用该产品时是否有利于他们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产品造型、颜色等对病人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

1.2 调查的目标市场、范围,调查方法和途径

1.2.1 调查的目标市场

医用蒸馏水机是医用必不可少的设备,为器械消毒,伤口局部清洗等提供了洁净的水源保障,蒸馏水机主要是医用或者家用,目标市场应该为医院的医生,最好是家用蒸馏水机,调查的是使用者医生、病患等,和会有可能直接接触的医学院学生,另外还有小区内的老年人等。

1.2.2 调查范围

首先,调查的主要对象:

医院医生、医院病患、医校学生、疗养院退休人员。

调查的具体范围选定为:

杭州下沙东方医院,杭州下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杭州望江山疗养院,杭州下沙清雅苑。

1.2.3 调查方法与途径

(1)问卷调查: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选定好的医院、医学院学生、杭州望江山养老院医护人员,以及下沙清雅苑内住户。(问卷附后)

(2)网络搜集资料:主要是在网络上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集关于现有医用蒸馏水机的类别、各自特点与缺陷,了解蒸馏水机内部构造与实用用途,多方对比、统一比较,认真分析,满足工业设计最重要的功能最优化要求。

第二章文献研究报告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研了解到蒸馏水是不含矿物元素和杂质的纯水,首先在生活中,蒸馏水它是不导电的,与此同时可以保证机器稳定运行,并且可以延长电器的使用寿命。其次蒸馏水的作用是因为低渗作用,在医药行业,用蒸馏水冲洗手术伤口,可避免肿瘤在创面种植生长。在化学实验中,因为蒸馏水是无电解质,没有游离离子与没有杂质,所以需要用蒸馏水。蒸馏水的广泛使用,使得国内蒸馏水机的需求广泛。据调查显示,针对于医疗器材的特殊性,专用与专业,决定了现国内医用蒸馏水机在造型、色彩、人机交互等方面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秉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实的设计生活中过于理性和器械感的医用产品比比皆是,这都是违背人自身意愿的,人们在使用医用产品时不可避免地会对该产品产生各式各样的生理感受与心理感觉,这些感性因素有时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该产品的喜恶程度。因此现代医用产品必须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医用产品的设计要遵循产品设计的原则。虽然医用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满足医用产品特有的要求。

2.2 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资料重点多放在性能的提高和市场的抢占上,对于蒸馏水机外形的研究少之又少。这就要求设计者从另外的学科中汇集资料,例如产品情感化设计、感性工学、感性需求、产品色彩体系,以及心理学领域多加汇总分析,以其用于本次毕业设计。

第三章设计实践报告........ 22

3.1 设计选题的依据......... 22

3.1.1 设计选题的市场依据 ...... 22

3.1.2设计选题的理论依据............. 22

3.2 设计过程阐述,创意和策划方案、计划,进程记录....... 22

3.2.1 设计重点和创新点............ 23

3.2.2 设计创意阐述和策划方案 ........ 24

3.2.3 对现有医疗产品造型与色彩进行分析......... 26

3.2.4 构思草图............. 28

3.2.5尺寸图.......... 30

3.2.6三维草模和初步效果图....... 30

3.2.7色彩方案........... 31

3.2.8模型制作过程.......... 32

3.2.9使用说明......... 32

3.3 最终方案.......... 33

3.4 设计总结,实践和研究体会........... 33

第三章设计实践报告

3.1 设计选题的依据

3.1.1 设计选题的市场依据

通过前期对市场的调研与分析,现市场上的蒸馏水机造型只注重功能,而忽略了人机关系,多数产品以裸露机体为原色,给使用者产生冷冰冰的感受,造型简单直白,解构复杂,尺寸多庞大,一定程度上给使用者造成心理负担。

医疗产品虽为“专业性产品”,但使用却是普遍的,在医药行业,用蒸馏水冲洗手术伤口,可避免肿瘤在创面种植生长;在化学实验中,因为蒸馏水是无电解质,没有游离离子与没有杂质;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直接饮用蒸馏水,最普遍的如“屈臣氏蒸馏水”。越来越多的人将医用蒸馏水机带到家里,渴望得到纯净度极高的用水,进一步打开了蒸馏水机的市场。

3.1.2 设计选题的理论依据

从第二部分文献研究的启示来看,首先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状、终端陈列等一切与视觉相关的元素十分敏感,对品牌的寓意、款式与色彩产生的联想、商品形状带来的美感、环境气氛形成的温馨感觉等都有特别的好感。本次设计选题正是依据这些理论进行的。

其次,将情感化设计和感性化设计融合抓住关怀人为宗旨,将感性设计贯彻始终,依循产品感性设计流程一步步进行和完善本次设计。蒸馏水机设计必须分析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安抚情绪或者带给使用者愉悦的希望。

最后,工业产品色彩设计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也有一定影响,如果色彩宜人能使人的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高工效,反之,将使人们的精神疲劳,心情沉闷、烦躁,分散注意力,降低工效,色彩有着先声夺人的魅力。

3.2 设计过程阐述,创意和策划方案、计划,进程记录

任何一件工业设计的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一定的需要而生产出来的。工业设计产品仿生创造形态,不仅能使使用者认识到产品外观形态与生物形态关系密切,对于设计者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形态关联的内在因素认识,从而引发出模拟仿生造型产品的创造灵感。

3.2.1 设计重点和创新点

(1)设计重点:拆件分析内部构造,确定将要设计的蒸馏水机各方面性能参数。

①造型需考虑仿生形态,使产品显得柔和,具有亲切感,会给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②紧凑的设计和方便的操作,要尽可能地把机械部件予以隐藏。

③在色彩运用方面,尽可能采用清新色调,一定程度上可缓和紧张的氛围。

④出水量:1.5-2L/H

⑤尺寸:420×375×378 (mm)

3.4 设计总结,实践和研究体会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通过构思,草图,头脑风暴,建模,渲染,出模等一系列的操作,最终将此设计落地,并且在此设计过程,通过对工艺的接触与学习,深刻体会到,最为一名产品设计师,对于工艺的了解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略)

论文写作2018优秀范文七: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机制与成效问题研究

第一章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机制

《联合国宪章》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一、大会应发动研究,并作成建议:“(子)…… 并提倡国际法之逐渐发展与编纂。”1947年11月21日,大会通过第 174(II)号决议,决定建立国际法委员会,并通过了该委员会章程。自此,国际法委员会便成为了国际法发展与编纂进程中一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活跃于世界舞台上。以其研究成果为文本基础的、已开放签署的条约共计16项,内容涵盖了国际关系的诸多重要领域,极大的促进了国际社会的有序互动与和平交往。

但我们对国际法委员会的了解似乎并不充足。在面对一个条约时,我们往往并不清楚该条约是以国际法委员主持下拟订的草案为基础的,也不知道这些条款是如何拟订出来的,以及为什么要将这些国际法规则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等等。这种情形无疑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具体规则的理解和适用,或者说,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会影响知其然。因此有必要对国际法委员会的相关情况予以充分的介绍和说明,还原条约制定过程中的基础性环节与宏观背景。

在本章中,将从多个方面对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机制进行介绍,内容包括了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宗旨、工作模式和工作成果,以期帮助读者全方位地了解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

第一节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宗旨

1945 年 4 月 25 日,来自 50 个国家的代表于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史称旧金山制宪会议。该会议设 4 个专门委员会审议联合国宪章草案。第四委员会负责国际法院及其他法律问题,在其第二专门委员会,关于联合国大会有权对国际法之编纂作出建议的提案,以 27 票对 8 票得以通过,但关于授权大会起草一般公约供各会员国与非会员国考虑的提案却未获支持。在此背景下,《联合国宪章》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 “一、大会应发动研究,并作成建议:“(子)…… 并提倡国际法之逐渐发展与编纂。”

鉴于《联合国宪章》第十三条第一项责成大会发动研究并作成建议,以提倡国际法之逐渐发展与编纂,同时出于对国际社会此方面已有成就,实有予以缜密研究之必要的考虑,1946 年 12 月 11 日,大会在其第一届第五十五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第 94 (I)号决议,成立国际法逐渐发展与编纂委员会。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大会提倡国际法之逐渐发展与最终编纂之方法;获致联合国各机关协力合作,共襄斯举之方法;如何觅取可能协助此项工作之各国国内团体或国际团体之协助。

第二节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模式

国际法委员会是大会下属的常设机构,但本身并无常设机关。在长期的工作中,国际法委员会形成了其特定的工作模式,即会议研讨制、议题负责制与普遍联系制。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会议研讨制

正是因为国际法委员会本身并无常设机关,故其工作主要靠召开会议完成。

(一)时间与地点

国际法委员会章程并未明确规定会议期限。1973年以前,会期通常为10周。1973年后,大会同意将委员会的会期调整为12周。1996年,根据50/45号大会决议,委员会重新考虑其会期,认为应根据工作量逐年考虑下届会议的期限。此后的会议期限为10至12周不等。

同样的,国际法委员会章程也未明确规定会议次数。1998年以前,委员会通常一年举行一次会议。1998年,实验性地举行了2次会议,以考察是否有必要分割会议。1999年,委员会认定分割会议的举措更有效力,更有助于委员参加会议,委员会可视情况决定每年举行的会议次数。

《国际法委员会章程》建议委员会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会议,在同秘书长进行协商后,可选择其他地点。但实际上,得益于日内瓦良好的社会和法律环境,几乎所有的委员会会议都是在日内瓦举行的。

(二)人员构成

国际法委员会委员的人数历经三次扩大:依据大会1956年12月18日第1103 (Xl)号决议,从原有的15人增加到21人,按照大会1961年11月6日第1647 (XVI)号决议,增加到25人,又按照大会1981年11月18日第36/39号决议,增加到现在的34人。这是因为,逐步增多的联合国会员国数目和国际法日益明显的重要性导致了扩大国际法委员会的客观需求。大会绝大多数代表团认为,增加该委员会委员人数可更好地确保执行《章程》第8条的规定,即要求“委员会全体代表世界各主要文明形式和各主要法系”

《章程》第2条同时规定了委员的国籍问题:不得有两人为同一国家的国民,如候选人具有双重国籍,则候选人应视为其通常行使公民和政治权利的国家的国民。根据这条规定,候选者并不限于是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民,只要其符合《章程》所规定的条件,都可以受到推选甚至当选。实际的情况是,由于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成为了联合国的会员国,所以,迄今为止,所有的国际法委员会委员都是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民。

第二章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工作成效评析

国际法委员会在国际法的发展与编纂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是说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不存在任何问题。其中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国际法委员会的部分工作成果中存在成效不佳的情况。

前文中提到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为拟订多边条约(multiple treaty)的文本草案,二为制作阐释特定法律问题的报告。此处的国际法委员会之工作仅指拟订多边条约草案文本这一工作内容.

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成效,就是国际社会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反映到具体指标上,就是其所拟订的草案文本能否顺利过渡为公约条款,并得到国际社会最广泛的缔结。

那么,为什么要探究国际法委员会工作的工作成效呢?其核心因素在于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不是闭门造车,它的工作成果最终必须要面向国际社会。前文中已多次强调,国际法委员会不是国际立法机构,其所拟订的文本是没有法律强制力的。只有不断提高其成效,国际法委员会才能实现其逐渐发展与编纂国际法的宗旨,进而充分发挥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和促进国际社会法治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在下文中,将首先证明提出效力评级的概念和标准。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对以国际法委员会工作成果为文本基础的、已开放签署的多边条约进行个案分析和综合评定,划分出A,B,C,D四级,分别代表生效且缔约国较多、生效但缔约国不多、过渡为条约文本但未生效、未过渡为条约文本四种状态。以期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划分,帮助读者明了问题的存在。

第一节 成效认定标准

自成立以来,国际法委员会拟订了多项草案,其中有些得以顺利过渡为条约文本,有些在一定数量的国家参加后得以生效,有些缔约国众多并取得了广泛的成功,这三方面成为了我们评价国际法委员会工作成果成效之最为重要的、层次由低到高的标准。

一、草案能否过渡为条约文本

国际法委员会拟订的草案是其全部工作的最终体现,也是联合国下一阶段工作的原始依托。国际法委员会拟订的草案,从形式上看是法,因为它在用法律的语言和形式对所调整社会关系的相关方面予以规范。但从实质上看它不是法,因为国际法委员会只是联合国大会下设的研究机构,其所拟订的文本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虽然,从学理上讲,即使国际法委员会所拟订的草案对我们了解相关的社会关系和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该社会关系中的特定问题有重要作用,但如果草案不能过渡为条约文本,那么,从现实的层面看,国际法委员会的工作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意义。这是因为,一旦国际法委员会选择了拟订条款草案这种工作模式,它拟订草案文本的工作就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具有明确意图的、以多边条约的制定为根本出发点的实践性法律工作。相关的诸项工作都具有了明确的追求和指向性。如果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起草工作后,国际法委员会所拟订的草案不能过渡为条约文本,那么,可以说,委员会的起草工作在完成后即告结束。

第二节 效力分级

根据以上的评定标准,我们可以将国际法委员会工作成果的成效分为以下等级。

一、A 级——生效且缔约国较多

划入该等级的条约不但达到了生效的要求,而且由于缔约方数量较多,在该条约调整的领域内,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广泛的有法可依的局面。这种有法可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方面,对于缔结了该条约的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而言,在条约生效后,遵守该条约的各项规定就是其法律义务。第二,如果该条约的一些规定是对国际法的发展,当该条约的缔约方数量达到了一定数量,那么,这条起源于条约规定的规则就具有了成为习惯法规则的基础和潜力,这对于在一定领域内形成国际法治而言,无疑至关重要。

那么,哪些条约可归入A级呢? 首先,我们可以对“缔约方数量较多”一词赋予量化的标准。前文提及,截至目前,世界上共有197个主权国家,鉴于对于绝大多数的条约而言,主权国家仍是其最重要的缔约方,所以笔者认为当一条约的缔约国数量达到了197的2分之一以上时,即可认为系“缔约方数量较多”。以此为标准,在以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拟订的草案为文本基础的条约中,以下条约可以纳入A级范畴:

1、《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截止目前,共有187个缔约方。

2、《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截止目前,共有187个缔约方。

3、《联合国专门机构特权及豁免》,截至目前,共有116个缔约国。

4、《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截止目前,共有111个缔约方。

再从实质上,这些条约的制定、缔结也的确为国际社会相关领域的有序化、法治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以《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为例,该公约的制定和广泛缔结对外交关系而言意义重大。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完全应当说是仅次于《联合国宪章》的最重要的和最具基本指导意义的立法性国际文献,是一个体现国际政治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国际文献。自《公约》诞生之日起,世界各国涉及外交关系和外交特权的问题一般都按公约的规定执行,应当说,公约是国际社会执行得最好和最普遍的国际公约之一。这与《公约》缔约国的数量众多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截止目前,《公约》共有187个缔约方,占世界国家总数的95%左右。对于这些国家而言,自然会选择应用《公约》的规定处理彼此之间的外交关系,这是最简单、明确、易行的方法。对于公约的缔约国和非缔约国之间以及非缔约国相互间的外交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会借鉴《公约》所提供的处理方式,因为这些处理方式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惯例,便于复制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公约》的广泛缔结无疑从实质上极大地促进了外交关系的有序化和统一化。

第三章 质量是决定联合国国际法委员工作成效的根本要素............46

第一节 国际社会具备缔结多边条约的意愿........46

第二节 低质的多边条约文本草案成效一般较低.........50

第三节 优质的多边条约文本草案成效一般较高.............54

本章小结..............56

第四章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工作成果质量的影响因子...........58

第一节 议题选择................58

第二节 前期调查...........62

一、特定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62

二、调查特定问题中的各方意图...........65

三、调查关于特定问题的法律实践..............66

第五章 提高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工作成果质量的准则与方法........76

第一节 明确议题选择的原则与标准....................76

一、选题的原则.............76

二、选题的标准.............78

三、总体要求................82

第五章 提高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工作成果质量的准则与方法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论证了本文的基本判断之一,即成果质量是决定联合国国际法委员工作成效的根本要素,并在上一章分析了哪些变量能够决定工作成果的质量,并最终通过决定质量影响其工作成效。

既如此,提高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工作成果质量就是提升其工作成效的关键所在。这就如同,一件产品因故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接受,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其社会需求度,首先就要找到其“故”,解决这个“故”,从而使之能顺利地、更多地参与社会的运转。

在这样认知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比较明确的找到具体的,可操作的问题解决方法。即通过把握工作的准则与方法,提高工作成果的质量,进而提升工作成效。具体的路径是:明确议题选择的原则与标准、依循议题调查的要点与方法、把握议题研究与起草的理念和思路。

第一节 明确议题选择的原则与标准

一、选题的原则

所谓选题时应遵循的原则是指选题时应满足的最宏观的、最抽象的一些要点。下面就编国际法委员会确定的编纂题目、大会建议的逐渐发展议题、其他机构建议的逐渐发展议题分述其标准。

(一)国际法委员会确定的编纂题目

《国际法委员会章程》第 18 条第 1 款规定:“委员会应对整个国际法领域进行调查,以期选择有待编纂的专题,并应同时顾及政府或非政府方面现有的草案。”第2款规定:“委员会如认为某一专题必须(necessary)或适合(desirable)进行编纂,应向大会提出建议。”

1924年9月22日,国际联盟大会作出决议要求国际法逐渐编纂专家委员会草拟“以国际协定加以规定最合适(desirable)也最有可能实现(realizable)”的问题清单。许多专题因为不满足“最有可能实现”这一条件而未予编纂,如引渡问题、刑事司法协助问题及领域外犯罪的国家管辖问题,这种“不可实现性”通常出于对各国法律规定和司法治度多样性的考量。

结 语

法治一词由来已久。在国内法上,所谓法治就是依法而治,或者说就是应用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相对于法治,国际法治是晚近提出的较为新颖的概念,其含义系指依照国际法治理国际社会。

2004 年,《联合国秘书长关于冲突和冲突后社会的法治和过渡司法报告》做出如下表示:“对联合国来说,法治是一个基本的治理原则。根据这项原则,所有的人,机构或实体,不论是公共或私人的,包括国家本身,都要对法律负责。这些法律应公开制定、平等实施、独立裁决,并遵守国际人权准则和标准。法治还要求采取措施,以确保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律至上,负责任地,公正地适用法律。”

从形式上看,国际法治似不同于国内法治。首先,国际社会系由以主权国家为代表的各国际法主体构成的,而非国内法上的个人或个人的集合。再者,国际社会没有具有立法权的立法机构,“法”之生成异于国际社会,法之治理方式也不同于国内社会。此外,国际社会不存在一国内部所必有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强势政治集合,因而缺乏国内法治理论和实践中所强调的对公权力的约束。

但从实质上,国际法治的核心理念与国内法治并无大的差异。虽然,产生路径各不相同,表达方式因不同背景而异,但从本质上看,国际和国内法治所强调的根本元素是一致的。

首先,法治强调的是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尊重。在国内法上,表现为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族,不论是公民还是政府,都应赋予其表达诉求的渠道和机会。而在国际法上,则表现为让每一个国际社会的主体都能够有途径表达自身的国际利益,发表对法律问题的看法,参与国际法律的生成和发展。

再者,法治实现的途径都是对不同社会利益的协调,即给予不同社会群体表达诉求的权利,正视其各自的利益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本着公平、平衡的原则,合理分配其权利、义务、责任。这在国内社会体现为参与立法和立法过程中的沟通、协商,而在国际社会则表现为参与多边或双边条约制定过程中的诸环节。

此外,对协商后达成的解决办法应予以遵守。即赋予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为。一直以来,是否具有强制性似乎是国内法和国际法一个很重要的区分标志。但如果我们从国际法治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会发现,不论是国内法治还是国际法治,所强调的恰恰都不是应用暴力维持法律的至高地位。法律的治理正当性来自于其所提供的合乎公平正义的分配框架。在这一框架内,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达到了平衡,也就都愿意依循这法律所给予的解决方式调整彼此间关系。此时才能谓之为法治。

参考文献(略)

论文写作2018优秀范文八:房地产市场供需冲击:基于SVAR模型检验符号约束有效性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房地产事业胡发展速度激增,并进入了高速增长期,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房地产事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迅速的上了一个台阶,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越来越强烈。依据央行发布的《2002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预算估计,2001 年里,房地产开发的投资对中国 GDP 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有 1.3 个百分点,而其间接贡献率则可达到 1.9 到 2.5 个百分点。换句话说 GDP 增长率有 26%到34%由房地产贡献。在其它的分析中,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更高。首席经济学家汤敏的估算结果显示,在2001年,经济增长率高达7.6个百分点,而房地产事业贡献了其中的 1.6 个百分点。可以这样说,在目前的中国经济中,像房地产事业对宏观经济的增长产生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众所周知,房地产事业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房地产事业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也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起到了相当程度的拉动作用,但是正如上文提到的,20世纪90年代房地产市场的这一高速增长,它的时间之长久,增长之猛烈,让所有人包括经济学家们都很意外。在快速迅猛的发展过程中,房地产市场不可避免的暴露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某些城市某些区域的住房价格甚至到了天方夜谭的地步,完全超出了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一些调查研究显示,2003年以来,各地住房价格都普遍呈现大幅度上涨的现象,2005年,全国住房价格平均上涨了16.7%,其中,而住房价格涨幅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的有19个地区,还有26个省市住房价格的涨幅已经超越两位数,而在某些城市某些地段的住房价格涨幅甚至超过了50%,有调查研究显示,2003年以来,各地住房价格都呈现大幅度上涨,2005年全国住房价格平均上涨16.7%,其中,有19个地区住房价格涨幅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 26 个省市住房价格的涨幅远远超过两位数,而在某些城市某些地段的住房价格涨幅甚至超过了 50%,这几乎让这个地区的住房价格处于一种“飞涨”的状态。房地产市场住房价格如果涨幅过大,不仅会加重居民的负担,影响居民的购房能力,进而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严重时出现房地产泡沫也是意料之中,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是必然结果。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还紧密联系着国计民生和百姓福利。要求调节住房价格的呼声在社会中也越来越高,国家也愈发的重视住房价格的调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比如严格监控住房用地的供应管理,在全国各地区增加有效土地的供应,完善土地出让方式,大力推广利用“限房价,竞地价”的方式来供应更多普通百姓消费范围内的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住房需求方面,要鼓励合理正确的引导,对房价上涨超过一定限度的城市,在一段时间内,在住房限购措施上要严厉坚决地执行等等。这一系列调控措施对于我国现在的房价现状所获得的效果甚微,甚至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模式:每次的调控,住宅价格非但不会下降,反而会攀升到一个新的高点。众所周知,在一个住宅商品化市场,住宅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决定了住宅价格,因此,研究住宅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的波动对于房价的波动的影响是刻不容缓的。

1.2 文献综述

1.2.1 符号约束

符号约束识别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方法的基本思想:即在识别某个变量的冲击时不需要详细知道变量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只需明白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它的优势是同期的初始响应矩阵之间不需要施加零约束。本文从供需角度分析住房价格在住宅的供需变化下会遭受多大的冲击,住房价格又会产生何种波动变化。在当下的研究中,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中使用符号约束识别冲击越来越流行,目前很多研究者提出了对确定变量使用不等性或者符号约束来识别冲击,最近发表的文章中,通过将冲击对确定变量的影响效应符号具体化来识别冲击。所有与符号约束相一致的冲击都在考虑范围内。由于符号约束是相对比较弱的限制,因此这种方法被看作是通过传统的,更加严格的排除限制来识别冲击方法的一个很好的替代,这种方法现在已经被很多学者采用。但是使用这种方法有几方面的缺陷,归纳如下:第一,通常不单一的识别冲击,而是考虑一系列与符号约束一致的冲击。因此,可能响应范围会比较广,冲击对变量的影响由符号约束反映出来将是比较混乱的图形。第二,通过符号约束识别冲击无法检验约束有效性,因为只有冲击满足我们预先设定的符号约束时,我们才会考虑,所以所有分析都必须建立在符号约束是正确的前提之上。第三,理论模型可能会存在遗漏变量的问题,而那些遗漏的变量在实证模型中也许会有相当的影响力。针对这些缺点,本文提出了几点创新,来改善现有方法,避免这些缺点。对于如何利用数据说明识别中使用的约束的有效性,尤其是符号约束的有效性,本文利用波动变化来支持冲击识别。Rigobon等人提出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中利用异方差性识别冲击,他们假定冲击的波动性变化是外生的,然后相应的将其分割成样本区间,然后在冲击波动变化无论在何时发生都是相同的这个假设下识别冲击,也就是说,他们假定即便冲击波动会发生变化,脉冲响应在样本区间内是保持不变的。本文提出的改进是利用马尔科夫转换机制将冲击波动变化塑造成外生的,相较于其他的模型,本文提出的模型更加灵活,更加有效。本文还将说明波动变化如何提供额外的识别信息来缩小可考虑冲击的范围,有助于检验符号约束的有效性。这个方法可行性是有前提的,即在样本区间内存在波动变化,而且波动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利用波动变化识别的冲击或许可以产生一些特定的冲击,进而减少了可行性冲击的范围,从而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脉冲响应。因此,在考虑波动变化的情况下,早前提到的符号约束的几大缺点就可以规避了。本文还将提供统计性检验来说明文中假设的正确性。

第 2 章 基于房地产市场供需冲击的模型选择

2.1 基于房地产市场供需冲击的影响机制分析

市场经济下,商品的价格是由供给量和需求量共同决定的,房地产市场中住房价格也不例外。根据供求定理,当住房的供给量大于住房的需求量时,住房价格会下跌;当住房的供给量小于住房的需求量时,住房价格会上涨。首先,我们研究房地产市场中住房的供给和需求变化时如何导致住房价格上涨。首先,我们研究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如何导致住房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房地产市场固有的特点:生产周期长,这便使得住房的供给相对于需求存在滞后期,根据供求定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住房价格。房价的上涨会产生两种效应:对于住房供给方,房价上涨,会刺激其投资需求,而对于住房需求者,房价上涨会抑制其消费需求。这产生的总效应并没有因为房价上涨而有效的抑制总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土地供给缺乏弹性,故而住房供给同样缺乏弹性,再加上滞后性的影响,故而供给方面也难以有效的抑制住房价格的上涨。于是,住房价格在供给和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再次持续上涨。接下来我们分析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如何导致房价的下跌,它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中国房地产市场防患于未然。众所周知,房价持续上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房地产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房地产市场就会瘫痪,住房价格也会陷入持续且长期的下跌状态。持续下跌的原因在于:住房价格开始下落时,之前上涨时的供给方的所有投资需求会转化为超能量的供给。供给方投资需求的减弱会导致住房总需求的下降,考虑到前期住房价格持续上涨,积累了巨大的投资需求买入量总和,一旦开始销售,就会提供巨大的供给量,再加上滞后的效应,会导致供给量远大于需求量,根据供求定律,房价就开始持续下跌。

2.2 基于房地产市场供需冲击的模型选择

根据房地产市场供需的影响机制分析,本文从供需角度研究住房价格的波动变化。文中我们采用 VAR 模型,并且是一个 p 阶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p),简约形式表示如下:

式中,u是一个常数项,是 K*K 维系数矩阵,u1是零均值误差项。

根据分析,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会采用马尔科夫转化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可缩写为 MS(m)-VAR(p)。我们使用这种方法是为了简单方便,但是所有的SVAR模型,除了残差矩阵,模型系数都是状态不变量,这个事实并没有反映在我们的理念中。我们的模型中协方差是在状态间发生变化的,为了识别系统冲击,它们与数据统计检验特征是一致的。例如,存在两个状态,一个元素都为正的对角矩阵。如果是独立的,那个分解是独立的,与符号变化,B 的排列顺序和排列顺序变化无关,但是排列顺序有关。因此,对于一个给定顺序的 ,如果系统冲击是正交的,不同状态间有相同的瞬时效应,而且被标准化成初始状态有单位条件方差,那么系统冲击将会由线性转换唯一的确定。因此经济系统中额外的约束都将变成过度识别,而且可以对照数据。例如,排除约束可由标准统计检验检验有效性,而且如果一系列符号约束被用于满足分析,那么与通过马尔科夫转换识别冲击相对应的脉冲响应必须满足预先设定的条件,即可以较为正确的刻画经济冲击的影响。相应的,如果冲击不满足符号约束条件,那么这些设定的约束条件与数据的统计特性不相对应。至于原因可能是我们在引言中提到的符号约束的几个缺陷,如遗漏变量,数据误差,或者数据转换的一些错误。但是如果脉冲响应满足符号约束,那么设定的条件就会与冲击相对应。至此,可以用脉冲响应检验符号约束条件是否可以与数据统计检验相一致。通过以上详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的模型分析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独立。可以被解释为状态 2 的方差,与状态 1的方差相对应。单独的表示变量间的波动变化不是均匀一致的。一个取值可能为1,即波动的冲击性具有足够的异质性时,某种冲击会在所有状态下具相同的方差,即使一些取值是相同的,也是有可能通过状态2的独立相对方差来识别冲击。本文采取的方法的一个重大优势在于至关重要的识别限制可以通过统计检验来核对。

第3章 基于MS-VAR模型的房地产市场供需冲击计量分析.........17

3.1 MS-VAR 模型变量和数据选择............17

3.2 识别约束条件 ................18

3.3 马尔科夫转换状态数目 ..........19

第 4 章 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28

4.1 模型脉冲响应分析 ..........28

4.2 模型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的分析..........30

第 4 章 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4.1 模型脉冲响应分析

假定我们已经识别了住房市场的供需冲击,对于初始效应矩阵 B 是状态不变的 MS(3)-VAR(3)模型,我们还可以及计算它的脉冲响应。图 4.1 呈现了初始效应矩阵 B 是状态不变的 MS(3)-VAR(3)模型的脉冲响应,且置信区间水平为68%。脉冲响应的缩放比例是由 B 确定的,反之,B 矩阵的缩放使得在状态 1 的残差有识别的协方差矩阵。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意的,因为状态数目是任意的。本文的缩放比例有别于其他文章中提到的,本文强调我们在状态 1 情形下,冲击标准化仅仅影响缩放比例但不会影响脉冲响应的符号和形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知道那些利用经济学意义解释的冲击中哪一个可以由统计学知识识别。但是我们所分解的冲击的顺序与下三角且迭代的识别计划相一致的事实表明那些可用统计学知识识别的冲击应该具备等式(5)的形式。比如第一种冲击是住房市场供给冲击,第二种冲击是住房市场总需求冲击,第三种冲击是住房市场的特定冲击。有了这些特定的标签,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与表一中列出的符号约束相一致,只有住房市场的特定需求冲击可以看作是潜在的问题,因为它对输出的初始效应趋于正相关。0在68%置信区间的下端,因为置信水平可以视为相当低,我们的分析对符号约束提出了一些小的质疑。使用一个相对较大的置信水平可能导致间隔是输出的初始响应为负值,换句话说,数据和符号约束是相适应的比如,我们所设定的体系和数据与Kilian和Murphy(2012)中设定的符号约束是一致的。需要注意的是住房供给的脉冲响应是t?prod 的累积反应。处于各自 68%的置信区间之外,这在其他的 SVAR 模型文献中并不少见,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脉冲响应的估计的分布的偏差。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所采取的方法并未排除任何施加在以前研究中的限制,这可以被看做是我们方法的一个弊端。观察表 3.1 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表一中的限制条件的确并不严格,但是纵观使用到符号约束的文献,仅仅限制影响效果的并不常见。在文献中更为常见的假定是符号约束适用于冲击发生的情形。比如,皮尔斯曼和 Van Robays(2012)和我们的分析类型,建立一个有较多变量的体系识别相似的冲击,他们假定符号约束来区分四个季度。如果我们考虑用这样的响应来识别本文中的冲击,可以发现它们并不能满足年度符号约束。在我们的框架中,数据并不支持房地产市场的住房特定需求冲击,而住房的特定需求冲击满足这些更为严格的条件,这说明我们的程序的确存在一些歧视性的要求。严格的约束条件可以通过数据拒绝,但是很显然,Kilian和Murphy(2012)中使用的约束是十分弱的。但是通过施加弱的约束条件,仍然可以从分析中获得结论这是 Kilian 和Murphy研究的一大优势所在,我们的分析将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

结 论

在传统的 SVAR 模型分析中,研究者可能还会考虑经济中的因素施加一些约束条件。如果所施加的约束条件可以恰好识别冲击,那么实证模型不能准确的反映所包含变量之间的实际关系这一点可能不易发现,同样的道理,如果仅仅使用符号约束来识别冲击,那么在传统的分析过程中,所搜集的数据无法完全表达出所建立模型的目的。因此,最好使用统计特性,比如使用异方差性来补充经济学约束条件,并且检验传统的SVAR框架中的恰好识别的约束条件。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出相似的方法来检验符号约束。

为了更加准确的识别冲击,检验符号约束有效性,我们提出通过马尔科夫转换机制来将冲击的波动变化加入模型之中,在文章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在排除约束对冲击的长期效应以外,怎么利用马尔科夫转换机制的方法来检验符号约束的有效性。在波动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系统会显示已识别的冲击,如果实证模型与实际经济模型是一致的,那么这些已识别的冲击与实际经济中受到的冲击也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统计的方法识别冲击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设定多个符号约束或者其他约束条件必须从经济学合理的角度出发获得约束条件。

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

1.通过对冲击进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我们发现总需求的冲击可以解释价格变化的部分在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具体的来说,实际经济活动对价格变化的作用也在逐渐的减弱。

2.基于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冲击,切实检验了符号约束在识别冲击的问题上具备有效性,并且,在符号约束的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转换将冲击的波动变化加入模型之中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3.政策建议:实际经济活动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在逐渐的减弱,政府若要合理有效的调控住房市场的价格,那么就得采取合适有效地措施。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给出的政治建议包括:政府需要明确自身在房地产市场中扮演的角色,明确自身职责所在,即尽力解决居民买房难的问题,维持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和利用税收调控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打击一些投机分子炒房卖房的炒作行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