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0.1选题背景及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迅速,而由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其中全球变暖最为引人关注,据有关统计,由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已使大面积冰雪融化进而造成海平面的不断提升,这不仅给环境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而且对经济的影响更为深远,所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低碳经济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汽车产业作为碳排放大户,汽车产业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必将面临重新调整。汽车产业是一个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于一体的高端产业。正是由于汽车产业的多层次性和关联性,汽车产业的发展直接关乎到每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从 1956 年新中国第一台国产汽车——“解放牌”汽车诞生后的半个世纪时间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09 年,我国汽车产业更是以年产量 1379.10 万辆和年销量 1364.50 万辆的骄人成绩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11年,我国汽车产业以产量 1841.89 万辆和销量 1850.51 万辆稳坐第一名的位置。而伴随市场全球化的趋势,国家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力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产业经济实力的主要依据。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认真分析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劣势,探寻我国汽车产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充分利用低碳经济给汽车产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实现环境与利益的共赢的同时逐步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新课题。综上,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的汽车产业应当顺应低碳经济的潮流,抓住机遇、准确定位,在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提升其竞争力,以此真正形成竞争优势。
0.1.2 选题意义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全球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的来临给全球汽车市场以新的冲击,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持续保持汽车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地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掌握主动权,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外国内低碳经济的双重背景下,本文通过考察国际低碳经济新趋势,利用所学过的相关贸易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准确呈现我国汽车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真实竞争力水平,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别提出我国汽车产业应对低碳经济的对策,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在低碳经济新时代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和谐共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0.2国内外研究综述
产业竞争力,也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
0.2.1 国外研究现状
(1)有关产业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亚当•斯密(Adam Smith)首先提出了绝对优势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在出口商品上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在生产成本上低于其他国家。亚当•斯密从生产成本角度出发,提出一国无需生产该国所需的全部产品,只需生产该国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在市场上换取本国所需的其他产品。②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是比较优势的概念。他强调,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国的资源往往被分配到最有生产效率的部门,即一国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进口该国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从而把资源集中用于生产本国最具有生产优势的产品。
1 低碳经济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1.1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2003 年 2 月 24 日,《能源白皮书》在英国颁布,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理念的国家。《能源白皮书》首先阐明了英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决心,并陈述了英国在如何保证经济与能源安全的情况下未来 50 年的能源政策。①“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最主要的是全球变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工业革命之后,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迅速膨胀,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由温室气体增多引起的全球变暖最为引人关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是通过人为原因排放到地球上的,但反过来又制约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是延续人类发展的客观需求。其次,传统的高能耗发展模式对全球资源的挑战越来越大,如果继续这种发展模式必将带来资源枯竭。从全球能源储备量看,保持现有的开采强度,只有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较长时间,而煤炭储量仅能支撑 200 多年,石油储量更少,仅可以用 40 余年。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人类使用能源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开始从节约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着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三,发达国家已经渡过了以主要使用高碳能源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就能维持现有福利水平。从工业化进程看,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在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其中除汽车产业需要消费能源外,吃饭、住宿等早已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了。综上,无论是能源的制约与经济的发展要求以至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都为这场社会大变革奠定了伏笔, 客观上要求人们摈弃上世纪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使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机制, 走出一条迈向生态文明的新道路, 即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保证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低碳经济背景下汽车产业竞争力.......... 37-47
3.1 低碳经济背景下汽车产业竞争力......... 37
3.2 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37-40
3.2.1 常用国际竞争力指标......... 38-39
3.2.2 低碳指标.........39-40
3.3 低碳经济背景下汽车产业竞争力......... 40-46
3.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的选取......... 40-41
3.3.2 实证分析.........41-46
3.4 本章小结......... 46-47
4 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升汽车产业......... 47-53
4.1 宏观层面的对策措施.........47-50
4.1.1 政府层面 .........47-48
4.1.2 企业层面 .........48-49
4.1.3 行业协会层面......... 49-50
4.2 微观层面的对策措施 .........50-53
4.2.1 从消费方面入手......... 50
4.2.2 从生产方面入手......... 50-51
4.2.3 技术层面的对策措施......... 51-53
结论
无论是从环境压力还是资源供应看,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模式已无法顺应时代的要求,未来发展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中国汽车产业作为一个高碳产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这都是在低碳经济时代下提升外贸竞争力的优势和资本。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趋势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真实竞争力水平,并得出结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尚有很大距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我国的经济发展脱离不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脱离不了低碳经济时代,我国汽车产业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低碳化发展道路,以技术为支撑,及早进行低碳化调整,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低碳趋势下,在我国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汽车业将面临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加有序的经济环境,我们坚信中国汽车产业必将爆发出巨大的潜能,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完美蜕变。
由于受本人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以及具体数据可获得性的多方面限制,本文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在对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由于数据获取的难度,分析还不够透彻,搭设的框架也比较简单化和表面化,可能对实证分析结论稍有影响,这也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Jenkins, Rhys. Emiromental Regularion in the http://sblunwen.com/qczzlw/ new global economy: the impact onindustry and comPetitiveness [M]. North amPton MA: Edward Elgur Pub, 2002:39-46
[2] Major.& Edward.& Aseh.& David.& Marty. Foresight as a core comPetence [J].Futures.Volume,2001 (3): 145-150
[3] Porter , Miehael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 New York:Freepress, 1990: 162-166
[4] Porter, M.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ComPetitors [M]. NewYork:The Free Press, 1980: 186-210
[5] WEF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3-2004[R]. WET, 2004
[6] 边建平.全球汽车市场竞争和发展规律解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2(1):5-7
[7] 陈耀龙.低碳经济与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化转型 [J].中国市场,2010(10):7-9
[8] 方红燕,王今,刘克强.汽车行业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研究[J].制造技术与材料,2009(35):42-45
[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8)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8:32-36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