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基干浙江省市级面板的检验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长期以来,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和“促进就业” 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目标,与民生息息相关。近几年,通过产业升级,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迅猛,保持着每年约8%的增速高速增长,但就业增长相对缓慢,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处理好产业升级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现经济和就业的双增长。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23. 7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4665. 33亿元,经济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在产业升级、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浙江省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浙江省最近这些年的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到2012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达5477万人,还有不断涌入的流动人口),失业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攀升,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由2000年的3%上升至如今的4%以上。浙江省人力社保障厅的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3月份缺工企业比例和缺工率分别为34. 46%和3.5%,中小企业的缺工面为30. 1、而大中企业的缺工面可达42. 9%;企业普通工人需求占总需求人数的72.53%,技术工人占19.54%,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占8. 18%。我们不难看出,产业升级导致了经济增速越来越快,但就业形势却并不那么理想,产业升级和促进就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升级过程中所带来的各产业的劳动力配置和产值配置的不协调以及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参考。通过了解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证数据,不难发现我们似乎正沿着发达国家开辟的道路前进着。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能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这是不合理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每个个体遇到的具体问题都是不同的,处于深化改革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是如此,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省份之一的浙江更是如此。本文的研究主题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纵观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学者们对于产业升级的内涵并没有明确的鉴定,常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概念混同。本文从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价值链升级三个方面对产业升级概念进行了鉴定。
2、以往对于产业升级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概括出了产业升级影响就业的理论机制框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产业就业理论。
3、浙江省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4、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浙江的经济特点,从产业升级的内涵出发研究了产业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政策建议。对于浙江省政府在制定发展政策和就业政策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最早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展开产业升级问题研究的国外学者主要有Gerefifi (1999) .Kaplinsk (2000) Humphrey 和 Schmitz (2000)。Gerefifi(1999)采用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 GCC)的分析方法对东亚服装行业研究,他认为,产业升级不仅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它可以被看作是企业和整个行业在价值链或不同价值链间的上升过程Kaplinsk (2000)认为产业升级是更有效地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或从事的活动需要更多的技巧在此基础上,Humphrey和Schmitz (2000),把产业升级被定义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四种模式,进一步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实践方式。
盖伦森(1955)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一定比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更强的创造就业的能力。因为从长期来看,资本深化能够通过扩大资本存量来带动就业增长_。雷宾斯坦(1956)认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可以将大量的国民收入储存起来而不需要分配给劳动者,储蓄水平的提高可用于扩大投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带动就业的增长。霍夫曼(1958)认为,重化工业化和资本深化是工业化升级的必然阶段。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能够吸收先进技术的资本,有助于平衡经济增长,提高发展后劲。洪银兴、郭克莎和波特等人也指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论证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
Clower (1965)、Malinvaud (1977)和 Fabien (2002)认为,技术进步会对就业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以直接破坏为主,即所谓的"技术性失业”Peter Nolan和David Deaton(1983)利用计量模型模拟了技术进步和失业影响,得出技术进步减少就业的结论。Faye Duchin和Wassily Leontief (1986)指出工业革命在促进人类生产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因此将技术进步与失业捆绑在一起。David Simpson等(1987)指出,新技术之所以会吸引学者的注意是因为新技术会对就业产生影响。80年代初出版过很多书预测,在广泛使用新技术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作将会大量工作的减少。Ziramermann(1991)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德国1980年的就业减少起了重要作用。里夫金在1995年出版的《工作的终结》一书中提出了工作终结论Banga、Rashmi (2009)考察了印度的制造业后认为,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Howitt和Aghion(1994)重点研究了技术进步导致就业损失的内在作用机制。他们认为,技术进步通过对现有工作价值的加速磨损来提高失业率。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是:(1)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损失率,内生地取决于技术进步的规模,而不是外生不变的;(2)完全竞争市场下,经济增长率增速的速度增长低于或等于人力资本要素的价格。基于上述假设,他们详细分析了就业损失效应发生作用的直接机制、间接机制。Athar Hussain(1983)认为,因为技术性失业恰好是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之间的差距,所以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不足失业和技术性失业,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基于Mai invand模型框架,Peter Nolan和David Deaton (1983)通过分析指出,技术性失业若不是凯恩斯失业则很有可能是古典失业。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浙江省产业升级对于就业的影响,基本遵循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策略的分析过程。首先,文章回顾了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就业以及技术进步影响就业这两方面的理论研究;其次,阐述了产业升级影响就业的理论机理;接下来,进一步分析浙江省产业升级和就业的现状;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现状、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文章从六个方面进行撰写,具体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对论文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进行简要的阐述,然后介绍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并用框架图的形式进行清晰地展示,最后说明了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分别对各个时期产业升级影响就业和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理论进行了归纳、梳理和评述。第三章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理论分析。界定产业升级、就业效应等概念,并从产业升级的内涵出发,阐述了产业升级影响就业的理论机制。第四章浙江省产业升级和就业的现状分析。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对浙江省产业升级和就业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浙江省产业升级的现状从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髙级化和产业价值链三方面阐述;浙江省就业的现状从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两方面阐述。第五章产业升级对于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论文选用C-D模型为基础,在考虑产业升级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模型的变形和扩展来构建计量模型。本章通过《浙江省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年鉴来选取合适的面板数据,分别从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两个角度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分析。第六章结论和建议。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结论分析,并对产业升级过程中如何缓解就业压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略)
五、写作提纲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框架和可能的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框架
三、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文献关于产业升级影响就业
一、关于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
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就业的影响
三、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影响
第二节 国内文献关于产业升级影响就业
一、关于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
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就业的影响
三、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影响
第三节 文献简评
第三章 浙江省产业升级影响就业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鉴定
一、产业升级的内涵
二、就业效应、就业量、就业结构的概念
第二节 产业升级影响就业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就业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就业的影响
三、价值链升级对于就业的影响
四、产业升级过程中其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五、产业升级对就业影响的机理框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浙江省产业升级和就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浙江省产业升级现状
一、浙江省产业整体发展现状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高级化现状
三、浙江省产业价值链升级现状
第二节 浙江省就业现状
一、浙江省就业水平的现状
二、浙江省就业结构的现状
三、浙江省就业弹性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浙江省产业升级影响就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一、变量的选取
二、数据的来源及统计描述
第二节 模型构建及检验结果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田洪川,石美霞.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中国就业数量的影响研究[J].经济评论,2013,(5) :68-78.
[2]Gerefifi,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1(48) 37—70.
[3]Kaplinsky,R. . Globalization and Unequalisation: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J]. Journal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0, 37(2): 117-145.[4]John Humphrey,Hubert Schmitz.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research. IDS working paper,i 20.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9-86.
[6]Syrqum,CheneryH B.Three Decades of Industrialization.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s,! 989(3): 152-153.
[7]希克斯.经济学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Ranadev Baneiji.Exports of Manufactures from India: An Appraisal of the Emerging Pattem.Kieler studien.Institut fur weltwirtschaft an der Universitat Idel
[9]Maitin Zagler.Economic growth,structural change and search unemployment[J],Vienna University ofEcononiics&B.A,2000.
[10]Gali.J.Technology,employment and business cycle:Do technology shocks explain aggregatefluctuations?[J].Ain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89( 1)
[11]Labini,PS.Wh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Must Be RadicallyChanged?[J].StructuraI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 1995,6:485-504.
[12]Hufi5nan,GW,Wynne,MA..The Role of Intratemporal Adjustment Cost in a MultisectorEconoinics,I999,43:317-350.
[13]CIower, R.W.The Keynesian Counter-Revolution: a Theoretical Appraisal.F.F.Hahn and RBrechling (Eds.).The Theory of Interest Rates.Macmillan, London, 1965.
[14]Malinvau(l, E.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 Teconsidered. Basil Blackwell,Oxford, 1977.
[15]Fabien Postel-Vinay.The Dynamics of Technonlogical Unemployment.I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2,43:737-760.
[16]David Deaton, Peter Nolan.The Nature of Unemployment under Technical Progress-in Derek L.Bosworth(Eds). The Employment Consequen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Macmilland Press Ltd, 1986.
[17]Wassily Leontief, Faye Duchin.The Future Impact of Automation on Worker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86.
[18]David Simpson, Jim Love, Jim Walker.The Challenge of New Technology,West view Press, 1987.
[19]Zimmennan ICThe employment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 demand and labour costs in 16German Industries. Empirical Economics. 1991. (16):253-266.
[20]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1]Banga,Raslimi.Inipact of Liberalisation on Wages and Employment in Indian ManufacturingIndustries[J].Indian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Iations(ICRIER).2009.
[22]Aghion, P. and Horitt.P.Growth and Unemploy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rdies,1994, 61:477-494.
[23]Athar Hussain.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the Effects of Technical Change on Unemployment TheEmployment Consequen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Macmilland Press Ltd. 1983.
[24]David Deaton, Peter Nolan.The Nature of Unemployment under Technical Progress.in Derek L.Bosworth(Eds). The Employment Consequen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Macmilland Press Ltd, 1986.
[25]OECD, Technology, Productivity and Job Creation, Paris, 1996.
[26]Clas ErikssonJs There a Trade-off between Employment and Growth,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7,49:77-88.[27]Bharat Trehan. Productivity Shocks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Economic Review, 2003,45:13-27.
[28]Femando Del Rio.Embodied Technical Progress and Unemeployment. University catholique de Louvain,Insitut de Techereches Economiques ET Sociales (IRES)Discussion Paper, 2001, No.031.
[29]Pissarides,C.A. 1990.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Theory.Basil Blackwell,London.
[30] Aghion P, P.HoritL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Review of Economic Strdies, 1994, 61:47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