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理念导向下的城市社区适老化设施营建体系与策略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老龄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在急速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分布区域广,数量大,复杂化等一系列特征(如图1-2),养老建设巳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分析养老问题,挖掘其产生原因及背景,将有助于准确把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养老相关政策是在宏观层面上指导养老建设的重要方针和行动原则。纵观我国自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制定的各项硬性规定或弹性建议,总体呈多元化、综合性的趋势。然而,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进到实际操作层面时,不难发现,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分期目标,制定的政策普遍存在标准泛化、细则欠妥、联系破碎、人文缺失等诸多不足。具体来说,相比国外较为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养老照护制度是一大缺口。此外,机构之间、各层级医院之间,缺乏有效可行的协同机制,如合作规范、转诊制度、医保辖射范围及限额。同时,医疗和养老机构的行业规范和等级评估制度也待完善。养老建设的运营和发展需要社会众领域资源的文持和完善,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到精神抚慰,涉及金融行业、服务行业、卫生部门、社保部门等等,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人力资源的配置。不过,面对迅猛的老龄化进程,我国似乎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社会分工不细化,层级划分不明晰,服务对象不准确,从而导致整体呈现失衡、断裂的状态,进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无故流失和运行效率的极大折损。从人文环境来看,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似乎不及以往的根深蒂固,而造成这种美德渐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医养融合的意义在于:a节约社会成本,缓解大医院日益紧张的就医压力,改善养老机构的运营效益,缩小机构间差异性的社会效益;b优化资源配置、细化社会分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C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前瞻性运营经验为解决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卫生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基她与科学依据的学术意义;d同时,可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改善家庭成员关系;e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化、层级化、多元化的医疗护理模式,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提高其生活品质。以医养理念为导向进行城市社区适老化设施的研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
(1)开辟新的特色化养老模式,推进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综合不同养老模式的优点及潜力,构建系统化、多元化的适老化设施,并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以协助老年人实现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的“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更好达到健康养老的目的。
(2)以文献调查为基础,通过定性定量研究,建构针对“老年夹心层”的医养结合的目标与内容,为进一步规范“医养”导向下城市社区适老化设施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3)基于前期资料整合、问卷调查和权重分析,构建“医养”导向下城市社区多元复合型适老化设施体系,在其开发模式、社区规划布点更新策略、以及建筑单体营建等方面进行技术推广和应用。
(4)立足于以“适老照护单元”为核心的养老设施建设导则、应对策略与设计方法,完善其营建内容、操作方式、建设制度等,从而建构“医养”策略的基本载体。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推进了养老建筑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建设。通过大量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可知,影响养老问题发生演变的根源绝不仅仅是一个方面或某些层面,而是涉及政策、经济、文化、社会、医疗、护理、心理等诸多领域。建筑是承载人们生活行为和功能需求的载体,从解读它的发生机制、演变过程和主要特征为研究起点,挖掘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驱动力,将有助于把握适老化设施建设的主体思想和发展方向。
西方养老设施最早脱胎于宗教建筑,身体机能的衰退使得老年人成为宗教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这类建筑由宗教机构创办,政府立法推广,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和收容救济的服务。其原型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英国,为建造于1084年英格兰北部Canterbury镇的圣十字医院,它由教堂和六栋专门收容老人的住宅构成。12世纪起,英国出现由信徒捐助而建的“慈济院”型养老设施,其地理位置靠近市中心,格局大都是依附于修道院一侧建造的周边房间、中心庭院的围合式平面布局。由于得到了社会各界多方的资助,其建筑和室内装饰都非常精美,再加之安全的建设格局、低廉的租金和社会保障法律的推进,使得这类建筑至今仍是很多老年人养老入住的选择。
与宗教机构创办养老设施相伴的,还有社会慈善人士捐资或筹办的养老建筑。以1514年德国富商福格尔家族捐款建造的福格莱福利院为例,使用至今巳达500年之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长的老年社区(如图2-1)。这个号称“城中之城”的建筑群,由商店、医院、教堂以及设施齐全的住宅构成,向年龄超过55岁的、年收入在250马克以下的非单身者开放。美国最早出现的养老设施是由政府推行建造的济贫院,为了节约成本,其选址一般靠近农庄远离城镇,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并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发展(如图2-2)。此外,美国还发展起由自愿组织、公司或协会创办的养老设施项目,服务对象主要为有收入的老年人,相比前者环境人性化、功能多样化,而后成为美国养老设施的典范一一老人社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六个章节,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由绪论和医养模式可行性分析两章构成。重在梳理研究背景与现状,为研究边界与相关条件的确立以及后续展开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主体,由三至五章构成,通过医养模式雏形的解读—医养设施体系的建构一营建导则与策略方法的提出三个方面,以医养导向下复合型适老化设施的营建为研究主旨,形成逐步深化的研究路径。第三部分结语是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提炼的发展性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章,基于对我国养老服务环境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国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的总结,阐述了以医养结合为导向的研究视角、目的、意义和框架等基础平台问题。
第二章,对国内外养老设施的演变特征、养老意识形态与需求、物质形态与干预进行了解读,结合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探讨了养老设施“医养”模式发展的可行性。
第三章,在类型学理论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调研和访谈,由表及里,提炼出目前我国医养设施发展的维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整合与分类,进而确立研究的区域范畴一一城市社区。实现从问题到方法的转化。
第四章,基于前期深入的文献调查和案例研究,参考老年综合评估和养老服务评估的评价机制,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抽取适老化设施营建的影响要素,形成较为系统的医养体系数据库。通过权重分析的量化研究进而验证和调整,建构“医养”体系模型。
第五章,以合理化、规范化的政策体系为导向,以“整体统一、局部灵活”的方法为原则,针对适老化设施在社区内的规划布局、建筑整体和适老照护单元的深化设计几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营建策略和方法,形成由基本型和优化型构成的多层服务体系,从而实现由理论探讨至实践操作的转变。
第六章,通过对全文研究脉络的梳理,提炼出医养复合型适老化设施营建的核心思想和关键策略。同时,客观分析了研究成果的问题与不足,并思考了今后研究有待深化的内容以及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和预期目标。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致谢 5-7
摘要 7-9
Abstract 9-11
1 绪论 24-56
1.1 研究背景 24-30
1.1.1 挑战:存在问题 24-28
1.1.2 机遇:潜在市场 28-30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0-32
1.2.1 研究目的 30-31
1.2.2 研究意义 31-3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32-47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32-35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35-41
1.3.3 优秀养老模式借鉴 41-45
1.3.4 拟突破重点与难点 45
1.3.5 所处位置和创新点 45-47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47-52
1.4.1 研究对象 47-49
1.4.2 研究内容 49-51
1.4.3 研究定位 51-52
1.5 研究方法 52-53
1.5.1 综合调查法 52
1.5.2 定量研究法 52-53
1.5.3 定性研究法 53
1.5.4 学科交叉法 53
1.6 研究框架 53-56
1.6.1 章节内容 53-54
1.6.2 技术路线 54-56
2 医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演变与驱动 56-88
2.1 养老设施的形成与演变 56-73
2.1.1 欧美 56-60
2.1.2 日本 60-64
2.1.3 中国 64-69
2.1.4 国内外养老设施对比研究 69-73
2.2 关键学科的支撑与运用 73-76
2.2.1 医养发展的研究范畴 73-75
2.2.2 医养融合的演化动力 75-76
2.2.3 医养实施的指导平台 76
2.3 意识形态特征及需求影响 76-80
2.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老思想 76-77
2.3.2 老年人不同生命周期特征及需求 77-79
2.3.3 医疗需求对养老环境建设的影响 79-80
2.3.4 社会化养老认知及其接受度 80
2.4 物质形态演化及政策干预 80-84
2.4.1 养老模式演变与建筑设计关系 80-82
2.4.2 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出台与引导 82
2.4.3 保障制度对养老设施建设影响 82-84
2.5 医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84-86
2.5.1 养老外部条件特征 84
2.5.2 医养的可行性探讨 84-86
2.6 本章小结 86-88
3 医养雏形的解读——归纳与整合 88-100
3.1 医养现象的集成与分级 88-90
3.1.1 医养现象 88-89
3.1.2 医养分级 89
3.1.3 医养关系 89-90
3.2 医养发展雏形的解读 90-92
3.2.1 紧邻型——优化选址 90-91
3.2.2 吸纳型——预留场地 91
3.2.3 融合型——协同发展 91-92
3.2.4 依托型——拓展深化 92
3.3 研究区域范围的确立 92-99
3.3.1 各层级设施的功能配置 92-97
3.3.2 本研究区域范围的选取 97-99
3.4 本章小结 99-100
4 医养体系的建构——要素与联系 100-120
4.1 相关评估的内容与意义 100-102
4.1.1 老年综合评估 100-102
4.1.2 养老服务评估 102
4.2 体系建构的目标和原则 102-104
4.2.1 主要目标 102-103
4.2.2 基本原则 103-104
4.3 医养体系的建构与调整 104-117
4.3.1 元素提取归纳 104-105
4.3.2 调查问卷制作 105-107
4.3.3 权重分析调整 107-115
4.3.4 新型体系建构 115-117
4.3.5 与传统养老设施对比研究 117
4.4 建构核心的提取与归纳 117-119
4.4.1 动态平衡——多方的博弈 117
4.4.2 多元复合——格局的形成 117-118
4.4.3 普适持续——发展的目标 118-119
4.5 本章小结 119-120
5 医养导向下适老化设施的营建——策略与方法 120-176
5.1 政策层面 120-124
5.1.1 社会保障 120-121
5.1.2 设施运营 121-122
5.1.3 居家服务 122-124
5.2 规划层面 124-137
5.2.1 选址布局 124-126
5.2.2 资源配置 126-128
5.2.3 环境建设 128-133
5.2.4 设施定位 133-135
5.2.5 智能应用 135-137
5.3 建筑层面 137-168
5.3.1 整体布局 137-144
5.3.2 单元设计 144-152
5.3.3 照护空间设计 152-168
5.4 模式菜单 168
5.4.1 营建策略 168
5.4.2 设计方法 168
5.5 本章小结 168-176
6 结语:高龄化与失能化语境下城市社区适老化设施营建体系与策略的启示 176-186
6.1 总结与提升 177-181
6.1.1 系统,从封闭到开源 177-178
6.1.2 发展,从静态到动态 178-179
6.1.3 模式,从分离到统合 179-180
6.1.4 布局,从集中到分层 180-181
6.2 贡献与创新 181-182
6.3 问题与不足 182-183
6.4 愿景与展望 183-186
参考文献 186-196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于一平.北京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2,02: 33-35
[2]施勇,崔永祥.上海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养老设施发展趋势[J].华中建筑,2011,08:206-209
[3]戴维,长谷川直树,铃水博志.北京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布局及使用状况的切探——关于合理布局建设养老服务机构[J].城市规划,2011,09:60-67
[4]周燕银,林婧恰.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J].城市规划,2012,01:46-51
[5]周典,周若祁.构筑老龄化社会的居住环境体系[J].建筑学报,2006,10: 10-12
[6]刘菁,王敏.我国城市养老设施配套标准初探一一以武汉市为例[jr].城市规划学刊,2009, (zl) :187-191
[7]陈小舟,刘剑.先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一一以昆山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3,12:60-67
[8]杨建军,汤婧婕,汤燕.基于“持续照顾”理念的养老模式和养老设施规划[J].城市规划,2012,05: 20-26+65
[9]王佳惠,郭乃文.长期照料机构建筑之历史演进[J].北市医学杂志,2005,2 (4):311-319
[10]李斌.中国养老设施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时代建筑,2012,06:10-14
[11]黄艺红,刘海涌.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实证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89-93
[12]周伟文,严晓萍,赵窥,齐心.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1,04: 55-61
[13]田玉荣.社区“日间照料室”空置对社区服务功能与社会工作教育的挑战[J].社会福利,2003,05:11 -14
[14]裘知,李相宜,戴靓华.杭州蓝庭颐老公寓的“医养”模式综述与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4,09:119-120
[15]罗德启.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J].建筑学报,2004,04: 5-8
[16]周博,陆伟,刘慧,西村伸也,李铁丽.关于机构养老设施空间要素与行为类型关系的探讨——以大连市机构养老院为例[J].建筑学报,2009,82; 20-23
[17]陈华宁.养老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J].建筑学报,2000,08:27-32
[18]张睿智,林耕.养老设施设计研究文献综述[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2,01:1-5+30
[19]徐蔚.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及医疗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25:2846-2849
[20]Gail E.Russell,陶红,郭宏晶.美国老年医疗卫生保障系统概况[J].现代护理,2004,03:260-261
[21]朱吉鹆,刘晓强.国外老年医疗保障体系进展与启示[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8,03:97-102
[22]黄少宽.国外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特点[J].城市问题,2013,08:83-88
[23]赵金库,赵志国.瑞典养老服务的做法及启示[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02:23-24
[24]万江,余涵,吴茵.国外养老模式比较研究一一以美国、丹麦、日本为例[J].南方建筑,2013,02:77-81
[25]吴茵,万江.日本老年人福利制度的变迁与养老设施的建设[J].住区,2014,01:141-148
[26]徐晓新,高世楫,张秀兰.从美国社会保障体系演进历程看现代国家建设[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04:169-182
[27]张千帆.从管制到自由一一论美国贫困人口迁徙权的宪法演变[J].北大法律评论,2005,01:564-592
[28]张卫国,美国养老社区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05:136-149
[29]宋金文.日本养老历史的社会现象学分析[J].日本学刊,2004,02:91-106
[30]吴明修.建筑计划与建筑设计之关系一一探讨建筑孕生之根源[J].建筑学报,1993,1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