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旭波,乔凤楠,黄越 王刚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表现,寻找其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75名患者的X线平片及CT片,分别观察颈椎棘突、横突的连线,寰-齿关节间隙,齿状突与棘突平分线的变化。 结果 在所有患者的颈椎正位像及侧位像上棘突及横突的连线均不在同一直线上;39例存在寰-齿关节间隙不等宽;51例枢椎齿状突与棘突平分线存在偏转。结论 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表现典型,熟悉其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关键词】 颈椎;旋转;影像学;诊断
Abstract: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 of axial rot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explore accurate diagnosis and proper treatment.Methods The X-ray and CT imaging of 75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The changes of the connective line of the cervical spinous process, transverse process, the spatium of articulus atlantodentalis ventralis, the equally pided line of spinous process and dentoid process of axis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connective lines of the cervical spinous process and transverse process of all patients, which were in the anterioposterior and latera film of cervical spine, were not distributed on an identical line;39 cases with the spatium of articulus atlantodentalis ventralis appeared asymmetrical;51 cases with the equally pided line of spinous process and dentoid process of axis were of deflection.Conclusions Imaging of axial rot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has tipical manifesta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diagnosis.
Key words:cervical spine;rotate;imaging;diagnosis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和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都会被颈椎病所缠扰。以往患者就诊时,多通过颈椎正侧位及双斜位像观察椎体是否存在骨质增生、椎间孔是否变窄及项韧带钙化与否;或行CT及MR检查,观察椎间盘、椎管及后纵韧带、黄韧带的退行性改变。很少有人观察颈椎椎体旋转所造成的颈椎症状。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表现,寻找颈椎疼痛的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临床上存在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颈肩痛等症状的患者,行其他检查排除颅内病变,并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为颈椎旋转的患者75 例,其中男性24 例,女性51例,年龄35~66 岁,平均年龄45 岁。
1.2 方法
1.2.1 X线平片检查 所有患者均摄取颈椎正位像、侧位像及寰枢椎开口位。摄片时均采取卧位摄影。设备采用Siemens Multix Compact K型照像机,CR采用Konica Minolta Regius model 190处理系统。
1.2.2 CT检查 部分患者加作该项检查,设备采用Marconi UltraZ型螺旋CT,行螺旋扫描,螺距1,层厚3 mm,重建间距3 mm。扫描范围根据需要而定。重点观察椎体,扫描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椎体中轴线居中无偏移。
1.2.3 结果处理及观察对比 在颈椎正位像上观察各颈椎的棘突和双侧椎弓根的投影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并测量棘突到同层椎体的两侧缘的垂直距离,看其是否相等;侧位像观察各椎体横突的连线是否连续,横突及椎体前、后缘有无双边双突影;寰枢椎开口位分别观察齿状突与枢椎两侧块是否等距,“八”字间隙是否等宽,枢椎齿状突与其棘突平分线投影是否在同一直线上;CT的椎体断层图像上,在保证颈椎整体中轴居中的情况下,在可疑旋转的椎体的中心与棘突中点作一连线,然后沿椎体的钩椎边缘分别作两条垂直于冠状面的平行线,测量棘突中点到两侧钩椎缘的垂直距离,看其是否相等。
2 结 果
赵旭波,等: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诊断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8年8月,29(4)全部75例颈椎旋转患者,在颈椎正位像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单个颈椎或多个颈椎棘突偏转,与门齿正中线及其他棘突的连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其中45例双侧椎弓根的投影亦有不同程度的偏移,且多发生于枢椎及第3颈椎。在侧位像上可见旋转的颈椎横突投影前移,有时可伴椎体上翘,此种情况多发生于寰枢关节。在51例加照寰枢椎开口位的患者中,有39例存在寰枢关节半脱位,即齿状突到两侧块的间隙不等宽,距离差值超过2 mm以上;“八”字间隙不等宽24例;而全部患者均可见枢椎齿状突与棘突平分线存在偏转。另有28例患者行CT检查,均发现棘突中点到两侧钩椎边缘不等距现象。
3 讨 论
3.1 颈椎病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伴有颈部骨组织、软组织、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等临近组织受损,力的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征。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颈肩背痛、上肢无力、手脚麻木、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吞咽困难,甚至出现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甚至瘫痪。
3.2 颈椎旋转的致病机理
正常的颈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以及周围韧带、肌肉组织具有生理功能在静止时保持解剖结构的静态平衡。成年期受外伤、过度的持重负荷、不良的姿势、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当颈椎突然向上向下或左右转动时,由于颈椎两侧的部分肌力不均衡,常可导致单个或多个椎体发生旋转移位,尤其是在颈椎退变过程中,周围韧带及肌肉的束缚功能减弱,更易发生。由于颈椎较胸椎、腰椎存在一个特殊的解剖结构,即横突孔,其内有椎动脉走行,当颈椎发生旋转时,一定能使横突孔的单位截面积变小,椎动脉受压引起椎动脉症状;同时上关节突突入椎间孔,挤压神经根引起神经根症状;而走行于椎弓板外侧的交感神经会受到一个旋转的拧力作用,从而表现出颈椎病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1]。
3.3 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诊断
传统颈椎病的X线检查多将重点放在观察椎间孔有无变窄、椎体前后缘是否有骨赘形成、钩椎关节的增生程度,以及项韧带钙化等改变,往往忽略了颈椎旋转这一致病因素。而孙树椿等人的研究表明[2],颈椎病特别是椎动脉型的,其X线表现以失稳移位多见,而钩椎关节骨赘形成阳性率不高,其中C3、4、C5、6X线移位改变可视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另外,刘兵等人亦[3]提出C5、C6横突孔较高,而下段椎动脉上下、左右移动的幅度又较小,所以C4、5、C5、6较小的移位就可以压迫椎动脉而引起椎动脉的血流量减少,从而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旋转的X线表现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在颈椎正位像上可见正常的所有颈椎的棘突、双侧椎弓根的投影分别是在同一直线上,而发生旋转的椎体以上二者的投影是脱离于直线以外;(2)测量棘突到同层椎体的两侧缘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两侧等距,但发生旋转时,旋转侧距离变短(见图1,2);(3)侧位像正常时各椎体横突的连线是连续的、椎体前、后缘无移位及上翘,而旋转的椎体横突投影一般发生迁移。寰椎有时可见上翘改变,其具体表现为寰椎后结节与枕骨隆突的间距变短;(4)“双边双突征”,即旋转移位的椎体和上下关节突的投影不能互相重叠[4](见图3);(5)寰枢椎开口位正常的齿状突与枢椎两侧块是等间距,而旋转时呈半脱位改变;(6)寰枢关节“八”字间隙不等宽;(7)枢椎齿状突与其棘突平分线投影呈倾斜直线,而非垂直线;(8)CT的椎体断层图像上,在保证颈椎整体中轴居中的情况下,在可疑旋转的椎体的中心与棘突中点作一连线,然后沿椎体的钩椎边缘分别作两条垂直于冠状面的平行线,测量棘突中点到两侧钩椎缘的垂直距离,旋转时存在间距差。在进行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诊断过程中,只要基本掌握了以上几个诊断要点,一般不难诊断。有时可能存在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不符的现象,其主要与投照的角度及体位有关。 图1 为一枢椎旋转患者,寰枢椎开口位像可见枢椎齿状突与棘突平分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可见双侧寰-齿关节间隙不等宽(白色箭头) 图2 为颈6、7椎体旋转患者,于颈椎正位像可见颈6、7棘突(白色箭头)位于颈椎正中线以外图3 为颈4、颈6椎体旋转患者,侧位像见“双突征”(白色箭头)
3.4 颈椎旋转的治疗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中医针刀技术是近几年新生的一门学科,在治疗颈椎旋转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本次收集的75例颈椎旋转患者,均经中医针刀手法复位治疗。经过一次或多次的治疗后,复查摄片见,颈椎椎体旋转消失,棘突连线成一直线、横突连线连续、寰-齿间隙等宽(见图4),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疗效是肯定的。 图4 为一枢椎旋转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a 治疗前,可见枢椎齿状突与棘突平分线明显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白色细箭头),双侧寰-齿关节间隙不等宽(白色粗箭头);b 第一次治疗后,可见枢椎齿状突与棘突平分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白色细箭头),但双侧寰-齿关节间隙不等宽(白色粗箭头);c 第二次治疗后,可见枢椎齿状突与棘突平分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白色细箭头),双侧寰-齿关节间隙等宽(白色粗箭头)
颈椎旋转是引起颈椎病的常见原因,由于缺乏认识,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给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带来了麻烦,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所以及早发现导致颈椎病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倪文才.颈椎综合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8-79.
[2] 孙树椿,张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观察与诊断[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8(1):28-30.
[3] 刘兵,戴玉景.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解剖及流体学研究[J].中国骨伤,2003,16(2):81-83.
[4] 李顺风.颈椎损伤椎体轻度旋转移位的X线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