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将置管的病人采取不同部位及不同血管穿刺,进行观察比较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首选贵要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置管后并发症减少。结论 在置管过程中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不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大大提高了病人置管期间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PICC置管;并发症;预防护理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使用安全、维护简单、血管定位准确、留置时间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常用于长期输液或输入刺激性化疗药物、高渗透性及粘稠药物的患者,它是一种很好的为患者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会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笔者总结了本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开展PICC置管术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8例PICC置管患者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34~88岁,(平均68.09岁),其中恶性肿瘤46例,胃溃疡、胆石病各1例。置管静脉选择贵要静脉36例,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2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3~178 d,置管长度35~53 cm。
1.2 材料 PICC穿刺包(美国ARROW),导管型号4Fr,长度55 cm,导管容积0.52 mL,重力流速850~3 700 mL/h。
1.3 穿刺方法 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治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按照PICC操作原则,先用尺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的距离,测量臂围的长度,常规消毒范围10 cm×10 cm,铺洞巾后穿刺,插入导管在穿刺点处覆盖安尔碘棉,外贴一次性敷料贴膜,再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操作完毕后,行X线摄片以确定导管位于第三肋间(上腔静脉上端)。
2 结 果
2.1 PICC穿刺成功率本组48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者45例,成功率93.7%。
表1 不同部位PICC穿刺成功率部位例数成功例数成功率(%)右侧上臂393897.4左侧上臂9777.7
表2 不同静脉PICC穿刺成功率静脉例数成功例数成功率(%)贵要静脉363597.2肘正中静脉10990.0头静脉2150.0
表2示 穿刺时尽量选择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避免选择头静脉穿刺。
2.2 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表3)
表3 48例PICC置管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并发症发生例数发生率(%)穿刺点渗血48.33穿刺点感染24.17导管堵塞24.17导管脱出12.08机械静脉炎36.25
3 讨 论
3.1 穿刺点渗血
3.1.1 原因分析 本组4例患者于置管当日出现穿刺点局部渗出,其中2例为化疗后患者,化疗后药物毒性作用致骨髓功能抑制,导致血小板低下,凝血功能障碍;其中1例为穿刺后止血不够;还有1例肢体活动过频。
3.1.2 对策 置管前评估病人,了解病人血常规检查结果,如果凝血功能差应该重新考虑是否置管;选择易穿刺血管的部位,避免反复穿刺;置管后穿刺点局部按压30 min,局部加压包扎24 h,若出血较严重,除全身用药纠正凝血异常外,在针眼处给予棉球凝血酶粉剂加压包裹,出血停止后更换敷料,可在1~2 d好转;对穿刺点位于肘正中的患者应作为健康指导,勿做过频的肢体活动。
3.2 穿刺点感染
3.2.1 原因分析 操作及维护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患者遵医行为差;敷料松动或潮湿。本组2例第一周穿刺点红肿,分析原因可能是局部潮湿没有及时更换敷料及消毒不彻底[1]。
3.2.2 对策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严格物品的管理。在病人置管过程中要派专人维护。我科规定每周2次,周一、周四上午为置管维护日,严格按外科无菌换药去进行。此后在院患者无一例发生穿刺点感染。对置管出院的病人讲解其维护的重要性,做好登记,每周进行电话回访,督促来院进行维护,没有发生置管患者发生局部感染。
3.3 导管堵塞
3.3.1 原因分析 冲管不及时或不彻底;封管不正确;上腔静脉压力过高如剧烈咳嗽等;肝素帽松动血液返流凝固;患者自身血液粘稠度高;置管出院患者未及时到院维护。本组2例是由于院外患者10 d没有及时到院维护。
3.3.2 对策 在使用高黏度大分子药物如脂肪乳、血液制品、甘露醇或自PICC管采血后应及时冲管,冲管不少于20 mL。封管方法一定要正确,采用正压脉冲式封管(2~3 d冲管1次,7 d更换肝素帽1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所在[1]67-68;使用大静脉营养袋应每4 h冲管1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严防因输液瓶内液体滴尽,导致血液返流;告之患者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后找护士冲管,以防血液返流凝固。一旦出现堵塞,切忌用力推注或冲管,采用以下方法处理:去除肝素帽,接一肝素盐水预冲的三通,先用20 mL空注射器用力回抽5~10 mL使管腔成负压,然后关闭此通道,将盛有每毫升生理盐水125 u 肝素钠5 mL的注射器迅速开通,借助负压作用使肝素液进入,20~30 min后回抽,如此反复,若还不通畅,可使用5 000 u/mL的尿激酶,仍不通者考虑拔管,千万不能用力向管腔内强行推注溶栓药,以防血栓脱落后形成血管栓塞[2]。
武杰,等: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8年10月,29(5)3.4 导管脱出
3.4.1 原因分析 本组1例导管脱出5 cm,是由于活动中不慎拔出,主要是由于固定不妥,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牵拉所致,患者缺乏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
3.4.2 对策 一定要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是“S”形或弧形固定,以便受牵拉时留有余地;更换敷料时要向心方向揭开敷料,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并作好记录;加强宣教,告之病人置管肢体不能负重或过度活动。
3.5 机械性静脉炎
3.5.1 原因分析 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损伤了静脉瓣;置管肢体初期活动过频,导致肌肉挤压血管;血管与导管产生摩擦导致静脉内膜损伤;导管末端未达到深静脉所用药物化学刺激所致。
3.5.2 对策 送管速度一定均力,不能过快过猛;穿刺时选择合理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此静脉粗、直、静脉瓣少;次选正中静脉,最后选择头静脉,因头静脉内静脉瓣较多,置管过程中易损伤血管内膜或静脉瓣;提倡早期置管,避免放、化疗所致静脉损伤后再行置管;一旦发生静脉炎采取以下方法处理:抬高患肢,局部行50%硫酸镁湿热敷,每次30 min,每天3~4次[3]。
参考文献
[1] 焦静.刘华平PICC相关血行感染的预防及管理[J].中国护理杂志,2008,1(8):67-68.
[2] 陈姬雅,李永连,程珧琴PICC堵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8,8(23):751-752.
[3] 张琳,鲁亚玲,司联晶,等.PICC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7,3(22):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