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讨10kg以下小儿唇裂整复术气管内插管全麻的安全及可行性,对60例患儿入手术室后,先行肌注氯胺酮4mg/kg,开放静脉,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诱导药物咪唑安定0.15mg/kg,芬太尼2~4μg/kg,维库溴胺0.1~0.2mg/kg,术中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和术毕时点患儿血压(MAP)、心率(HR)。观察患者恶心、呕吐、误吸、喉痉挛等并发症。结果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30~40mmHg,脉搏氧饱和度(SPO2)保持98%~100%。诱导前后诱导后、插管后和术毕时点相比患儿MAP和HR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管内插管全麻用于10kg以下患儿唇裂整复术中血压和心率平稳,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 婴儿唇裂整复术;气管内插管;机械呼吸;CO2监测
唇裂整复术在出生3个月即可开始施行,由于年龄小,体重轻,解剖生理特殊,对麻醉也有较高的要求。以往多采用基础麻醉复合局麻,手术中存在口咽分泌物、血液误吸、呼吸道梗阻等潜在危险。我院近年来对体重低于10kg的婴儿行气管插管下静吸复合全麻,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0例,年龄5~13个月,男38例,女22例,体重≤10kg,术前各项检查无明显异常。
1.2 麻醉方法
阿托品0.02mg/kg术前半小时肌注。进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4mg/kg,静脉穿刺成功后,咪唑安定0.15mg/kg,芬太尼2~4μg/kg,维库溴胺0.1~0.2mg/kg,快速经口气管内插管。接Drager SA2型麻醉机,选用小儿螺纹管,循环紧闭控制呼吸,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30~40 mmHg,术中连续监测PETCO2,气道峰压,潮气量15 mL/kg,呼吸次数24~30次/min。手术开始前由术者行双侧眶下神经阻滞,术中吸入0.2%~0.4%异氟醚维持麻醉。术毕地塞米松2~5mg静注,充分咽腔吸引,待患儿清醒后拔管,视情况安装口咽通气道或送ICU监护。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用(±s)表示,各个时段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血压、心率的变化
与诱导前比较,诱导后、插管后和术毕时点患儿血压、心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不同时点MAP、HR数值(略)
2.2 本组60例患者中PETCO2维持在30~40mmHg,SPO2保持98%~100%,5例术毕发生呕吐,可能跟术后吸痰有关,3例发生轻度喉痉挛,经处理后缓解。
3 讨论
本组60例患儿与诱导前比较,诱导后、插管后和术毕时点患儿血压、心率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中血压、心率变化较平稳。同时气管内插管全麻行唇裂整复术术中能保证患儿呼吸道顺畅,减少误吸的可能性,安全性大大提高。对于10kg以下小儿静吸复合全麻,传统认为宜采用半开放式回路,以避免CO2重复吸入[1],近年来随着麻醉设备的完善和麻醉技术的提高,小儿应用循环紧闭法全麻日益成熟,PETCO2监测下可增加其安全性[2-3]。本组病例在术中对潮气最及气流量的调整,对PETCO2和SPO2的持续监测,手术中PETCO2维持在30~40mmHg,SPO2保持98%~100%,也证实其安全性。本组患儿中,有3例插管后发生气管痉挛,经询问病史患儿在术前有感冒史,气管痉挛与呼吸道炎症尚未消退有关,故感冒未愈者应列为此类手术麻醉的禁忌。拔管指征的掌握也是麻醉安全的重要环节,在麻醉过浅、吞咽频繁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拔管后呕吐或喉头水肿,故应提前以地塞米松静注,麻醉偏深则不易保持呼吸畅通,甚至出现呼吸抑制[1]。
综上所述,10kg以下婴儿施行唇裂整复术,只要熟练掌握麻醉机及监护仪的各项参数和指标,联合用药合理恰当,避免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保持呼吸、循环稳定,采用气管内插全麻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盛卓任.实用临床麻醉学[M].第3版.沈阳:辽宁出版社,2004:120.
[2]苏秀生,苏丽萍,王心怡.小儿腭裂手术循环紧闭麻醉初控[J].西南国防医药,2005,9:237-239.
[3]连庆全,陈小坚,许坚,等.紧闭循环系统用于小儿麻醉的安全性探讨[J].临床麻醉杂志,200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