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淑霞,宁海峰,刘秀英
【摘要】 为探讨普通过滤器和白细胞过滤器两种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变化,取过滤前后血袋内的血样2mL做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变化(盐水法)检测;同时观察临床是否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结果,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滤过率分别为98.19%和61.63 %(P<0.05),其余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膜渗透脆性试验等均无明显变化(P>0.05);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白细胞过滤器组为3.57%(1/28),普通过滤器组为21.4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P<0.05)。表明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有选择地滤除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白细胞过滤器;预防;输血反应;非溶血性;血液质量
输注含白细胞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常可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R)、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血小板输注耐受和输血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输血副反应。对于多次输全血的患者,体内更容易产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等,从而引起临床上极为罕见而又棘手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1]。我国已逐渐推广应用去除白细胞技术滤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方法,以保证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我院自2003年开始将白细胞过滤器用于临床,现将普通过滤器和白细胞过滤器两种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比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FTS-N-1型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过滤器,南京双威实业集团公司生产);一次性使用输血器(普通过滤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KX-21血细胞分析仪(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由仪器公司提供随机配套试剂;800型离心机(上海市手术器械厂生产);GTR型自动高频热合机(苏州市医用仪器厂生产)。双蒸馏水,10%生理盐水(本院提供);全血、红细胞悬液由宁夏中心血站提供。
1.2 病例选择
2003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住院的长期输血且有过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的患者28例,其中急性白血病 11 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尿毒症3例。所有病例均经过临床血常规、骨髓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检查和生化检查等确定。
1.3 方法
将2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14例。第一组先用普通过滤器输血,后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第二组先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后用普通过滤器输血。按无菌要求以100滴/min的最大速度输血,输血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过滤器。普通输血器按常规输血,所用血液均为保存1~2d的全血。取过滤前后血袋内的血样2mL做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变化(盐水法)检测;同时观察临床是否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诊断参照美国AABB手册[2]。为了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采取配对试验,所有检测仪器和检测试剂均经过严格校正、一人负责、统一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配对χ2检验,同时计算出血红蛋白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和血小板去除率。
2 结果
2.1 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检测结果
见表1。白细胞去除率为98.19%,血小板的去除率61.63%,血红蛋白回收率为97.27%。表1 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学指标比较(略)
加入浓度=标准液浓度×标准液量(mL)/血清量(mL)+标准液量(mL)=140.00×0.1/2+0.1=6.670g/L
回收浓度=实验样品测得浓度-基础样品测得浓度=139.60-133.112=6.488 g/L
血红蛋白回收率(%)=回收浓度/加入浓度×100=6.488/6.670=97.27%)
2.2 两种输血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
白细胞过滤器组为3.57%(1/28),普通过滤器组为21.4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2,P<0.05)。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选择的过滤器能高效地滤除白细胞和部分血小板,过滤前后血红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两种输血器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全血或血液制品储存一段时间后,大量白细胞丧失了生物活性,产生了许多“副产品”。输血后这些“副产品”可刺激机体产生白细胞抗体,当再次输血时,白细胞抗原不合引起受血者体内抗原抗体反应,白细胞聚变并在单核细胞系统内破坏,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从而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3]。血液在储存中,白细胞产生及释放的细胞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也是引起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原因[4]。受血者输血次数越多,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就越高。普通过滤器由于滤孔为20μm,滤网以纤维膜制作,采用筛滤技术,不能过滤白细胞、血小板及许多微聚物。而白细胞过滤器以聚酯纤维无纺布作滤芯,无滤孔,采用黏附技术,可将白细胞、部分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微聚物及细胞代谢碎片滤除。一般认为血液滤除后血细胞到0.5×109/L时,可避免因白细胞抗体所致的非溶血性溶血发热反应;白细胞降至0.005×109/L时,可以预防HLA抗体所致的同种免疫及与白细胞携带病毒相关疾病的传播[5]。近来又发现,去白细胞输血可以有效防止血小板/白细胞复合物(PLA)对多脏器血管内皮的损害[6]。因此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率的高低也是衡量白细胞过滤器质量的重要指标。临床普遍认为,过滤后血液质量较前明显提高,血液外观色泽红,含氧度较前好,血液输注流畅,无凝块堵塞。采用过滤方法输血明显优于直接输注,降低了输血风险,提高了输血安全性。但是,白细胞过滤器也有费用较高、有效成分回收率减低而影响疗效的缺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白细胞过滤器尤其适用于长期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器官移植的患者或既往有过输血反应的患者,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临床提高输血质量,防治输血副反应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龙邑泉,申卫东,黄金沃.63例发热性输血反应患者白细胞抗体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1992,5(2):119-120.
[2]美国血库联合会(AABB)标准委员会.血库和输血机构标准[S].中国输血杂志,1997,10:13-17.
[3]徐文浩,李志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368-370.
[4]刘竟林,欧阳锡林.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119-121.
[5]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
[6]欧阳锡林,刘竟汉,黄宁,等.悬浮红细胞保存过程中高浓度血小板-白细胞聚合物的形成及其预防措施[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12):1096-1097.